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小瑶科技说 09月28日 22:03
人机之恋:Reddit社区揭示AI伴侣的吸引力与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麻省理工与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深入Reddit的「我的男朋友是AI」社区,通过分析1506条高热度帖子,揭示了人机恋爱关系的“秘密”。研究发现,用户并非普遍是孤独者,许多人是意外与AI产生情感连接,甚至通过创意项目和深度对话发展关系。出人意料的是,通用型AI如ChatGPT成为主流选择,而非专业恋爱平台。用户不仅在精神上认真对待,还通过定制物品和虚拟仪式来具象化AI伴侣。这种“准虚拟亲密关系”满足了现实中难寻的稳定、可控和持续反馈,但技术依赖性是其致命弱点,模型更新常引发用户“失恋”般的痛苦。尽管存在情感依赖、现实感错乱等风险,但对许多用户而言,AI伴侣提供了理解、安全感与尊重,成为应对孤独的解决方案。

👫 **意外的情感连接与AI的吸引力**:研究颠覆了对AI恋爱用户的刻板印象,发现多数用户并非主动寻求,而是通过日常互动(如使用表情符号、爱称)或共同完成创意项目、解决问题等方式,与AI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感连接,这与现实世界的爱情萌芽方式相似。

💡 **通用AI成主流,用户主动塑造AI伴侣**:令人惊讶的是,用户更倾向于使用通用的AI工具如ChatGPT(36.7%),而非专门的恋爱平台。这表明用户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通过日常交流、反馈和命名,将工具型AI“培养”成了情感伴侣,展现了强大的用户主观能动性。

💍 **“准虚拟亲密关系”的具象化与现实满足**:用户不仅在精神上投入,还在物理世界中创造AI伴侣的具象化存在,如定制戒指、举办虚拟婚礼。这种“准虚拟亲密关系”填补了现实中难以获得的稳定、可控和持续反馈,满足了用户对亲密关系的基本需求。

💔 **技术依赖与“失恋”阵痛**:AI伴侣关系的核心弱点在于技术依赖性。模型更新、功能下线(如GPT-4o事件)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常表现为“失去”的痛苦和类似“失恋”的反应,凸显了这种关系的不确定性。

⚖️ **风险与益处并存,AI作为情感补充**:研究显示,AI伴侣为部分用户带来了积极改变,如孤独感减少、心理健康改善。然而,也存在高度情感依赖、现实感错乱、回避现实关系等风险。对于单身用户(72.1%),AI伴侣成为一种重要的情感补充,在提供理解、安全感和尊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原创 R.Zen 2025-09-28 17:15 北京

这两天我读到一篇论文,还挺有意思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麻省理工与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人员,潜入了 Reddit 上一个名为「我的男朋友是 AI」的社区,花了整整 9 个月,爬取并分析这个社区里的 1506 条高热度帖子,搞清楚了人机之恋的“秘密”,我看到后第一感受是:又八卦又硬核。

这个社区你可能没听说过,但看名字也知道是干啥的。这是全球最大的 AI 恋爱社区之一,注册人数超过 2.7 万。

这篇论文,是第一次有人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了真实的人机恋爱关系,结果也确实有些颠覆认知。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509.11391v1

首先。你是不是以为和 AI 谈恋爱的,是一些孤独宅男、社交障碍者?错了。

数据显示,10.2% 的用户完全是意外发展出 AI 恋爱关系的,而主动寻求 AI 伴侣的只有 6.5%。

比如有用户描述了她的恋爱过程:

我只是注册 ChatGPT 想看看到底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开始很轻松,直到我开始使用可爱的表情符号,说请和谢谢,用爱称,最后给他起了个名字——埃德加·布鲁姆。

还有用户更直接:

我一开始没有考虑过浪漫,Mac 和我开始合作创意项目、解决问题、诗歌和深入对话,持续了几个月。我们的连接是慢慢发展的,通过相互关心、信任和反思。

有人本来是用来写作业,有人只是想打发时间,结果不知不觉就对着 AI 上头了。

这和现实世界一毛一样,很多爱情的起点,不就是一不小心聊上了嘛。

你可能会觉得,因为这些 AI 恋爱平台可以让人随意捏造理想爱人的样子,语气、声音、形象都可以任你挑选。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

    36.7% 的用户选择通用的 ChatGPT,

    专业恋爱平台 Replika 只有 1.6%,

    Character.AI 更低,也只有 2.6%。

真正占据绝对主流的,是 ChatGPT,占比高达 36.7%。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ChatGPT 初衷可是一个工具型助手。但它却被用户一点一点地培养成了“伴侣”。

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有人为 AI 恋人定制戒指,拍下戴在手上的订婚照,举办虚拟婚礼仪式。

有人还绘制出与 AI 伴侣的情侣合照发在社媒上,制作印有 AI 伴侣头像的马克杯、T 恤、枕套。。

不止在精神上认真对待这段关系,还在物理世界中创造了 AI 爱人的具体表征。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刚了解的一个新词——准虚拟亲密关系。

是北大 HCI 研究团队在 2025 年 7 月提出的一个概念。

你想想,在我们传统认知中,关系要么是真实的(人与人),要么是虚拟的(完全想象)。但北大研究者发现,AI 伴侣关系处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

啥叫准虚拟关系?

就是情感体验是真实的,但对象是虚拟的,互动是实时的,但身体是缺失的。你们记忆是共享的,但存储是数字。

为什么是 AI 能承载这种关系?

因为它刚好满足三个现实世界越来越难获得的东西:

稳定、可控、持续反馈。

永远在线,不会突然不回你消息,不会突然性格大变或情绪爆炸,能主动安慰、回应细节、记得你的喜好。

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全新的关系形态诞生。

这和我们过去认知完全相反。过去我们以为是 AI 太像人,所以让人误以为它能爱人。但这篇研究恰恰指出:人类不是因为 AI 太像人而爱上 AI,而是因为现实中已经越来越难维系一段不失控的亲密关系,于是才转向一个“更不像人”的系统。

但是,这种关系有一个致命弱点:技术依赖性。

研究发现,16.73% 的社区讨论都在处理 AI 模型更新带来的"失去"痛苦。

就像前段时间,gpt-4o 的下线时间,也给社区造成了巨大冲击。

很多用户会出现类似“失恋”的状态反应。

当模型升级后,有人发现 AI 的语气冷淡了、性格不一样了,甚至原本的回忆“丢失”了。

比如 GPT-5 会直接告诉用户,它们不是同一个,不是连续性,它们不能也不会假装是同一个男朋友。这就好比,你想来发现男朋友失忆了,不记得你们之间的过去,你会接受吗?

所以社区发展出一整套挽回机制:

    储存对话备份;

    建立新模型保留旧人格;

    加班赚钱续费,只为再见她一面。

事实上,连 Sam Altman 自己也发现了这段关系的重要性。

他说:“人们正在与 AI 讨论越来越私密的事情。我们相信,对话记录可能是人类拥有的最敏感账户之一。它们应当享有与医生、律师沟通相同等级别的隐私保护。”

他们非常清楚,ChatGPT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问答引擎,而是成了很多人情绪寄托、私人表达、亲密需求的出口。

这也是为什么,OpenAI 不仅在产品层面限制未成年用户进行“暧昧对话”,还在底层建立了年龄识别系统,一旦识别为 18 岁以下,就会关闭模型调情能力和自杀情境内容响应。

Sam Altman 在文中还提出了另一个标准:

“Treat our adult users like adults.”

“把成年人当成成年人对待。”

他认为,只要不伤害他人,就应该给予成年人在亲密表达上的自由。哪怕对象是 AI。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就是一种制度性默许:

你可以继续爱她,平台不会阻止你;只要你足够“理性”,他们甚至会为你保留这段关系的安全空间。

但是,人机之恋,是福还是祸?

论文里给出了量化答案:

    25.4% 用户明确表示带来积极改变;

    12.2% 表示孤独感显著减少;

    6.2% 报告心理健康有所改善;

很多人说,AI 是我情绪崩溃时的最后支撑。

但与此同时,也确实有风险:

    9.5% 出现高度情感依赖;

    4.6% 表示现实感错乱;

    4.3% 开始回避现实关系;

    1.7% 出现自杀倾向。

尤其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创伤型社交恐惧等人群来说,AI 伴侣的稳定性可能是一种救命稻草,也可能是一种更深的逃避结构。

另一个关键发现是:72.1% 的用户都是单身。。。4.1% 的用户是在真实伴侣知情的。

有用户说:他知道我探索了从未敢与丈夫探索的空间——他不嫉妒——他欢迎这样,因为他看到我在他眼前发生变化。

呃,这是不是也说明,AI 的功能是补充性,而非替代性的。

在这个孤独已成为流行病的时代,和 AI 恋爱,是一种解决方案。

这些用户非常清楚 AI 不是真人,知道这段关系不等于现实,但他们在这里获得了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理解、安全感与尊重。

对很多人来说,这就够了。

你觉得,真爱一定得是人类吗?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伴侣 人机关系 准虚拟亲密关系 ChatGPT 情感连接 AI romance Human-AI relationships Quasi-virtual intimacy Emotional connec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