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分享了在一家公司两年来的工作体验,尤其是与领导的相处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内耗。作者指出,领导倾向于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强调下属对其表达方式和省心程度的适应性,而非工作本身的清晰指令。在这种模式下,能够适应领导的员工成为“嫡系”,有机会晋升,而无法适应的则面临边缘化。作者认为,能力和技术的重要性被弱化,适应领导成为关键。此外,领导只看重其认为“合理”的结果,要求员工不仅完成任务,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并解决问题,但这种满意度标准却模糊不清。作者对此价值观不认同,认为真正的强者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天才,而大多数人的成功可能源于时代红利、家庭背景或遇到合适的上司,而非单纯的个人能力。这种与个人价值体系的冲突,是作者感到内耗的主要原因。
💡 职场领导的评价体系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下属对领导表达方式和省心程度的适应性。在这种模式下,能够适应领导指令和偏好的员工更容易获得青睐,甚至成为“嫡系”,而技术能力本身的重要性相对被削弱,成为领导者选拔和培养“自己人”的潜在机制。
🎯 领导对工作结果的要求超越了单纯的任务完成,强调“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但这种“满意”的标准却模糊且难以捉摸。作者举例说明,领导期望将一个系统打造成可适配多种场景的“引擎”,但这需要跨部门协作,而领导却只关注当前未达到的期望,忽视了实现过程中的复杂性。
⚖️ 作者的个人价值体系与公司内部的价值观存在根本冲突。作者认为真正的强者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天才,而大多数人的成功是时代、家庭或遇到合适上司等外部因素的结果,而非简单地优胜劣汰。公司中部分上位者将弱者淘汰视为理所当然,这与作者“多数人是普通人”的认知相悖。
🚶♂️ 作者倾向于“事了拂衣去”的工作态度,不愿加班或过多思考公司人际关系,满足于在可控范围内完成工作。这种“慢节奏”和“不内卷”的态度,在作者看来,使其在领导眼中成为“随时可以牺牲”的人选,而作者也因年龄增长而懒于改变,但这份工作却激发了其对自身价值和工作意义的思考。
我是个喜欢慢慢做事的人,不喜欢跟各个合作方拉扯,平时也不喜欢多想公司里的人和事,事情在可控范围内做完就下班跑路,不愿意为了提前完成而加一点班,我这类人肯定是领导心中随时可以牺牲掉的人,不过我三十多了,也懒得改了,工作那么多年,还是目前这份工作让我第一次有了一些想法。
这份工作干了 2 年了,还是很内耗,大致总结了下面几点:
领导会以自己为圆心建立评价体系,比如能否适应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否能让自己省心,哪怕是自己表达不清晰、下达指令不明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下属能否适应,因为总有人能适应;
适应了领导的底层牛马成为嫡系,如果这个领导本身又能爬上去,那么嫡系就是继任者;
无法适应领导的底层牛马会被边缘和淘汰;
能力、技术只是敲门砖,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适应领导。
* 领导只要结果,只看结果,而且是他心目中合理的那个结果:光完成需求怎么行?还要有自己的思考,要解决问题,直到让我满意为止,什么?你问我满意的状态是什么?我也不好说,但至少我现在不满意。
(这个虽然很扯,但我能从他字里行间知道想让我干什么:把 xx 系统做成引擎,适配各种场景,每次业务方想要什么功能,直接引擎搭出来,几乎无需开发;但...这个链路要联合 UI 设计、前端、产品一起打通,人家凭什么配合我一个小开发?那领导不关心,他只关心你目前没达到他的期望)
这套价值观我谈不上认同与否,大家肯定也都知道,只是经历现在这家公司比较典型,就总结了下,在这套体系下我接受不了的是,很多上位者会真的认为自己是绝对的强者,弱者被淘汰是活该,是因为他们没价值。这跟我的价值体系是相悖的,我价值体系里,只有带领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少数天才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所谓的成功可能单纯是赶上了时代的红利,生在一个好家庭,或者碰到了一个适应自己的老板,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