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的史蒂芬妮·伦奇勒设计了一款名为SlimeMoldCrypt的实验性装置,利用多头绒泡菌的生命活动产生加密密钥。该装置通过显微镜捕捉粘菌的实时动态,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作为加密算法的“种子值”,旨在引入比传统随机数生成器更高的不可预测性,以应对未来量子计算的潜在威胁。装置通过调节光照、湿度和食物供应来影响粘菌的行为,其活跃程度直接关联到加密密钥的复杂性和安全性。伦奇勒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数字安全被动防御的观念,鼓励用户主动参与到数据保护过程中,并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倡导一种更慢、更具关怀的数据安全理念。
🔬 **生物驱动的加密密钥生成:** SlimeMoldCrypt利用多头绒泡菌(Slime Mold)的实时动态形态,通过显微镜捕捉并转化为数字信号,作为加密算法的“种子值”。这种生物过程引入了比传统随机数生成器更高的不可预测性,为信息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可控的生物行为与加密强度:** 该装置通过调节光照、湿度和食物供应三个旋钮,精确控制粘菌的运动和生长轨迹。粘菌的活跃程度越高,系统生成的模式越复杂,从而提升了加密密钥的随机性和安全性。当粘菌停止活动时,加密系统也会暂停,强调了生物状态与数据安全之间的直接关联。
🛡️ **主动参与的安全理念:** 装置的设计理念旨在挑战“数字安全是被动的”观念,鼓励用户通过照料生物体来主动参与加密过程。这种“生物加密”方案,尽管离商业化尚有距离,但代表了科学界在量子计算威胁日益临近的背景下,探索利用真实自然随机过程提升信息安全的一种前瞻性尝试。
⏳ **慢下来守护数据:** 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数字时代,SlimeMoldCrypt邀请用户放慢脚步,通过细心照料生物体来守护数据安全。这种实验性的设计,不仅是对信息安全技术的一种探索,也是对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倡导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数据保护方式。
SlimeMoldCrypt利用显微镜摄取多头绒泡菌的实时画面,并将其动态形态转化为数字信号,为加密算法提供新的“种子值”。相比传统随机数发生器,这种生物过程引入了更高的不可预测性,理论上有助于对抗未来量子计算带来的安全威胁。

装置设有三个独立旋钮,可分别调节光照、湿度和食物供应,从而影响多头绒泡菌的运动和生长轨迹。一块树莓派Pico微型计算机承担图像处理与控制任务。当多头绒泡菌活跃时,系统生成模式越复杂,密钥的随机性与安全性也随之提升。如果多头绒泡菌停止活动,加密系统则会暂停,信息安全性受影响。
伦奇勒指出,该装置旨在挑战“数字安全是被动的”这一观念,鼓励用户通过照料生物体来主动参与加密过程。尽管这种生物加密方案距离商用仍有距离,科学界已在探索如何借助真正的自然随机过程提升信息安全,尤其是在量子计算日益逼近的背景下。
目前,史蒂芬妮·伦奇勒是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Design Investigations项目成员,专注于创作沉浸式体验和打破常规认知的实验性设计。她表示:“在一个追求速度的世界,这个装置邀请你慢下来,用心守护你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