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端生活方式品牌拉夫劳伦(Ralph Lauren)9月26日表示,其“POLO”商标在中国知识产权维权领域迎来又一重要胜利。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在一起商标争议案件的终审判决中,认定拉夫劳伦的“POLO”已构成第25类服装商品上的“驰名商标”,并维持了一审法院的裁定。这意味着“POLO”在中国市场的法律保护门槛显著提升。
该案的争议商标为“POLO POLO CLUB”,由广州爱驰公司及其关联方申请注册并转让。法院认为,该商标的存在与使用可能误导消费者,削弱“POLO”的显著性并损害拉夫劳伦的利益。
这是拉夫劳伦在中国知识产权一系列维权行动中的最新进展。公司在声明中表示,对中国法院近年来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营商环境方面所作努力“深感鼓舞”。
拉夫劳伦与中国的“POLO”类商标纠纷可追溯至十余年前。部分商标由本土企业注册,并在零售终端造成混淆。
公开案例资料显示,2016年,广州爱驰一度在一审中胜诉,北京朝阳区法院裁定拉夫劳伦需支付300万元赔偿。然而二审推翻了这一结果,理由是拉夫劳伦的产品和门店已清楚标示“Ralph Lauren”或“Polo Ralph Lauren”,公众不会混淆。
在随后的案件中,拉夫劳伦逐步取得优势。据多家媒体报道,去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在涉及睿发服饰等多家公司的“真假POLO”商标侵权案中,判令睿发等被告支付超过2000万元赔偿,远超500万元的法定上限,被视为提升国际品牌维权力度的信号。
对消费者而言,多个“POLO”标识的存在往往导致困惑。一些消费者在电商平台和街头零售渠道难以区分“Polo Ralph Lauren”与“POLO CLUB”等商标背后的品牌归属。分析人士指出,这类混淆不仅侵蚀品牌溢价,还可能使消费者误购低质或假冒产品。
为应对风险,拉夫劳伦在2019年推出数字产品ID技术(DPID),允许消费者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二维码验证商品真伪。
去年以来,拉夫劳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2025财年第四季度,其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超20%。截至6月28日的新季度,中国市场收入又大涨30%。这一增长得益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持续投入和战略布局,如在上海举办大秀、纪录片首映、持续开设新店等。
对拉夫劳伦来说,中国仍是一个可拓展的关键市场——中国业务目前占拉夫劳伦全球业务的比重不足10%,其品牌认知塑造和品牌保护能力,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