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9月28日 12:31
原生家庭影响深远,但并非人生终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影响深远,但并非决定人生轨迹。本文探讨了“原生家庭决定论”为何在中国社会流行,并采访了多位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专家们普遍认为,虽然原生家庭的经历会塑造个体,但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文章强调,个人应将焦点放在自身成长与疗愈上,通过积极的自我调整、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斩断代际创伤的传递,来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困扰。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简单化地否认原生家庭伤害的观点存在误区,并呼吁关注儿童权益,避免情感的荒漠化。

💡 **原生家庭影响广泛但非决定性:** 专家普遍认为,原生家庭的经历,如情感忽视或不当教养,会对个人产生深远影响,但并非人生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塑造了人们的早期认知和行为模式,但个体拥有超越这些影响的可能性。

🚀 **走出创伤的关键在于自我负责与积极行动:**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核心在于将焦点从改变父母转向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这包括勇敢地离开不利环境、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学习情绪调节技巧,以及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与社会支持,为自己的疗愈负责。

💖 **打破代际传递,建立新的关系模式:** 认识到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并主动采取措施避免将这些伤害传递给下一代至关重要。这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新的亲子关系模式,通过爱向下倾斜,允许孩子表达不满,从而创造更健康、更有滋养的家庭环境。

⚖️ **全面看待,避免极端化解读:** “原生家庭决定论”和完全否认其伤害的观点都可能走向极端。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需要细致分析,避免简单化标签化,承认其复杂性,并认识到个体在疗愈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025-09-28 12:00:00

许多人对原生家庭的创伤无法释怀。图为香港电影《年少日记》剧照。资料图

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已被雪藏八年,仍有许多组员对原生家庭的创伤无法释怀,甚至被困在原生家庭决定论中(详见南方周末报道《雪藏多年的豆瓣小组,和“父母皆祸害”困住的一代人》)。

原生家庭这一专业心理学术语,如何进入公众视野并变得“时髦”?原生家庭决定论为什么有市场?个人应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3位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他们的共识是,原生家庭会影响人,但并非决定人的一生。

“极端观点容易吸引关注”

南方周末:原生家庭能够影响人的观点,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王占郡(北京中亲联教育研究院院长)原生家庭这个议题真正走出专业圈、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0年以后。此前,这种观点停留在理论界,是精神分析流派及一些家庭治疗理论中的用语。当时,整体社会文化氛围对“自我”“情感创伤”这类话题还没有那么开放,更多人对心理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病理与偏见层面。

此后,孩子应该服从传统孝道和等级观念的声量逐渐减弱,承认孩子的独立性,要求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保护孩子的主体性的观念逐渐壮大。讨论热潮真正形成的节点,应该是在2010年前后。那时正好是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兴起的阶段,也正好是中国社会从物质转向精神关注的一个过渡期。大约在2015年前后,社会整体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点。

不过,近些年来,谈论原生家庭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又重新变得越来越有压力。

徐凯文(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大儒心理创始人)我记得,类似“父母皆祸害”这个说法差不多有20年了。它借鉴了一些西方心理学的观点,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但是,即便是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也只是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不是说它对人生有决定性的作用。国内一些算不上心理学学者的人,学习了一点西方心理学内容后,对其没有完全消化和理解,把它放大成了原生家庭有罪论、决定论。它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行为,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博士或是心理医生还是很少见的。不过,这种观点在国内还是很有市场。

南方周末:是什么促使原生家庭决定论声量渐大?

徐凯文:心理学当下很热,接下来还会继续成为热点。我们这个时代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会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是心理学大发展的背景。

现在又是自媒体时代,一些大V心理学博主或许经历过很多原生家庭的创伤,不太会关注父母带给他们的好的感受,只是灌输他们造成的伤害,然后反复强调这种伤害,也会引起一些跟他们经历类似的人的共鸣,甚至形成某种强化。

媒体传播还有个特点,比较极端的观点容易吸引关注,越是科学的、稳妥的观点越不太容易传播。原生家庭有罪论、决定论就属于比较极端的观点,因此易于传播。

王继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我在临床门诊中,遇到过很多已经做了父母的中年人。一方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缺乏来自原生家庭在心理健康上的滋养,例如有情感忽视;另一方面,他们要面临当下的就业、养育孩子、照顾父母等等压力,社会支持又非常缺乏,因此非常容易崩溃,急需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等。

然而,他们没有找到适合的疗愈和解压方式,常见的解压办法之一是刷短视频。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原生家庭有罪论,就无意识地匹配了很多人宣泄自己愤怒与缓解当下压力的需求。

从左至右为王占郡、徐凯文、王继堃。受访者供图

“为疗愈自己负责”

南方周末:人应当如何处理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徐凯文:要把重点放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上,而不是纠结于让父母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相信其他人不会左右我们的人生。

如果原生家庭非常糟糕,无法改变,那就应该尽快地离开这个环境。我有一位女来访者,被哥哥性侵了很多次,她的选择是在十几岁的时候通过考试离开原生家庭,开始自己的人生。

然后,要建立亲密关系。人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找到自己的爱人,维护好自己的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原生家庭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当然,他可能带着原先家庭对他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对配偶不信任,老觉得对方不爱自己等等,我们可以一点点地帮助他去作调整,产生新的、矫正性的积极体验。

最后,还要斩断伤害的代际传递。我父亲打我,所以我也打我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说,这是对攻击者和攻击行为的认同。人应当意识到,这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伤害,去寻求新的亲子关系模式和养育模式。

王继堃:首先,我们要全面看待影响原生家庭创伤的多种因素。我们不需要为自己受到伤害的因素负责,但是我们需要为疗愈自己而负责。

其次,有一些自我疗愈的方式。例如,用冥想的方式创建一个心灵花园,经常做冥想放松这样的练习。然后,寻找一些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最好和身体、大自然能产生连接,比如瑜伽、爬山等,有益身心健康。有团体活动性质的爱好也可以,这样能产生团体之间的情感连接,也能够得到人际关系层面的滋养。

当然,如果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促进自我觉察和疗愈,那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南方周末:作为心理治疗师,会如何对经历过原生家庭创伤的来访者进行疗愈?

王继堃:首先,我们会共情来访者,跟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了解来访者的需求和咨询的目标。不同的咨询及治疗方式能够帮助实现不同的需求与目标,如个体咨询可以帮助个体自我觉察、探索和成长;改善婚姻关系则需要接受伴侣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可以首选家庭治疗,必要时还可以配合个体咨询。

以个体咨询为例,确定了咨询目标后,我们可以和来访者一起寻找资源,将现实生活稳定化,减少新的伤害和应激因素。

稳定化就是说,如果来访者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非常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说他没有收入,家人经常会给他带来新冲突和压力,工作中也持续面临新的重大压力等,就要看看怎样能够让这些不稳定因素少一些。另外,来访者还可以学习一些情绪调节的方式,寻找自己身边的社会支持,发现自己的资源和优势。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来访者做好准备,想去觉察、探索和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我们会和他一起,一点点地去面对和疗愈童年不良事件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果来访者的烦恼是和自己的父母相处,我们也会帮助他们学习一些情感调节的方法,让他们明白可以怎样更好地和父母相处。

南方周末:还有哪些走出创伤的方式?

王占郡:在我看来,西方的心理学体系直接用于中国家庭,效果极其有限。它是基于西方父母与孩子相对平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门科学,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调等级观念和服从权威的场域中,它只能起到局部缓解伤害的作用。

在中国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过去,我们的磁场是爱要向上,恨要向下。现在,我们就要号召爱要向下,恨要向上。爱向下,就是让家庭资源尽可能向下一代倾斜。恨向上,就是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不满,允许他们说“不喜欢你控制我”“不喜欢你打我”“我觉得你那时候伤害了我”。我们要给他们这个权利和资格,允许这样的对话发生。

如果原生家庭能为过去的伤害道歉、认错,自然很好,但倘若他们没有这样做,我也不主张在原生家庭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因为这样于事无补,不解决问题。

在看清楚父母的不完美后,我们对自己撒手,也对他们撒手。这并不等于我们认为父母当年做的是对的,或者原谅他们了,而是我们宽恕这个现实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转身照顾自己的成长,一点一点地修复伤口,并且去挑战现实生活中的困难。

心理学不是唯一的路径,方法多样,属于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原生家庭不是一刀切的概念”

南方周末:有人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往前看就可以化解的。你怎么看?

王继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假设一个人遭受过特别严重的伤害,他有可能向内投射,也有可能向外投射。第一种人可能觉得自己非常没有价值,一无是处;第二种人可能把所有的不顺都归结到别人身上。

不管是怎么样的方式,其实都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稍微好受一点、继续活下去的一种自我调节。

王占郡:这类人如果主动去寻求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20个当中有19个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如果是反过来,咨询师主动找他们,20个里能有改善的也许还不到1个。

就是说,社会上不是不存在帮助他们走出创伤的工具、理念、思想和哲学,但他个人的经验和认知的屏障决定了他能否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当然,跨过这种屏障并实现突围,是有门槛的,但一旦他尝试找一个新的方式来救赎自己,就从那些死死纠缠原生家庭、永不休止的人群中脱离了,效果就会相当好。

南方周末:完全否认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会不会走向另一种极端?

王占郡:有这样一派观点,它与东亚文化的底色更加吻合,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原生家庭的问题,成人不应该纠缠父母养育的不当,更不该找他们抱怨、要求道歉,而是要从自己出发,做人生问题的内在归因。这种声音自2025年以来越来越盛行。

这个转变不仅是文化领域的表达变化,它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时代整体逻辑下的产物。

人们倾向于拿老祖宗的东西进行叙事,认为这样能带来安全感、舒缓情绪。另一方面,目前看起来,年轻人的话语权整体上在下降,退休人群的话语权在逐渐上升,这种观点满足了后一种人的心理需要,他们可以通过别人的话来缓解自己的痛苦,证明自己的立场,声量自然就会变大。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王占郡:这样的观点没有理论基础。国内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会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是被父母又打又骂的,不也还是挺开心的吗?再说了,父母养育了子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总之,这更接近于一种朴素的表达,而非演绎或论证。

这个观点抬头的趋势很危险。它掺杂了一些民族情绪,又满足了一些退休人群的心理需要,一些50、60、70后很容易成为它的拥趸。他们会拿赞同这些观点的视频去教育他们的孩子,甚至网暴认为原生家庭能产生伤害并为此发声的人。与此同时,这批人有一定消费能力,愿意给否认原生家庭伤害的视频打赏,一些心理学或者家庭教育领域的同行为了流量和利益,去定制他们想看的视频,进一步裹挟大众情绪。这会部分导致很少有人站在孩子的身后,我们没有孩子的角色,也没有孩子的立场,结果就是孩子会很难受,还营造了家庭环境中情感的荒漠。

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原生家庭造成伤害”,是指这种影响已经干扰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甚至影响了他很多年的发展和选择,这种程度的影响,我们才说它构成“伤害”。

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一刀切的概念。我们不能一听“原生家庭”,就等于“有伤害”;也不能一说“父母”,就预设他们都是有毒的。这种简单化的判断,本身就是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误解。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原生家庭 心理创伤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个人成长 Family of Origin Psychological Trauma Mental Health Family Education Personal Growth
相关文章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美]洛莉·戈特利布/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7-28
泰国拟重新管制大麻,但从业者不答应
What NLP Tells Us About COVID-19 and Mental Health with Johannes Eichstaedt - #400
和同事聊天,聊到输出倒逼输入,所以要保持个人成长速度,就要保证多输出。 在保证输出上,我的经验是:每天保持写作,写800-1000字的短内容。 大家听过金发女孩...
客观来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贫穷,如果你真的穷,你做好一件事情,我一年给到你100万,如果你拿不到钱,我给你。 什么事情呢?一年365天,你每天去锻炼、减...
分享一点小感悟: 自己身上逐渐避免掉的「穷人思维」「穷人生活方式」 1.打车的时候,司机如果问:怎么走?回答都应该是:走最快的那条路线。 2.永远不要等一...
六经注我,一切牛人都是我的谋臣而已 我最近在梳理这10年影响我最多的三个人,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世界没有完美的老师,最好是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谋臣。 听多数人的...
《伟大始于无名》 在线阅读英文版:https://chipwilson.com/chapter/why-i-am-writing-this-book 网站内有PDF.EPUB 等格式下载。 本来想用沉浸翻一下,但是貌似...
“特意去接触那些聪明、有趣、有抱负的人。为他们工作,雇佣他们(实际上,工作中最令人满足的部分之一就是与真正优秀的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尽量与那些在他们领...
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我毕生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