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09月26日 23:20
张永和谈奖杯演变:从反纪念碑到解放与运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建筑师张永和以三联人文城市奖奖杯的设计演变为切入点,探讨了材料、工艺与观念的变迁。他解释了首届奖杯选择木材、采用“反纪念碑”设计理念的原因,以及第三届奖杯如何通过弯曲胶合木,赋予奖杯新的动态感和“解放”意味。张永和还由此延伸至对当前城市“千篇一律”现象的思考,强调了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对城市空间再利用的潜力,并以自身在香港大学和北京的实践为例,阐述了创造公共空间和长远规划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解城市和人的发展需要时间积累,而非速成,并强调持续的实践和反思是关键。

🏆 **奖杯设计的观念演变:** 张永和从首届奖杯的“反纪念碑”理念出发,强调人文关怀应体现亲和力而非厚重感。他选择轻盈温润的木材,通过三块木板的插合象征“三联”及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不追求威严的态度。这种“轻”的设计,是对传统沉重奖杯的挑战。

🪵 **材料与工艺的创新应用:** 第三届奖杯的设计,张永和大胆尝试使用弯曲胶合木,这得益于十九世纪成熟的弯曲实木技术和现代胶合木的优越性能。胶合木的柔韧性和稳定性使其能实现复杂的弯曲形态,赋予奖杯独特的运动感和“解放”的姿态,展示了材料科学进步为设计带来的新可能。

🏙️ **反思城市“千篇一律”的根源:** 张永和认为,城市面貌的趋同源于经济模式和发展逻辑的单一化。他提出,多样性不应仅体现在建筑的奇特外形,更应深入物理空间,例如通过收窄街道、重新设想公共院落空间。他以深圳高空置率的写字楼为例,强调了从追求容积率转向存量再利用的关键性转变,呼吁设计从房地产的简单规律中解放出来,关注真实的生活需求。

💡 **设计实践与长远价值:** 张永和强调,无论是改造老建筑还是采用地源热泵等可持续技术,都需要长远眼光和对生活品质的投入。他以香港大学学院办公室改造为例,说明微小的公共空间创造能显著改变氛围,提升人际交往。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设计在于为生活创造更好可能,而非仅仅追求新颖的外表,并指出对城市和人的理解需要通过持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图源:电影《走走停停》



2020年,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诞生。那一年,建筑师张永和担任主席,并亲手设计了奖杯——三块木板插合而立,轻盈、亲和,带着“反纪念碑”的意味。

五年过去,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以“故事剧场”为主题。作为名誉主席,张永和为本届奖杯赋予了新的形态:三根弯曲的胶合木,旋转交织,仿佛从束缚中解脱,获得了新的运动感。

在本届奖项考察期间,我们走进香港大学,和时任港大建筑学院院长的张永和对谈。他从两支奖杯讲起,谈到材料、工艺与观念的演化,也谈到他最关心的城市命题——为什么现在的城市都千篇一律?想打破千篇一律,我们该从何着手?

以下为张永和口述内容。



编辑 | 沈律君






五年前,当时我设计了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奖杯。“奖杯”这个词,本身就很古老、很传统。我们当然还可以用这个说法,但我当时心里很清楚:我不想去做那种典型的奖杯。

传统的奖杯意味着一个大东西,金属的、很重的。大家一想就会想到世界杯的奖杯,那几乎是最经典的奖杯形象。

但在人文城市奖里,我觉得这样的形象并不合适。人文,说到底是“人”,是人和人、人与城市、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应该是柔和的、近人的,而不是疏离和压迫的。所以当时我心里很坚定的一点,就是不用金属,不用任何特别重的材料。

张永和为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设计奖杯


这些年我们也看到很多另类的奖杯,用砖的、用石头的,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重,大家好像觉得分量要靠重量来体现。但我希望它更有亲和力,让人一拿在手里就觉得飘飘然,这种“轻”,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有点“反奖杯”“反纪念碑”的意味。


于是,木头成了很自然的选择。木头轻、温润,天生就近人。


那为什么是“三块板”?三联嘛,本身就是“三”。我当时想,那干脆就用三块木板,把它们插合在一起,让它能站立起来。三块板拼合在一起,不仅在结构上成立,也在象征上成立:它对应着三联,也对应着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环境这三种基本的关系。


当时它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态度:不要厚重和威严。直到今天,这个基本态度也没有变。


2020年张永和为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设计奖杯


十九世纪,弯曲实木的技术已经成熟。到十九世纪中,有个奥地利人托奈,他主要在法国工作,设计了那把著名的“托奈14号椅”,专门给咖啡馆用的。用弯曲的圆截面实木做椅背和椅腿,看上去既传统又现代。1850年代的作品,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咖啡馆还在用。


后来有了胶合木,一种极有潜力的合成木材。它不挑木材,有节的、不直的木头都能用,通过胶合反而获得了新的质量。它稳定、不易变形,受力性能更好,还能防水、防虫。


我没专门研究过奖杯设计,但对家具设计的关注从来没停止过。我现在坐的这把折叠椅子,就是用胶合木做的板材,上面开了一个洞,方便人手去提。它当然不是最有名的那些经典椅子,但胜在非常实用。

摄影:黄春再


芬兰家具家设计师库卡波罗就用胶合木做过很多椅子,他靠的是设计比例和角度,让人一坐上去就觉得合适。甚至有时候,他会制造出一种轻微的曲度的错觉,但实际上板子一点弯曲都没有。


我一直希望能盖一栋用正交胶合木(CLT)的房子。正交这个概念本身没什么新鲜的,但现在的技术已经能把木材正交交错叠加,做成很厚的板材,直接当承重墙、当楼板来用。


胶合木的纤维方向不是单一的,因此特别适合弯曲。甚至可以说,胶合木如果不用来弯曲,其实就是浪费,因为其他实木也不是说绝对不能弯,但韧性不如胶合木,容易开裂;而胶合木是一层一层粘起来的,纤维方向交错,它可以弯而不折。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奖杯

奖杯制作:魏源建造事务所


于是做新奖杯的时候,我就想,不如把胶合木弯起来试试。开始的时候先画了一些草图,在事务所里做了几个模型。结果一旦弯了,它自然就带来了全新的形态,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直板的样子了。


所以这次的奖杯,形象一下子活泼了很多。其实就是在试验如何弯曲胶合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试来的结果。它跟老的奖杯完全不同。


原来是三块直板,插在一起,是一个静止的结构;这一次是三根弯曲的木条,它们旋转在一起,产生了一种“运动感”。“三联”的“三”还在,但这次出现的是三根弯曲的木条,它们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三根木条其实是完全一样。我没有去设计三种不同的形状,而是用同样的元素,通过旋转,让它们在关系上产生差别。结果人们看到它时,第一反应并不会觉得三条是一样的,而是觉得它们各有姿态。这很符合工程思维:不需要刻意制造复杂的差异,而是通过关系变化,生成新的形象。


摄影:黄春再


我当时开玩笑说,这次的设计可以叫“解放三联”。第一届的三块板是“锁”在一起的,而这一次,它们被“打散”了,被解放出来,获得了自由和运动。与此同时,它和旧奖杯仍然有着血缘关系——还是木头的,还是轻的,还是“反纪念碑”的。


如果探求奖杯的表意,它的背后是不是也意味着“解放人”?我倒不至于想那么大,不至于解放全人类(笑)。但这确实触及到一个问题:建筑师常常被人看作艺术家,有些建筑师确实也非常艺术。但我更在意的,往往不是某个新形象让我激动,而是这个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可能。

一个形态出来,我不会觉得它本身多么了不起,但我会立刻想:还能不能再往前一步?能不能再有新的可能?这个过程,本身比结果更让我着迷。


摄影:黄春再


如果再过几年,奖杯可能还需要一个新的版本。如果还是我来做,也未必还会用木头。到那时候,也许会有新的材料出现,这道题就会变得更有意思。比如说3D打印,重量不一定轻,但它本身就帮助了我们从传统工艺中突围。


很多自然的材料,其实早就“不自然”了。就拿胶合木来说,它已经是经过处理的工程木,可是在审美和质感上,你看到的仍然是“自然材料”。这和一些新材料的状态很像。比如纺织领域,最近这些年的人造纤维发展得非常快。摸上去比棉还舒服,而且更耐用,不容易折,也不怕水。它看起来像原来的棉,却同时又更挺括。


那样的话就要问:为什么我们还要执着于“全棉”“全天然”,非要用丝、麻这些?其实科学带来的新材料,本身就是积极的可能性。它们既延续了传统的质感,又拓展了更多新性能。


这几年,人文城市奖的主题在不断变化。第一届是“重建联结”,那是疫情的时候,大家都隔离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断掉了,我们特别需要谈“联结”;第二届是“流动的公共”,强调公共空间和人的流动性;今年是“故事剧场”。


我觉得这些主题,背后都在回应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的城市会变得千篇一律?

图源:台剧《有生之年》


城市的千篇一律,归根到底是经济模式的千篇一律,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发展建设逻辑在全国都是一样的,反映在建筑上,就使得房子在外观上变不出太多花样,或者是没什么道理的“愣变”。


现在有很多所谓比较复杂形体的房子,其实常常里头的空间也不复杂,也不奇特,它完全是个大雕塑了。但这跟建筑真正最终追求的东西不太一样。

不是说不应该追求城市的多样性。只是说,这个多样性可能不在于建筑形状的不同,而是可以具体到城市的物理空间中。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在是不是又可以收窄街道?汽车少了,人口降低了,大马路显得空了。那为什么不把街“缩”回来?土地可以更好地利用。


图源:电影《人海同游》


再比如四合院。过去是私家的,但能不能设想一些相对公共的院落空间重新在中国城市里出现?


当追求密度,追求容积率,一旦不是终极目标了,可能就会出来一些可能性。像香港,我就很好奇,香港是追求容积率的一个急先锋,当时带来整个中国好像都觉得想当然就是容积率。慢慢这个需要没有了,就会出现大量空置房。


深圳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它的写字楼空置率,现在是百分之五十以上。一个楼里一半的空间是空的,这在过去不可想象。哪怕是上海,情况也不乐观,也要百分之三十几空置。


所以说,新楼其实一个都不用再盖了。真正要面对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些空着的办公楼改造成住宅。办公楼是胖的方盒子,住宅是薄的板楼,两者完全不同,这是一道特别难的设计题。但深圳已经有人开始做了。这个变化本身就很有意思——从追求容积率到重新利用存量,这个转折其实挺关键的。


图源:台剧《有生之年》


实际上我是希望能够让设计从房地产的简单的规律里面解放出来。这需要有对生活、对城市空间有很多的想象。


我在学校里也做过一个小实验。我们在香港大学的这栋楼,原来没有公共空间,十层楼,除了过道,就是教室和工作室。这个情况其实很普遍的,不是说这栋楼特殊,恰恰这栋楼一点都不特殊。


可是现在的生活重视人之间的交往,重视公共生活,所以得想法创造一个公共空间。后来我把学院办公室给抠出来一块儿,把它改成小公共空间,放几张桌子,加台咖啡机。家具还没全到,但空间一开出来,整栋楼气氛立刻变了。如果你要来了个客人,想坐坐、聊聊,就有合适的地方了。


图源:台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盖一栋新的、有各种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所谓“绿色建筑”,还不如改老房子对环境的破坏还少。因为新房子还要是调动很多资源:材料、运输……对环境的压力肯定比改造老房子大。


但这里也有矛盾。老房子要继续用,就要加固、更新设施,这些往往比新建还贵。那怎么办?其实问题不在于“贵不贵”,而在于钱怎么花。


我有个切身的体会。我在北京的家,当初在建筑师建议下,开发商决定装地源热泵。那时候还不普及,投入比普通空调、暖气高很多,算下来要十年才能回本。那会儿大家都说太长了,太傻了。可开发商还是做了。现在十年早过去了,回本了,生活质量也完全不一样。要是当时因为觉得贵就放弃,今天肯定会后悔。


最省钱的办法是啥都不做,只要做,就要花钱。关键是,你是为了追求一个新外表去花钱,还是看得更远一些,也让生活变得更好?


图源:电影《小伟》


这又说回到今年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主题,“故事剧场”,这里有真正对生活场景的想象。


建筑和城市的工作,从来就不是一次性的,更像是没有终点的练习。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把它做下去,一届一届延续,就像盖房子,一栋一栋地盖。在这个重复的练习里,人们才会慢慢想明白一些原来没想通的事。那种“马上就想通了”的说法,其实是个神话。只有做得多了,经验积累起来,才会真正明白。


三联人文城市奖也是一样,今天把这个奖杯放在一起看,其实也挺有意思。它们像是一个系列,反映了物质世界里因为人的参与,而不断发生的“进化”。对一个城市的理解,对人的理解,都需要时间,没有捷径。所以就接着做。



运营编辑:叶晨灏







公共空间奖 (人与场所)


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规划等实体空间实践。



建筑贡献奖 (人与建筑)


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筑单体或群体设计,通过建筑本身及其赋予的空间功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带动区域或城市整体人文发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



社区营造奖(人与社区)


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环境治理与社群运营等社区实践。



生态友好奖 (人与自然)


旨在表彰尊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城市实际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技术研究,包含生态修复、绿色建筑、城市景观等。



城市创新奖 (人与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实体或非实体项目;或者积极寻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为解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问题而做出创新探索的长效实践。






2023/04/01-2025/03/31 期间建成的、在中国境内的实体或非实体项目,包括建筑单体、景观空间、生态系统、社区营造、创新实践以及非实体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在地

LOCALITY


我们的城市空间应该根植于地域文脉,将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重构人与场所的深层联结。




融合

INTEGRATION


我们需要兼容城市不同群体的需求,打破多重边界,构建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和城市文明。




创新

INNOVATION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应对更为复杂时代的挑战,在环境友好、经济繁荣与社会公正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城市的未来范式。




可持续

SUSTAINABILITY


我们倡导人与环境的平衡共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延续生命系统,推动居民福祉的世代共享。













组委会主席

李鸿谷


组委会成员

贾冬婷/李伟/吴琪


总策划

贾冬婷


项目执行

活动:潘鸿/宋洋

品牌:袁潇雪

策划:俞冰如/吴佩珊/吴小霜

传播:沈雨潇/李靖越/黄丹蕾

商务:蒲军强/申倩倩





指定独立计票机构


北京市东方公证处


负责统计和复核选票的工作,

终审统计结果将在颁奖典礼前对外保密。



视觉设计

4aC Design





战略合作伙伴



行业合作伙伴







2025.05

评奖启动,提名团提名



2025.06

初审团针对提名项目进行投票,

评选出入围项目



2025.07-09

终审团针对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2025.09

终审团终评会



2025.11.1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张永和 三联人文城市奖 奖杯设计 建筑 城市 材料 观念 公共空间 可持续发展 Zhang Yonghe Sanlian Humanistic City Award Trophy Design Architecture City Materials Concepts Public Spa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