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辉哥奇谭 2025-09-29 07:05 上海
当教育与财富脱节,人生如何重建路径
「配图摄影 by 辉友华昕」
路上,和一个朋友聊了一些有关人生、投资相关的话题,记录下来,用工具整理了一下,而后简单润色,供大家参考。
w:
人生与哲学我们一会儿再聊。你之前发的那篇《找不到「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办?》,我觉得触到很多人的痛点。拿我自己举例:2018 年我从外派回到总部。外派时团队是我亲手搭的,挑战很大,工作量是总部的三倍,人也很充实。但回到总部之后,工作量一下子小了,反而觉得无聊、空虚。那时我 38 岁,上班也开始得晚(28 岁)。我开始想:这样不行,我要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所谓 35 岁危机,大概从那时起。到现在 7 年过去了,其实也就两三年前我才认真追问:为什么我困在这种感受里出不来?每天过得并不「值得审视」。你说的「北极星」,我并不清晰——怎么找到?我现在仍没有答案。
w:
我常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前想过「成为中国最好的教练」,因为我喜欢、也学过教练技术。比如做供应商培育,我用的更多是「激发团队、找到意义、做成长回报闭环」的方法;也想过做「XX领域最强的管理者」。但为什么一直没找准?因为这些愿景没有清晰到让我「每天为之心动」。这点很关键。
一、苏格拉底式追问:先澄清概念,再立标准
辉哥:
我最近看一段「哲学方法」的论述(推荐台大教授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觉得很有意思:先澄清概念,再明确判断标准,再建立体系。作者提到苏格拉底:他发现 2000 多年前的雅典,人们不太思考,就上街问问题——比如「你幸福吗?」对方说完,他紧接着问「什么是幸福?你的定义是什么?」大多数人根本没想过。因为他天天这么问,后来惹怒了不少人,被告上法庭。类似今天的陪审团,先由民众判有罪与否,再由法官量刑。结局是:多数民众判他「有罪」,而后法官判了死刑。其实不至于到死刑,但他在法庭上仍用同样方式与人辩论,继续「招惹他人」。
这件事提醒我:如果概念不澄清,我们以为都懂,真正应用时就会出问题。比如「幸福」,如果不定义清楚,讨论就会漂移。
辉哥:
放回工作场景:我们做战略共创、讨论「护城河」时,用「利润区」的概念来讲——很多人似懂非懂。我追问:什么是「利润区」?查完才发现,它与传统「先规模、后利润」的商业模式相反:「利润区」强调的是先抓住一定时期内的足够利润之和,而不是先要市场规模。可如果团队没有共识「利润是第一诉求」,一上来就用利润区方法,逻辑会错位,后面就会遇到麻烦。看似细节,实则根基。
二、复利的本质:收益再投资(而非「花或存」)
辉哥:
大家都想财务自由,绕不过「投资」。那就先问:什么是复利?最朴素的解释是「利滚利」——把盈利继续投入本金,再产生新的收益。那谁能产生复利?一层层追问下来,银行、保险、基金……本质都指向「公司」。公司之所以能产生复利,是因为它把收益继续用于投资,而不是拿去消费。
这就点明了复利的本质:收益再投资。而个人为什么常常得不到复利?因为习惯要么「花掉」,要么「存起来」。「花」和「存」都不是「收益再投资」。
辉哥:
比如有人问:一辈子怎么获得 2000 万?我说:如果 35 岁时有 50 万本金,以 10% 的年复利去投,一放 40 年,大约就是 2200 万(约 40 多倍)。关键问题变成:这 10% 从哪来?历史数据看,道琼斯或标普 500 的长期年化复合回报超 10% 是存在的。于是,你把钱交给「市场里最好的公司组合」,依靠时间与复利,这条路径是可行的,且「普通人不靠运气也能做到」。
辉哥:
我还做过个「咖啡钱」思想实验:22 岁起每天拿出 30 元(差不多一年 1 万元),连续 60 年,假设 10% 年复利、按年计息,本金总计约 60 万,最终可到超过四千万的总收益。这说明两点:
1.普通人完全做得到;
2.真正的难点不是数学,而是「是否长期坚持收益再投资」。
w:
你这让我想起李笑来。他老在讲「复利、指数、时间的朋友」。虽然很多人没听懂,但他讲的是对的。
辉哥:
我周末继续查了复利的历史:古代很多国家严格禁止复利,尤其在借贷场景里,因为指数式增长「无法偿还」,所以被视为危险。
我还找了关于「哪些股票能长期跑赢大盘」的论文:作者统计了美国近百年数据,发现能长期存活并超越指数的公司极少。更震撼的是——100 年里,共有 2.9 万家公司(剔除存活不到 1 年的),把每家「生命周期年化复利」算出来后,算术平均居然是负数,超过 50% 的公司在其生命周期内带来的是负收益。
可为什么「整个股市」的回报为正?因为分布是「正偏态」(而且是超级正偏态):大多数公司平庸甚至亏损,但极少数的「超级赢家」贡献了绝大多数回报。这就是「长右尾」。在极端情况下,你投 100 家,99 家归零,最后 1 家赚 101 倍,你仍整体赚钱。现实是:只有约 5% 的公司贡献了股市的绝大部分收益。
三、正偏态世界 vs. 负偏态训练:为什么我们误解复利
辉哥:
为什么很多人直觉上「理解不了复利与指数」?因为我们从小的学习环境更像「负偏态世界」:考试 60 分是绝大多数,稍加努力到 80 分,「中上」等级很容易,天花板 100 分可见可摸。长期生活在「负偏态」的教室里,人会内化为:努力必有回报、努力可达上限。
但走出学校,进入经济世界,面对的却是「正偏态」:大多数努力不会带来线性成果,少数「幸运儿」获得巨大的超额回报。
我打了个比喻:学校像三米高的封闭房间,所有人测「摸高」即可评估;出校门,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世界。少数人会去「爬山」,更少的人会「造飞机」。但多数人还在习惯原地跳——用以前在学校里的方法。
w:
确实。去年九月股市上涨也给了我一个「窗口」。我 2009 年刚毕业时买过股票,两三个月 2 万变 1 万就退出了,因为分心、影响工作。但去年开始认真学指数。我特别认同一句话:「买指数就与国家同命运。」只要看好国家长期发展,指数投资是「模糊的正确」。我已经连续定投两百多天了。
辉哥:
国内指数我还没系统研究,后面准备再看。
w:
读了些书后,我发现一个认知:如果十年指数点位原地踏步,只要坚持「低位多买、高位少买」的定投机制,靠「微笑曲线」,仍然可能在持仓成本上占优。更何况十年不动基本不现实。
辉哥:
你说的这个我还没有研究。从「正偏态」再往下想:我们文化与机制是否在潜意识里强化了「负偏态」的期待?我更愿意把问题定义为:学校的「预训练」与社会的「实战」脱节。人生的核心议题——健康、关系、职业、财富、意义——学校并没有系统教授。它把「为这些而设的学问」逐渐简化为「筛选机制」。
如果以终为始设计教育,我会从小就教十个孩子「如何投资」,让他们及早解决「钱」的问题——不是让父母给钱,而是学会用正道获得钱,并把钱变成复利。当一个年轻人真正理解并践行复利路径的那天,他的「思想层面的财务自由」就开始了;后面只是执行。
四、给孩子的财商训练:从「指数」开始
辉哥:
完全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用真实账户让他感知投资与复利的力量(比如定投指数)。很多家庭在教育上投入巨大,不妨拿出一部分为孩子建立长期定投:
一方面,毕业时这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资产;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理念与习惯:钱不仅能「积少成多」,更能「指数增长」。
人脑容易理解线性,不擅长直觉把握指数;但我们所处的世界,恰恰由指数规律主导(财富、科技进步等)。摩尔定律就是典型: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平」,随后「突然陡增」。看到真实曲线,你会更敬畏指数。
w:
核心就是:让孩子相信并看见这件事。
辉哥:
当孩子毕业找工作时,如果他已经有一笔「自己通过长期投资积累的资产」,甚至每月投资收益超过「最高工资」的 offer,他就不会被「短期高薪」裹挟,更能按志趣与长期性做选择。
现实里,很多有志青年之所以郁郁不得志,就是为了「高薪」而一步步偏离了真正想做的事,但最终也未必拿到「钱」。
五、指数与个股:定投的差异与心态
w:
我也在想:除了定投指数,是否也能定投个股?比如茅台太贵了,我就想到「XXXX」,身边高频使用、品牌稳健。当时我就小仓位买了,还给自己做了规则:只在每月固定日期加仓,不频繁看盘,把它当作一个实验。
辉哥:
思路可以尝试,但要明确:定投「指数」与定投「个股」是两回事。指数有「自动筛选最优公司」的机制与「系统性稳健」,长期向上或至少不至于极端下行;个股没有这个「自动更替」的保护,公司层面的不确定性更大。即使是好公司,也无法保证「一直向上」。
我看过段永平的持仓截图:苹果权重最大,其次才是茅台等。我自己买苹果十多年,更多是「长期持有、不频繁操作」。当然,现实生活里还有买房、装修等现金需求,长期投资的关键在于「源源不断的新增资金」。当你真正喜欢上投资后,会发现「每一元都能产生复利」。
w:
确实。我甚至因此和家里人拌了几句嘴:研究指数之后,会「不舍得花钱」,因为每一笔消费在我眼里都「失去了潜在的复利」。
我也在修正:划定「投资账户」和「生活账户」各自的边界,既让复利前进,也别失去生活的热度与乐趣。
六、再回人生意义:用哲学的方法解「钱」的焦虑
辉哥:
回到开头的人生意义问题。用哲学的方法论:澄清概念—明确标准—建立体系。
-财富自由:本质是「收益再投资 + 时间」;
-投资载体:指数基金优先,个股慎重;
-认知校准:从「负偏态」的学校,走进「正偏态」的社会;
-家庭教育:让孩子尽早「看见并相信复利」,把钱的问题教育化。
当「钱的路径」清晰可行,很多焦虑会自然退潮,人也更有余裕去追问「更高阶的意义」。
w:
我有贴近感。被困在「有天花板的教室」太久了,愿意开始练习「没有天花板的世界」的能力。
辉哥:
我现在也只是「解了一道题」,还远没有完全解开。下一步,会把「概念—标准—体系」的方法继续往下走——从想明白,到做明白;从自己,到家人、到团队。
相关文章:「财务自由认知」的五个层次
上一篇:基于确定性去做职业选择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新鲜出炉的「思想如何产生复利?」。
很多人都理解过财富上的复利,却很少深入思考:思想能否也像财富一样产生复利?事实上,当我们在同一个重要领域持续迭代、不断深入时,思想就会像本金一样逐渐积累,通过时间和方法的复利作用,带来越来越深刻的洞见。
思想的复利不仅仅是知识的堆叠,而是一种质变的成长:它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我们能否找到人生的「北极星」,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长期优势。要实现这种思想上的复利,需要三个关键:重要问题的牵引、持续高质量的思考时间,以及能孕育这种思考的空间。
在这次语音中,我将分享自己对「思想复利」的一些探索与体会,也整理成了PPT和文字版本,方便大家回顾与深入。欢迎收听,一起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思想,也能进入复利的循环。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6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