本文探讨了在软件研发团队中,产品经理和UI设计师如何进行绩效量化,以满足领导提出的量化指标要求。作者作为产品经理,在承担日常产品规划、需求文档、原型设计等工作的同时,还需负责售前支持、方案评估、报价以及产品资料体系的维护和培训。面对研发团队以代码提交量等为量化指标的背景,作者在为产品经理设计量化标准时遇到困难,例如需求文档数量或售前响应时间,认为这些指标不够贴切。尤其是在UI设计方面,当产品设计风格已定且非新产品时,如何量化UI设计师的工作量成为难题,例如优化PPT风格的量化标准难以设定。文章旨在寻求其他同行关于产品经理和UI设计师绩效量化的有效方法和建议。
📊 **产品经理的量化挑战与应对:** 产品经理的工作涉及产品规划、迭代、需求文档撰写、原型设计、售前支持、方案评估、报价、培训资料制作等多元化职责。在量化绩效时,除研发的代码量化模式外,其他指标如需求文档数量或售前响应时间,可能难以全面反映产品价值和工作成效。建议可以从产品上线数量、迭代周期内的需求完成率、售前支持的成功率(如方案被采纳比例)、培训覆盖人数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探索性量化,并结合定性评估,以更全面地衡量产品经理的贡献。
🎨 **UI设计师的量化困境与出路:** 当产品设计风格已定且非新产品时,UI设计师的工作量化尤为棘手。传统的“设计稿数量”难以衡量其价值。可以考虑将绩效量化方向转向设计质量的提升、用户体验的改进、设计规范的建立与维护、设计效率的提升(如组件库复用率)、以及对其他团队(如产品、研发)的设计支持响应速度和质量等方面。对于PPT风格优化这类工作,可将其作为阶段性项目,设定明确的优化目标和交付成果,而非单纯的数量指标。
💡 **探索性量化与混合评估模式:** 鉴于产品和UI工作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完全依赖硬性量化指标可能存在局限性。建议领导层与团队共同探讨,建立一套混合评估模式。该模式应结合可量化的客观数据(如产品功能上线率、用户反馈满意度评分、设计元素的复用率等)和定性的主观评价(如跨部门协作效率、创新性贡献、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定期复盘和灵活调整,找到最适合团队特点的绩效评估体系。
🤝 **建立数据统计与反馈机制:** 无论采用何种量化方式,都需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统计和反馈机制。对于研发团队使用内部工具统计数据的方式,可以借鉴其思路,为产品和UI团队设计相应的统计方式。例如,通过项目管理工具记录需求完成情况,通过工时记录工具跟踪售前支持时间,通过用户反馈平台收集满意度数据。同时,应确保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并建立定期的沟通和反馈机制,让团队成员理解绩效指标的意义和评估结果。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我是一个产品经理,下面有一个产品助理和一个 UI 设计师。我司规模还算不大不小,但是软件研发的团队人数比较小,只有十几个。
我的工作说起来就是,正常产品经理要做的比如:产品规划、不同产品的迭代计划、具体功能的产品需求文档、画原型这些,是都在负责并且持续做的。同时我也要做售前的工作,比如对接我司销售给方案评估、硬件配置评估、报价、偶尔写一些方案。还要做培训和运营,因为我们软件产品还挺多的,所以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一套资料体系(产品介绍 PPT 、一指禅、白皮书、用户手册等等)。比如今年就做了好几场大的培训,面向不同群体的培训,PPT 的材料都会根据培训对象做各种调整。
最近领导提出要我们每个月的绩效都要有量化指标,比如,研发是一个月内提交多少次代码、代码行数等。领导的思路是所有量化指标,都要用研发内部自己写各种小工具(开发中),来统计这些量化数字,从像 git 、禅道等拉数据作为量化依据。
但是我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用同等类型的思路来定义产品和 UI 的量化标准。产品我还能努力编一编,比如我一个月写了几条需求(但我觉得挺扯的)、我要在多少时间内响应销售售前的问题(我觉得更扯了)。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到产品还有什么可以用类似的数字来量化。
主要是 UI ,在每个产品我都已经定好了设计风格并且都不是新产品的情况下,很难说让 UI 一个月画多少张设计稿,我们也没有那种需要做海报之类的这种工作需求。最近他最多的是帮我把各个 PPT 做一些风格优化,但是撑死也就七八个 PPT ,优化完了就算结束了。也很难说要用什么数量上的标准。
所以真心向各位求教,产品经理和 UI 各位都是怎么做绩效量化呢。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