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9月27日 16:41
iPhone 17 系列结构解析:高原设计与内部革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苹果新款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 引入了名为“高原”(Plateau)的长条状背面突起设计,这并非简单的外观调整,而是内部结构深度优化的体现。iPhone Air 通过“高原”设计大幅压缩主板面积,为电池腾出近 60% 的空间,并采用横向主板和三段式排布,实现了史上最薄 iPhone。iPhone 17 Pro 的“高原”设计则侧重于散热,将主板集成于机身上部,并配备 VC 均热板,提升了散热效率。两款机型均体现了苹果对未来 iPhone 轻薄化、折叠化以及用户体验优先的工程探索。

📱 **iPhone Air 的极致轻薄化设计**:为实现史上最薄 iPhone,iPhone Air 采用了“高原”设计,大幅压缩主板面积,为电池让出约 60% 的机身空间。其内部结构颠覆了传统纵向主板设计,转而采用横向排布,并遵循了上至下主板、电池、马达麦克风的三段式布局,与三星 Galaxy S25 Edge 类似。这种设计优化了空间利用,并特别考虑了电池的集成,同时通过电压敏感胶水等技术提升了可维修性。

🚀 **iPhone 17 Pro 的散热升级与工程考量**:iPhone 17 Pro 的“高原”设计主要服务于散热需求,将主板集中在上部区域,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发热核心。新机配备了 VC 均热板,尽管面积相较于部分安卓旗舰略小,但通过激光焊接等工艺优化了导热效果。屏幕背面也贴有散热片,整机多处覆盖散热膜,显示出苹果对散热能力的极大重视。此外,天线围绕“高原”排布,兼顾了美观与信号稳定性。

💡 **苹果对未来 iPhone 的设计前瞻**: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 的内部结构革新,特别是“高原”设计和横向主板的引入,预示着苹果正朝着更轻薄、更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设计思路不仅有助于提升电池容量和散热性能,也为未来的折叠屏 iPhone 等产品奠定了技术基础。苹果正逐步将用户实际体验的优先级置于外观设计之上,追求手感、参数和用户体验的全面提升。

🔧 **可维修性的进步与挑战**:与以往相比,iPhone Air 在零部件拆卸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可维修性,获得了 iFixit 的高评价。电压敏感胶水的使用方便了电池更换,定制化组件如 3D 打印的 USB-C 接口也兼顾了轻薄与强度。然而,iPhone 17 Pro 的一体成型工艺和相机模组边缘的尖锐设计,导致其阳极氧化涂层容易刮花且难以修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耐用性,也引发了关于材料选择和工艺成本的讨论。

在发布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 时,苹果都提到了一个词——Plateau,原意为“高原”,国内官方命名为“扩展平台”,形容这两台 iPhone 背面的长条状突起。

这不仅是一种单纯“凹造型”的设计变更,背后是 iPhone 内部结构的深度调整。

因此,虽然 iPhone 拆解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仪式,但今年的意义非比寻常。往期爆料已经说得不能再直接: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甚至是后年的 iPhone 20 周年款,都将从今年的新机,特别是 iPhone Air 这块“试验田”出发。

拆解 iPhone Air,我们将看到苹果面向未来的设计思考;在 iPhone 17 Pro 上,我们也会看到后续 iPhone 的工程实现思路。

iPhone Air:轻薄的艺术

史上最薄的 iPhone 究竟是怎么炼成的?除了在配置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苹果也在 iPhone Air 的结构上花了不少心思。

轻薄手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机身之中塞入尽可能大的电池,这也是 iPhone Air 采用“高原”的原因:尽可能压缩主板面积,为电池腾出更多空间。

在 iFixit 给 iPhone Air 做的 CT 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手机将近 60% 的空间都被电池盘踞。

消费电子技术都在进步,电池也一样,但似乎更慢一点,手机的续航和体验仍被电池容量绑架——这句话十年前就在说,今天仍然无比正确。

▲ 图源:iFixit 

也就是说,iPhone Air 彻底改变了从 iPhone 4 开始就一直坚持的传统“纵向主板”设计:不仅采用了横向排布的主板这一近年来 Android 阵营的主流思路,更是贯彻了常见于 Android 上的“主板、电池、马达麦克风”由上而下的三段式排布设计。

顺带一提,今年另一款超薄旗舰三星 Galaxy S25 Edge 机内也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排布方案。

▲ 图源:iFixit 

iPhone Air 依旧沿用了背板开启的设计,拆下背板后,我们能更直观地看到这块巨大无比的电池,额定 3149mAh,12.26Wh。不规则形状的设计,没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

▲ 图源:iFixit 

有意思的是,iPhone Air 内部的这块电池,和苹果为这个型号推出的 MagSafe 外置电池在形状和规格上一模一样:

这让爱范儿联想到了欧盟在前不久推出,预计将于 2027 年正式强制执行的新规:届时,所有在欧盟地区市场销售的手机都必须配备用户可更换的电池。

谁也不好说,苹果在这块电池上的心思是不是在为那样的未来做好准备呢?

▲ 图源:iFixit 

回到 iPhone Air 拆解:苹果用了业界好评满满的电压敏感胶水,只要用专门的工具在电池连接处通电,电池就能相对轻松地取下。对于一款电池较小、需要频繁充电,因此电池损耗速度更快的手机来说,这项技术显得更有价值。

对于包括电池在内的主要零部件的拆卸难度,iFixit 也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和多年前的苹果不可同日而语。

在 5.6 毫米厚度的机身内塞入大量的元器件,完全称得上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苹果对不少元件都采用了定制方案,例如 USB-C 接口模块就采用了钛合金 3D 打印技术,不仅更轻薄,号称强度也更高,还更省原料。

“高原”部分也是如此,左边的大摄像头模组采用了多边形设计,右边的扬声器则是完全贴合“高原”的圆边,而下方的组件基本都是“L”字形或“凸”字形,如同紧密排布的拼图。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iPhone Air 的主板部分依然采用了双侧叠板的设计,但实际堆叠部分只有突出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面积都是单层设计。

▲ 图源:iFixit 

拆开双层主板后,我们不仅能看到全新的苹果自研 C1X 基带,以及 N1 无线芯片,电源管理模块也被封装成一小个颗粒。这么做的坏处是维修时只能整个更换,但好处是组件占地被显著压缩。

▲ 图源:iFixit 

关于 iPhone Air 机身的讨论,自然集中在其“史上最薄 iPhone”的机身上。钛合金框架的强度,能否避免重蹈 iPhone 6“弯曲门”的覆辙?

著名“破坏系博主”JerryRigEverything 实测,双手紧握硬掰无法折断 iPhone Air,日常实用性相当过关;而在更严苛的起重机压力下,iPhone Air 在受到 171 磅重量时,手机发出断裂的声音,到 215 磅,屏幕才彻底开裂。

有趣的是:由于 iPhone Air 的主板集中在机身上部,中部被折弯的影响不会太大,只要电池没有刺穿、内部走线还连着,手机就还能正常使用……“史上最耐用 iPhone”绝非苹果虚言,只要你不提电池容量。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拆开 iPhone Air 后,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苹果做出的工程学探索:全新的机身空间排布方案,大量的定制组件,又没有失去苹果内部电路一贯的优雅。

这很符合爱范儿最初对这台手机的定调——一台以“实验性”为主的机型,为未来的 iPhone 走向轻薄化、折叠化铺好技术道路。

更重要的是,比起去年采用了大量一次性胶水的“超薄”iPad Pro,iPhone Air 的元件依然坚持了更占空间的模块化设计,保证了手机的可维修性水平,iFixit 也给出了 7 分的较高评价。

▲  图源:iFixit 

iPhone 17 Pro:内部比外部更好

首次采用一体成型工艺的 iPhone 17 Pro,手感和观感都很优秀——直到用户们发现,自己刚拿到手的新机,背部已经出现了不少划痕。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 iPhone 17 Pro 的相机模组突起边缘。由于过于尖锐,缺乏圆滑过渡,一旦手机放在兜里被钥匙、硬币等刮蹭,背板高原,特别是边缘位置的阳极氧化层就很容易被刮掉,露出铝合金原色。

阳极氧化是工业着色流程,无法在售后时修复。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机身其他平坦的部分,划痕不会像相机模组边缘那么明显,但依然存在。

罪魁祸首很可能正是相机模组,这个过于锋利的边缘导致阳极氧化涂层无法很好贴合边角,变得更加脆弱。而且,业界猜测苹果似乎选择了更薄的阳极氧化工艺,从而避免这只手机的实际厚度超出控制,但代价是着色层更容易损耗。

虽然刮擦脱落是阳极氧化工艺的通病,但业界并非没有更耐磨和更厚的工艺流程。苹果为什么没有选择,除了厚度之外,或许也有成本考虑。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想要避免刮擦损耗问题,只能戴好保护壳,不过一些用户已经在网上吐槽,戴手机壳的过程中,如果用力角度不对,或者夹杂了尘土,也可能带来划痕……

和这个中看不太中用的机身外壳相比,iPhone 17 Pro 系列的内部构造是更围绕使用体验的全新设计。

和 iPhone Air 类似,iPhone 17 Pro也采用了“三段式排布”,主板主要集中在上方更大的“高原”地带,被网友戏称为“典型的安卓结构”。

▲  图源:iFixit 

虽然 iPhone 17 Pro 对比上一代电池容量提升了 406mAh 之多,但如果对比两者的内部结构,会发现电池更多是形状变化,面积实际上没有变大太多。

▲  图源:iFixit 

因此,电池容量能挤出这么一大管牙膏,更多是由于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

由于换用一体式机身,iPhone 17 Pro 需要从屏幕而不是背板进行打开。拆下屏幕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巨大的散热片,几乎覆盖了整台手机。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撕开散热片的覆膜,就能看到本次 iPhone 17 Pro 全新配备的 VC 均热板,Pro Max 版本的面积会比 Pro大上一圈,两者分别约为 2200 和 2000 平方毫米——在动辄 4000 平方毫米 VC 均热板的 Android 阵营面前还是略显逊色。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根据@微机分WekiHome 的拆解,这块 VC 均热板属于铜网结构,效果不如铜粉烧结结构,不过它采用了激光焊接工艺,导热效果更好,理论上成本也更贵。

还有一个细节:iPhone 17 Pro 的屏幕组件背面也贴有散热片,因此处理器散发的热量会首先通过 VC 均热板快速分摊到整块铝合金散热片,部分热量也会传导到屏幕部分。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值得一提的是,整块铝合金散热片的厚度在 0.3 毫米左右,或许这就是 iPhone 17 Pro 系列变厚 0.5 毫米的主要原因。

除了屏幕和散热片,主板的正反两面、后壳、MagSafe 线圈都覆盖了散热膜,足见今年苹果对于 iPhone 17 Pro 散热能力的重视。

iPhone 17 系列用上的全新前摄传感器也终于露出真面目,原来并非苹果所宣传的“正方形”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八边形底,是平衡了实用性和成本的方案。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如果说 iPhone Air 的高原设计是为了成就整机超薄,那么 iPhone 17 Pro 的高原更多的考量还是散热:主板集成在机身上方,避免像前代机身那样,用户很容易就能直接摸到峰值热点。

还有一个相对巧妙的设计:天线围绕“高原”进行了排布,不仅美观,也能避免握持手机对信号造成的影响。

虽然更实用,但一些网友认为,iPhone 17 Pro 的内部电路设计显得略有点杂乱,少了以往的苹果味。当然,毕竟用户是看不到的,这点就见仁见智了。

iPhone高原,是实用主义的设计

由于比往年有了更明显的堆料倾向,今年的 iPhone 产品力爆棚,性价比高得不像苹果,因此被戏称为典型的“安卓 iPhone”

没想到,体现“安卓思维”的不止在参数和配置层面,拆开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这个在 iPhone 上略显陌生的三段式设计,其实早已是国产品牌沿用了好多年的模版。

▲ 小米 15 系列也是三段式结构的代表,图源:微机分WekiHome

苹果高管表示,“高原”原本是为了压缩 iPhone Air 机身的设计,而这种更极致利用机身空间的方式,反而也能迁移到 iPhone 17 Pro 这款看似和 Air 定位南辕北辙的产品上。

因为在本质上,智能手机的发挥离不开机身的限制,Air 的探索就是为了榨取每一丝空间实现高性能,相关技术落到空间更宽裕的 Pro 身上,自然也能让 iPhone 17 Pro 挤出比过往迭代更大的牙膏。

一言蔽之:这个更高集成度的高原设计,让 Air 够 Air,让 Pro 更 Pro。

这也不仅是一种产品工程学思路上的变更,其背后离不开这几年技术的进步:小型元件高度集成化和定制化,以及诸如 A19 Pro、N1、C1X 这些自研 Apple Silicon 的加入和优化。

当然,确实有很多网友表示,iPhone 17 Pro 一大片突出的“高原”很丑,不如以往的方形 Deco 更具美感——但这也从侧面说明苹果开始转变做 iPhone 的思路:用户实际体验的优先度已经超越了外观设计。

未来,我们也能见到“高原”——包括凸起的外观,和内部的高集成横向主板——出现在越来越多的 iPhone 上。对于 iPhone Pro 和 iPhone 标准版这样的常规机型,也能在电池容量得到扩张的前提下,做到瘦身和散热的增强,实现手感、参数的双赢,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用户乐于见到的提升。

而在明年的折叠 iPhone 上,苹果若要把铰链和双摄都塞进这个可能比 iPhone Air 还要更薄的机身,同时还要配备一块大电池,想必也离不开那块巨大的“高原”了。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iPhone 17 Pro iPhone Air 苹果 手机结构 高原设计 内部拆解 散热 电池 可维修性 工程学 iPhone 17 Pro iPhone Air Apple Phone Structure Plateau Design Internal Teardown Thermal Management Battery Repairabilit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