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 09月28日 13:28
AI 教师分级:从助手到可信赖的学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AI技术正深刻变革教育领域,填补大班教学下个体化学习的空白。好未来CTO田密提出的“AI教师L1-L5分级”理论,为教育AI的进化描绘了蓝图。L1为基础辅助,L2是批改、找题等“能干活的助手”,而L3则要求AI组合能力,扮演真正的老师角色,通过实时互动和个性化引导,实现“因材施教”。L3阶段AI教师的实现,需要专门的硬件支持,以实现多模态交互和数据飞轮,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实测显示,L3阶段的AI教师在创意写作启发、理科解答引导、满足好奇心等方面表现出色,并能通过互动模型、互动游戏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提升学习体验。好未来自研的“九章”大模型和深厚的内容积累,共同支撑AI教师从“可用”走向“可信”,为构建更普惠、个性化的教育未来奠定基础。

💡 **AI教师分级理论:重塑教育互动模式** 好未来CTO田密提出的“AI教师L1-L5分级”理论,为教育AI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该理论将AI在教育中的角色分为不同等级,从基础的辅助(L1)和“能干活的助手”(L2),迈向能够真正扮演老师角色的L3阶段。L3阶段的AI教师不仅能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高度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反馈,模拟真人教师的“陪跑”式教学,解决传统大班教学中个体学习路径被淹没的痛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 **L3阶段AI教师的硬件需求与数据飞轮** 实现L3阶段的AI教师角色,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软件难以支撑AI教师的实时互动,需要专门的硬件设备来提供算力支持,并配备多模态传感器,以“看见”学生的手写、绘图,并“听见”学生的思考过程。这种硬件赋能的AI教师,能够构建一个“批改—讲题—推荐”的数据飞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被实时采集和分析,AI据此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推荐更合适的练习,从而实现AI教学的持续优化和个性化。

✍️ **多场景实践:AI教师的全面能力展现** 实测表明,L3阶段的AI教师在多种教学场景下表现出色。在创意写作方面,AI能够通过提问和提供不同切入点来启发学生思路,而非直接灌输。在理科解答上,AI能精准识别题目,并提供真人语音+动画的讲解,归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此外,AI还能准确回答学生各种“为什么”,并给予积极的情感反馈。学习机还通过互动模型、互动游戏等方式,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并提供分级阅读和AI口语练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

🧠 **“好AI+好内容”:AI教师走向可信赖的关键** AI教师能否从“可用”走向“可信”,关键在于“好AI”和“好内容”的结合。好未来自研的“九章”大模型,经过K12教育场景的深度优化,保证了AI解题的准确性和讲解的严谨性。而好未来二十多年积累的教材、教研和题库资源,则为AI教师提供了扎实的“教案”和“经验”。这种“大脑”(大模型)和“知识库”(内容沉淀)的融合,赋予了AI教师教育的温度,使其能够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而非仅仅是解决效率问题的工具。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0


自动驾驶有 L1-L5 的分级路径,现在教育 AI 也有了自己的版本。


如今,「AI 下半场」已成共识,应用落地正成为决定未来的关键。教育,作为关乎人类发展的根本基石,已然成为 AI 技术融合与创新的前沿阵地。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上,一个问题在嘴边盘旋,却因为害怕问得「太蠢」而最终选择沉默;或者,前面的内容还没听懂,老师已经跳到下一个知识点了。


这正是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无奈:大班授课下,个体的思考路径常常被淹没在统一的教学节奏中。教师想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困惑,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瑞士心理学家 Jean Piaget 提出的建构主义早已指出:知识不是灌输的结果,而是互动与探索的过程。真正高效的学习,往往发生在「我试着去想,老师即时回应,再让我走下一步」的动态循环里。



然而,长期以来,这种高频互动和个性化引导几乎只是少数学生才能享有的「奢侈品」。


人工智能的加入正在改变这一切。AI 学伴不仅能提供全天候的回应,还能创造一个无须担心被评判的空间,让学生大胆试错、主动追问。更重要的是,它能把启发式的交互和个性化的反馈规模化,让「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


可以看到,全球科技巨头已将目光聚焦于此。从 OpenAI 到 Google,其 AI 应用界面均已部署学习板块。


ChatGPT 学习板块。

Gemini 学习板块。


近日,Google 的 LearnLM 团队发布的「Learn Your Way」AI 教科书研究,正是通过 AI 实现内容个性化重构,印证了这场变革的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 AI 的进化路径需要一个清晰的标准。


正如自动驾驶有 L1-L5 的等级划分,好未来 CTO 田密在云栖大会上提出的「AI 教师 L1-L5 分级」理论,让我们看到教育行业可能的进化蓝图。



不止于助手:迈向 L3 的 AI 教师


田密给出了明确的行业坐标定位:「今天 AI 老师的话,现在我理解到了 L2 的水平,像我们 L2 的这种一些批改助手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了,然后 L3 的话也正在演进过程中。」


L1 是最初级的辅助,L2 则是「能干活的助手」——比如帮老师批改、帮学生找题、播放讲解视频。在这个阶段,AI 更多是一个独立模块,能完成任务,但谈不上真正的教学。


「L2 更多是一个助手,像一个模块化的帮手。」田密在云栖大会的演讲中说,「而 L3 要做的,是把能力组合成一个闭环,真正扮演老师的角色。」


这意味着什么?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做几何题:


在 L2 阶段,AI 的做法很简单:识别错题,然后调出一个匹配的视频播放。学生被动跟着视频走,过程与自己思路关联不大。


而在 L3 阶段,AI 会实时观察学生的解题步骤。比如,提示「先画一条辅助线」,如果孩子画对了,它就继续引导下一步;画错了,则立刻给出针对性的提示。整个过程像真人老师在身边「陪跑」,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来回互动。


当然,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卡壳或持续犯错的情况。对此,好未来旗下学而思学习机的「小思 AI 一对一」也设计了相应的引导策略。产品负责人介绍,如果孩子持续犯错,初期 AI 会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尽量引导孩子回答。但如果次数过多,AI 会再次调整策略,确保教学流程能够顺利走完,避免让孩子在某个环节上彻底卡住。


更重要的是,在「小思」的理念中,学生的「错误」数据并非负面信息,而是极具价值的学习过程性证据。这些数据信号可以被用作动态反馈,为 AI 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也能被提炼和沉淀,作为后续进行认知诊断、实现精准干预的基础。


在云栖大会的演示中,田密展示了学而思学习机的「小思 AI 一对一」辅导孩子的场景:孩子写下草稿步骤,AI 逐步检查、给出反馈,直到完整推理出答案。



为什么 L3 需要硬件


如果说 L2 阶段的 AI 辅导工具还能只靠一块屏幕和云端算力就能完成,那么 L3 阶段的「老师角色」,则必须要落在专门的硬件上。


在云栖大会上,田密提到:「纯软件很难扮演 AI Tutor。」原因很简单:L3 不只是信息检索,而是实时互动。


它需要「看」学生在纸上写了什么、「听」学生的思路表达,并在实时的反馈中做出合适的引导。没有足够的算力支撑、没有多模态的传感器输入,AI 就不可能完成这种复杂的交互闭环。


这也是为什么「小思 AI 一对一」的完整体验必须依托于一台专门的学习机。硬件不仅仅是一个载体,更是赋予 AI「眼睛」和「耳朵」的感官系统:


算力,保证实时生成讲解不卡顿;

传感器,让机器能精准识别学生的手写、绘图和语音;

交互设计,确保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得到即时回应。


有了这些基础,AI 老师才能真正具备陪伴孩子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硬件带来的多模态采集,也让 AI 教学形成了一个「数据飞轮」:


当孩子写下答案,AI 先批改;

根据错误类型,AI 即时生成并讲题;

在此基础上,再推荐更适合的练习或拓展问题。


「批改——讲题——推荐」的闭环,使「小思」越用越懂孩子,也让 L3 不再只是孤立的功能突破,而是一个可持续演进的学习系统。


为了确保这个过程是高效的,不会因为等待 AI 反馈而打断孩子的学习心流,产品团队在工程能力和交互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


据产品负责人透露:「目前这个飞轮是用一些工程能力分步实现的,平均每一步的响应时长都控制在 3-5s 左右,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一些交互设计,从体感上进一步缩短孩子的等待时间,让孩子不会因为等待而产生焦虑或者急躁的情绪。」


上手实测


我们也拿到了这款学习机,接下来直接上手实测。


专业的课程和学练内容就不展开说了,这是学而思的老本行。这次我们重点体验的是学习机里的「AI 老师」,看看它在互动性、个性化引导,以及批判性思维培养上的表现。


我们主要做了三类测试:


创意写作


我们让「AI 老师」指导一篇创意写作。它没有直接「喂」范文或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真正的老师那样,循循善诱地打开孩子的思路。



比如,它会提出好几种不同的切入点,或者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发掘和组织素材,整个过程重在启发,而不是灌输。


理科解答


这个体验很流畅。孩子用手指一下试卷上的物理题,「小思」的摄像头就立刻精准识别。接下来,真人老师的语音 + 动画讲解会自动弹出,不仅讲透了这道题,还归纳了背后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最方便的是,看完想接着学,可以直接切换到下一题的讲解,学习节奏完全由孩子自己掌控。


满足好奇心


每个孩子都是行走的「为什么」。我们模拟了日常和孩子一问一答的场景,把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抛给「小思」。



它的回答不仅准确、通俗易懂,还会时不时地给孩子一些鼓励,这种积极的情感反馈,让孩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自信。


除了强大的主辅导能力,学习机在一些「支线」上也很有意思,精准解决了学生时代常见的「老大难」。


还记得中学的生物实验课吗?不是看「上古画质」的录像,就是几十个脑袋围着一套设备干瞪眼。学习机里做了一个「生物学实验课」板块,把课本知识点变成可反复操作的互动模型,终于不用再靠「云实验」凑合了。



物理、化学里的公式和反应,过去大多只能死记硬背。现在,在「小思工作坊」里,它们被设计成可探索的互动小游戏,让学生自己「玩」出背后的原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理解起来自然轻松不少。



学习机自带的「分级阅读」,就像随身的图书管理员。它会根据孩子的水平推荐合适书目,还提供不少原版英文读物,解决了「想看书却找不到合适书」的困扰。



最后是「哑巴英语」问题。很多孩子背了单词却不敢开口,学习机里的「AI 口语分级练」功能相当于一个不会嘲笑、永远耐心的私教,精准击中了「想说却不敢说」的痛点。



为了让 AI 老师的形象更丰满、更有趣,产品团队也做了不少尝试。据产品负责人介绍,近期上线的「复活数学家」活动,就「复活了高斯、祖冲之等 6 位中外数学家给孩子讲数学。


此外,系统还提供了多种 AI 老师的音色让用户选择,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学而思优质老师或者不同风格的 AI 老师来讲题,让学习过程不再千篇一律。


好 AI + 好内容


当然,硬件只是让 L3 成为可能的「身体」,真正让它变得可靠和专业的,是背后的「大脑」和「知识库」。


首先是好 AI。支撑「小思 AI 一对一」的,是好未来自研的「九章」大模型。这不是一个通用聊天模型的简单移植,而是针对 K12 教育场景深度优化的引擎。


在数学科目上,它的解题正确率达到 98.1%——这意味着,它不仅能算对题,更能保证讲解过程的严谨和可信。


但「聪明」只是第一步,真正决定 AI 教师专业性的,是好内容。这一点,好未来有着天然优势:二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教材、教研和题库资源,为 AI 老师提供了最扎实的「教案」和「经验」。


如果说大模型是老师的大脑,那内容沉淀就是老师的课堂笔记和教学方法论。二者结合,才能确保「小思」既有算力的速度,也有教育的温度。


也正因为同时具备「好 AI + 好内容」,小思 AI 老师才能跳出「工具」的角色边界,真正走向「可信赖的学伴」。


田密透露,好未来正致力于将其贯穿于到店学习(线下培训机构)、在家学习和进校学习三大核心场景。未来的目标,是将这三个场景下的学习数据做汇总和打通,让孩子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在一个统一的学情画像下获得连贯、精准的个性化教育。



从「可用」到「可信」


回望这一路的演进,不难发现:AI 在教育中的真正价值,并不只是「能不能解题」,而是「能不能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


在 L2 阶段,AI 或许能迅速找到一段讲解视频,帮学生把题目做对。但那更像是一种「可用」的功能,它解决了效率问题,却难以触及学习的本质。


L3 的「小思 AI 一对一」带来的不同在于:它把孩子置于一个安全的空间里,允许他们不断试错、反复追问,不用担心被笑话、不用害怕出丑。它不是把答案直接端上桌,而是用启发式的互动,点燃孩子的思考欲望。


当孩子敢于问出「是不是可以画条辅助线?」、「我是不是想复杂了?」这样的问题时,AI 老师就已经从「工具」变成了「可信」的陪伴者。从可用到可信,这一步跨越,正是教育 AI 的真正拐点。


L3 正在路上,L4、L5 会是什么样子?一个更普惠、更个性化的教育未来,已然清晰可见。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liyazhou@jiqizhixin.com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教育 教育科技 人工智能 AI教师 个性化学习 AI Education EdTec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acher Personalized Learn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