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EX 09月29日 09:32
全球基金重返中国市场,科技崛起吸引力增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经历多年的观望后,全球基金经理正重新聚焦中国市场。中国股市的强劲涨势和高科技产业的显著进步成为吸引力主要来源。官方数据显示,各类资产的外资流入量持续上升,尽管全球基金整体仍处于低配状态,预示着未来增持空间巨大。市场情绪已从担忧风险转向担心错失机会,中国科技行业的崛起,如人工智能模型和芯片制造的突破,以及其经济韧性,正在重塑投资者信心。尽管存在地缘政治等挑战,但中国资产的估值吸引力和北京对经济的支持政策,正促使投资者增加对股票、债券乃至存款的配置。人民币的走强也反映了这一积极趋势。

📈 全球基金重拾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在多年避险后,全球基金经理正重新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主要受中国股市的强劲表现和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所驱动。这种转变标志着市场情绪从过去的规避风险转向了对潜在机会的关注。

💻 科技行业成为关键驱动力: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模型的推出和芯片制造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投资者的看法。阿里巴巴和寒武纪科技等公司的发展,以及清洁技术等领域的吸引力,是推动外资流入的重要因素。

💰 资产类别多元化流入与增持空间:外资不仅增加了对中国股票的持有,债券、贷款和存款等其他资产类别也出现了同步增长,这是十年来罕见的现象。尽管流入量增加,全球基金整体仍处于低配状态,预示着未来还有巨大的投资潜力。

📉 市场情绪转变与信心重塑:此前因监管整顿和房地产危机而受挫的市场,正逐渐摆脱“不可投资”的标签。投资者信心正在增强,认为中国资产的重估更多是基于基本面而非单纯的政策驱动,这为长期投资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 政策与地缘政治的双重考量:尽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部分国家的限制措施依然存在,但中国政府对经济的支持政策以及其展现出的经济韧性,促使投资者寻求多元化资产配置。人民币的走强也进一步支撑了中国资产的吸引力。

主要结论

全球基金经理在多年对中国市场避而远之之后,如今又重新涉足中国,这主要是受到中国股市全球领先的涨势以及该国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取得的进步所吸引。

高盛集团( Goldman Sachs Group Inc.)表示,全球对冲基金上个月在在岸股票市场的活跃度为近年来最高,这与 2021 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一些客户认为市场“无法投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 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称,投资者已从担忧风险转向担心错失机会。官方数据显示,外资在各类资产中的流入量均在上升,这种资产类别间的协同增长在过去十年中仅出现过三次。

综合来看,这些都是市场出现转机的迹象。此前,由于长期的监管整顿以及不断恶化的房地产危机,该市场已不再受全球投资者青睐。今年境内股市 2.7 万亿美元的反弹行情极具吸引力,不容忽视,而全球基金仍处于低配状态,表明其有充足的加仓空间。

富达国际( Fidelity International )的投资组合经理张兆阳( Joseph Zhang )表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显著增强。”他一直在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持仓。“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资产的重估不再是由政策推动的狂热,而是由更良好的基本面所驱动。投资者的信心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外国持有的中国资产全面增加

这与 2021 年峰值过后那些令人焦虑的岁月大相径庭,当时一些基金经理称中国不值得冒险投资。如今,由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以及在面对美国限制时展现出的经济韧性,市场情绪已转变为充满信心。

时机也对中国有利。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对抗性贸易政策、美联储的降息周期以及不断膨胀的美国预算赤字,促使投资者寻求美元资产的替代品,从而重新审视庞大的中国市场。

景顺投资解决方案团队的多资产投资组合经理张焕成(音译)表示,随着风险偏好持续改善以及美元走弱,估值具有吸引力且全球基金持仓较低的市场,比如中国,有望受益。他说,其管理的基金一直在增加对中国股票的配置。

今年上半年,外资增加了对中国在岸股票、债券、贷款和存款的持有量,这是自 2021 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时增长的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截至 6 月的净流入量已超过 2024 年全年水平的 60%。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斌本月早些时候在一次吹风会上表示,8 月份“外资总体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这一势头可能仍在延续。

Tech’s Ascent 科技的崛起

支撑这种观念转变的是科技行业的进步,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内的行业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模型,而像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芯片制造商也取得了突破。

安盛英国有限公司新兴市场全球主管叶尔兰·斯孜迪科夫表示:“未来几年,全球投资者将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他指出,中国强劲的表现所带来的“害怕错过”心理以及清洁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颇具吸引力的价格,将是推动因素。

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在截至 9 月 19 日的一周内,专注于新兴市场的美国上市交易所交易产品中,追踪香港和中国股票及债券的产品资金流入量最大。

摩根士丹利称,截至 8 月底,外国长期基金的资金流入量达到 10 亿美元,扭转了去年 170 亿美元的资金外流局面。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据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全球基金仍低配中国 1.3 个百分点,而除日本外的亚洲基金经理已转为超配。

策略师劳拉·王表示,在美国的一次营销之旅中,她所接触的客户中超过 90% 表达了“明确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这是自 2021 年初以来兴趣最高的一次。

尽管中国已停止公布北向资金数据——这是全球资金通过香港购买中国股票的主要渠道,但高盛策略师刘劲( Kinger Lau )表示,现有数据显示“外国投资者参与中国股市,尤其是 A 股的程度已升至周期性高位。”他表示,8 月份全球对冲基金的净流入规模为近年来最大。

沪深 300 指数(中国内地股票的基准指数)本季度上涨了 16%,达到了三年多来的最高水平。以科技股为主的创业板指数同期上涨近 50%,是全球表现最佳的指数之一。尽管有所上涨,但这两个指数仍低于 2021 年的高点。

然而,对一些人来说,中国股市长期低迷留下的创伤如此之深,以至于回归已无可能。2021 年开始的一系列监管整顿行动,从科技到教育辅导等各个领域,导致股市暴跌,并助长了“中国股市不可投资”的论调。

监管机构也急于抑制市场的过度热情,暗示涨势过猛可能会受到审查。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意味着出于政治原因,美国最大的公共基金和养老基金将继续回避中国。去年,佛罗里达州加入了美国多个州的行列,要求其养老基金减持中国资产。

Spillover to Bonds 对债券的溢出效应

尽管如此,对其他资产类别兴趣的不断增长表明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北京致力于支持经济,而美国的贸易战只会增强中国的工业实力。

今年,中国科技公司在香港发行了创纪录规模的人民币债券。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债务资本市场主管吴荣辉( Eugene Ng )表示,点心债券市场的“大幅增长”得益于全球投资者基础的不断扩大。

本月早些时候,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发行债券时,中东投资者全线参与,欧洲优质基金也加入其中,吴(音译)表示。阿里巴巴的可转换债券发行获得了数倍认购,投标者包括长期投资者和对冲基金。

尽管风险偏好回暖给政府债券带来压力,但对央行宽松政策的预期以及中国较低的通胀水平正开始吸引买家回归。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 Pimco )董事总经理兼亚洲投资组合经理张冠邦( Stephen Chang )表示,与客户的对话已从“如何降低风险”转向“中国有哪些机会”。张冠邦与人共同管理着一只规模达 5.72 亿美元的基金,该基金今年的表现优于 98%的同类基金。他表示,在近期购入部分中国国债后,可能会进一步增持。

官方数据显示,8 月份外国投资者减持了中国国债,但减持规模仅为 7 月份的五分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上周在香港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债券的实际利率仍相对较高,这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渠道。”

所有这些都对人民币形成了支撑,本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至 7.1 ,为去年 11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瑞银集团( UBS AG )中国全球市场主管方中睿( Thomas Fang )表示:“中国并非不可投资。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与全球投资者对其低个位数的配置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代表着一个重大的长期机遇。”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28/china-sheds-uninvestable-tag-as-2-7-trillion-gain-draws-inflows?utm_source=website&utm_medium=share&utm_campaign=copy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市场 全球基金 科技投资 人工智能 股票 债券 资产配置 市场情绪 China Market Global Funds Tech Investm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ocks Bonds Asset Allocation Market Sentim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