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aplus社群 09月27日
九成企业AI项目遇挫,Agent落地痛点解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5年研究显示,高达95%的企业AI项目未能达到预期,AI Agent热潮下,企业盲目跟风、忽视场景适配、技术环境敏感、数据质量差、安全隐患以及组织文化不匹配等问题突出。文章通过CIO和CTO的失败经验,总结了10条Agent实践中的深坑,涵盖技术、组织、流程和期望管理。企业应回归商业常识,从小场景试点,重视数据治理和安全,并进行充分的变革管理,以实现AI的真正价值,避免“伪Agent”的陷阱,认识到AI是一场需要战略定力的马拉松。

🎯 **技术层面的盲目跟风与场景适配不足:** 许多企业因“AI焦虑症”(FOMO)盲目追逐AI Agent热潮,却忽视了其是否真正适合自身业务场景。例如,某银行尝试用Agent处理所有标准化查询,导致成本飙升、响应变慢,且因模型幻觉错误率增加。实践建议是回归商业常识,先从小场景试点,冷静评估场景适配性、模型能力、业务价值及投入产出比,避免“花架子”。

💻 **大模型对硬件环境的敏感性与高昂维护成本:** 大模型对服务器集群规模、GPU型号等硬件条件极为敏感,导致提示词在环境变化时可能失效,造成反复调整和高昂的维护成本。某制造业IT总监的案例表明,模型升级或硬件扩充都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团队疲于奔命。因此,企业需充分考虑硬件基础设施和持续的运维成本。

📊 **数据质量差导致“垃圾进,垃圾出”:** 85%的AI项目失败归因于数据问题。AI的智能输出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输入,混乱、孤立、质量差的数据只会产生“智能垃圾”。某金融公司打造的“业务分析师Agent”因内部数据孤岛、指标定义混乱而失败。在引入Agent前,必须进行扎实的数据治理,解决数字化建设中的历史遗留数据问题。

🛡️ **Agent带来的新安全隐患与风险:** Agent调用外部工具和API的能力,也为黑客打开了新的攻击途径。主流Agent框架存在超过20个常见安全漏洞,如任意文件读写、命令注入等。案例包括Steel Browser的路径穿越漏洞和OpenManus的特权执行命令。企业必须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强化访问控制、身份验证,进行沙箱隔离和定期安全审计。

🏢 **组织文化与流程的缺失导致技术成摆设:** Agent的引入是工作流程的变革,若企业文化保守、组织僵化,缺乏试错和学习氛围,技术将沦为摆设。某电商企业客服Agent因一线客服人员抵触、主管指导不足而被闲置。要实现Agent落地,需降低使用门槛,并获得高层支持,推动企业文化刷新,建立学习型组织。

👥 **忽视人性因素,变革管理不足导致“影子AI”:** 企业常忽略使用技术的人,员工对AI的恐惧、误解和固有习惯导致“影子AI”现象。员工倾向于使用更熟悉的个人工具(如ChatGPT),而非公司提供的AI工具,这带来合规、安全和数据保护风险。解决之道在于理解员工偏好,制定明确的AI使用政策,并将员工偏好的功能整合到官方工具中。

🔄 **流程变革不足,新瓶装旧酒,AI价值无法显现:** 简单让AI自动化执行原有低效流程,是“新瓶装旧酒”。某贸易公司AI采购Agent因需遵循复杂审批流程,处理时间比人工还长。部署AI前,应彻底优化业务流程,砍掉不必要环节,为AI设计简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 **低估隐藏成本,导致预算失控:** 企业常只关注API调用费、训练费等显性成本,而忽略了评估、调试、安全加固、持续运维等隐性成本。Gartner预测,40%的Agentic AI项目将因部署成本过高而失败。需建立全局成本视角,核算TCO(总拥有成本),将所有相关成本纳入考量。

📈 **对AI成熟度期望过高,忽视技术局限:** 市场过度宣传导致企业对AI Agent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其能精准理解复杂指令。然而,底层大模型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幻觉率仍有待提升。某公司邮件处理Agent仍需人工介入处理部分邮件。企业应理性看待AI局限性,设定合理项目目标。

⏳ **对ROI期望不现实,急功近利导致项目变形:** 老板和高层期望短期内看到显著回报,忽略了AI项目持续迭代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心态会导致项目团队追求短期效果,牺牲长期战略价值。投资AI需战略定力,制定分阶段ROI期望,将AI定位为增强人类能力,而非简单替代,认识到AI是一场马拉松。

Mr.K 2025-09-27 08:03 广东

2025年一份研究显示,高达95%的企业AI项目达不到预期。

AI Agent 的热潮,让不少企业乱了阵脚。它被描绘成万能员工,可以自动编写代码、处理邮件、分析报表,几乎无所不能。老板们急着立项上马,技术圈高喊“未来已来”,似乎眼下不谈 Agent 就落伍了。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有些骨感。麻省理工学院(MIT)2025 年的一份研究显示,高达 95% 的企业 AI 项目达不到预期。这个惊人的比例背后,是许多企业正在重复踩踏的一个个深坑。最近,笔者了一场业内座谈会,一些 CIO 和 CTO在会上分享了他们在 Agent 实践中的失败经验,笔者总结了 10 条,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一、技术篇

1、盲目跟风,忽视场景化适配

很多企业都有一种“AI焦虑症”,生怕错过下一个技术浪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OMO情绪。当前Agent最火,大家就一窝蜂地冲上去,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这个技术真的适合我的业务场景吗?

某银行的客服系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为了拥抱AI,他们激进地采用了一个纯Agent方案去处理所有标准化查询。结果,不但运营成本飙升3.2倍,还因多个Agent协同,反而让响应速度变慢了。更糟糕的是,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导致错误率增加了30%,搞得客户投诉不断。

Agent落地不能靠盲目冲动,要回归商业常识。先找个小场景试点,别一上来就想对整个系统动大手术。同时,也要冷静评估这个场景是不是真的适合Agent?模型能力跟得上吗,业务价值够大吗?更关键的,是要把投入产出这笔账算清楚。如果投入一直高于产出,那再先进的技术也都是花架子。

2、大模型对硬件环境太敏感,维护成本高

大模型对运行环境的敏感程度往往超出想象。服务器集群规模、GPU 型号等硬件条件,几乎决定了 Agent 是否能稳定发挥。很多企业花费大量精力调校好的提示词,其实都是针对当时的硬件和模型版本,一旦环境有变,提示词就可能失效,重新调整的成本会让团队叫苦不迭。

某制造业的 IT 总监小王就吃了这样的亏。他们公司最初在本地部署大模型,运行还算稳定。但随着业务量上升,扩充了服务器和 GPU,Agent 输出立刻就乱了,只能重新调整提示词。好不容易恢复正常,大模型厂商又发布了新版本,升级后系统再次崩溃,团队又得重来一遍。反复折腾下来,维护成本成了最大的负担。

3、数据质量差,导致垃圾进垃圾出

有数据显示,85%的AI项目失败,根源都在于数据问题。AI 本身并不会变魔术,它做出的判断、生成的结果,取决于喂给它的是什么。如果是混乱、孤立、质量差的数据,那么它产出的也只能是同样混乱的“智能垃圾”。

一家金融公司曾不惜重金打造一个“业务分析师Agent”。但项目很快就失败了,原因在于公司内部系统的数据质量太差,各个数据库之间是典型的数据孤岛,指标定义混乱。Agent分析出来的东西,结构都是错的,结论更是没法用。

在引入Agent之前,请先踏踏实实地做好数据治理。这就像请客吃饭前,得先把厨房收拾干净,把食材准备好一样。先解决数字化建设中历史遗留的数据问题,打好基础,Agent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4、Agent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Agent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调用外部工具和API,连接不同系统来完成复杂任务。但这也意味着它为黑客打开了新的攻击大门。研究显示,当前主流的Agent框架中存在着超过20个常见的安全漏洞,比如任意文件读写、命令注入等高危风险。

典型的案例就是Steel Browser的路径穿越漏洞被黑客利用,并写入恶意文件。还有OpenManus,它能在Docker容器里以特权模式执行命令,这极大地放大了潜在的攻击面。

必须用最严格的安全标准来约束Agent。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它需要什么权限就只给什么权限。强化访问控制和身份验证,对Agent的每一步操作都进行沙箱隔离,并且定期进行专业的安全审计。

二、组织与文化篇

5、文化与组织对齐缺失,技术成摆设

Agent的引入绝不只是增加一个新工具,还能带来整个工作流程的变革。如果企业文化保守,组织僵化,缺乏试错和学习的氛围,那么这项新技术也只会沦为摆设。

一家电商企业部署了客服Agent,希望能提升效率。但一线客服人员却根本不愿意用。他们觉得学习新系统太麻烦,而且主管自己对AI也一知半解,无法提供有效指导。最终,这个昂贵的Agent系统被硬生生闲置起来。

想让Agent真正落地,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降低Agent的使用门槛,让它足够简单易用。另一方面,必须获得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自上而下地推动企业文化刷新,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变革的学习型组织。

6、忽视人性因素,变革管理不足

企业在部署新技术时,常常只看到技术本身,却忽略了使用技术的人。员工对于AI,有他们的恐惧、误解和使用习惯。一份报告显示,超过90%的员工表示,即使公司提供了官方的 AI 工具,他们仍会私下继续使用自己熟悉的个人工具。

这就导致了“影子AI”现象的出现。员工们发现公司提供的AI工具,还不如自己常用的ChatGPT顺手,就会阳奉阴违,悄悄避开。这种情况一旦普遍存在,就会给企业在合规、安全和数据保护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

堵不如疏。强制禁止员工使用个人AI工具,未必能实现想要的效果。更聪明的做法是了解员工为什么喜欢用哪些工具,然后建立一套明确的AI使用政策,并将员工偏好的功能整合到企业官方的工具中去。

三、流程变革篇

7、流程变革不足,新瓶装旧酒

很多企业部署Agent后,只是简单地让AI去自动化执行原有的老旧流程。用AI去固化一个本就低效的流程,无异于新瓶装旧酒,不仅无法发挥AI的真正价值,甚至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

一家贸易公司部署了一个AI采购Agent,却依然要求它按照过去那套复杂的、人为设计的审批流程来操作。结果,AI处理一单采购的时间,竟然比人工操作还要长,用户满意度直线下降。

在部署AI之前,先对业务流程本身进行一次彻底的优化。砍掉所有不必要的环节,为AI设计一套简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先有高效的流程,才会有高效的AI。

8、低估隐藏成本,导致预算失控

企业在做AI项目预算时,往往只盯着API调用费、训练费等看得见的成本。但冰山之下,还隐藏着巨大的隐性成本,包括前期的评估、反复的调试、安全加固和持续的运维等等。Gartner预测,到2027年,40%的Agentic AI项目会因为部署成本过高和复杂性而失败。

很多项目在早期的概念验证(PoC)阶段,看起来前景一片光明,可一旦要扩展到生产环境,成本就会失控。大模型或硬件的任何变更,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带来大量的重复调试和复杂的基础设施维护工作。

必须建立全局的成本视角。不要只看技术成本,还要把硬件基础设施、系统运维、人力调试等所有成本都考虑在内,进行一个总拥有成本(TCO)的核算。

四、期望管理篇

9、对AI成熟度期望过高,忽视当前技术局限

市场上对AI Agent的某些过度宣传,让很多企业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它们能像人类一样,精准理解复杂和模糊的指令。但现实是,目前底层大模型的准确性、结果一致性和幻觉率等问题,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家世界500强公司,花了200万美元开发了一个邮件处理Agent。六个月后,这个系统仍无法100%准确判断,当用户说“我想取消订阅”时,是不是真的要取消订阅。每三封邮件中,依然有一封需要转交人工处理。

对当前AI大模型的能力,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不要被市场上的过度炒作所迷惑,理性看待AI的局限性,并据此设定合理的项目目标。

10、对ROI期望不现实,急功近利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老板和高层们太心急了。他们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显著的投资回报,从而忽略了AI项目需要持续迭代和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项目团队动作变形,追求短期效果,而牺牲了长期的战略价值。

投资AI需要战略定力,可以制定一个分阶段的ROI期望,从小处着手,逐步取得收益。要把AI的目标定位在增强人类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替代人类上,要清醒地认识到,AI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毫无疑问,AI Agent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想让它真正落地,却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企业要警惕那些看起来很美,实则问题重重的“伪Agent”。真正有价值的智能,不在于花哨的概念,而在于能否深入业务、解决实际问题,并与组织的文化和流程一起不断演进。这10条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帮大家在 AI 浪潮中少走弯路。

作者丨Mr.K

来源丨公众号: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dbaplus社群欢迎广大技术人员投稿,投稿邮箱:editor@dbaplus.cn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Agent 企业AI 项目失败 技术落地 数据治理 安全风险 组织变革 流程优化 成本控制 期望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