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9月26日 15:02
认识有趣的龙眼鸡:长鼻子、甜排泄物与蜡质保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龙眼鸡,学名Pyrops candelaria,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名字闻名。它并非真的长着鼻子,而是头部延伸,且色彩鲜艳。这种昆虫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常栖息于龙眼树上。其排泄物因富含糖分而呈甜味,能吸引其他昆虫甚至小动物。龙眼鸡属于蜡蝉家族,这个家族的昆虫普遍具有吸食植物汁液的习性,并通过分泌蜡质来伪装和保护自己。文章还介绍了龙眼鸡的近亲斑衣蜡蝉以及蛾蜡蝉若虫奇特的蜡丝保护机制,并简要提及了袖蜡蝉、广翅蜡蝉等其他蜡蝉家族成员,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生物多样性中的价值。

💡 **奇特的外形与名字的由来**:龙眼鸡(Pyrops candelaria)因其显著的头部延伸部分而被俗称为“长鼻蜡蝉”,但这个“鼻子”并非真实器官。其名字“龙眼鸡”是正式的中文名,来源于其常栖息的龙眼树。这种昆虫因其独特的外貌和名字,每年都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 **甜味排泄物与生态互动**:龙眼鸡的排泄物因吸食富含糖分的植物汁液而呈甜味,这不仅是其生理过程的体现,也吸引了如蜚蠊、飞蛾以及壁虎等其他生物前来舔食,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态现象。这种高糖排泄物的现象在蚜虫等其他昆虫中也普遍存在,有时甚至发展出共生关系。

🛡️ **蜡质分泌的生存策略**:作为蜡蝉家族的一员,龙眼鸡及其近亲(如斑衣蜡蝉)和远亲(如蛾蜡蝉)普遍具备分泌蜡质的能力。这种蜡质覆盖在体表,可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更重要的是能有效迷惑和阻止捕食者,为它们提供重要的保护。蛾蜡蝉的若虫更是能分泌大量蜡丝,形成壮观的保护屏障。

在今年已经过去的夏天,你没有注意到这种虫子?

它长着长长“鼻子”,有一身靓丽的色彩。其实,它每年都会在网上引发一波讨论,因为它们有个让人过耳不忘的名字:龙眼鸡。


龙眼鸡Pyrops candelaria,图源:作者摄

龙眼鸡很容易识别,它们有着长长的红褐色“鼻子”,因而也被称作“长鼻蜡蝉”。但其实,那个长长的东东,并不是它的鼻子,而是头部的延伸。

顾名思义,龙眼鸡这种昆虫主要生活在龙眼树上,多出现在华南省份。奇特的外形、醒目的颜色,加之令人困惑的名字,使龙眼鸡名声大噪。

龙眼鸡是正式名吗?好抽象,更好玩的是,它的排泄物是甜的

先说答案:是的,它们真的就叫龙眼鸡。

在《中国经济昆虫志》等科学出版物中,这就是它们的正式中文名。


图源:giphy

龙眼鸡受人喜爱不止因为它们奇特漂亮的样貌,有时还有人们嘴馋的因素。

由于树木汁液中糖分含量较高,包括龙眼鸡在内的各种蜡蝉,为了获得更多的其他营养,就必须一直吸食汁液,并将摄入已经过饱和的糖分排出,所以它们的排泄物往往是甜的。

一些蜡蝉因持续排除高糖的排泄物,会吸引蜚蠊、飞蛾等热爱糖分的其他昆虫跟在身后舔舐,甚至还能吸引来壁虎等小动物,也算是一种奇景。


图源:参考文献 [1]

实际上,能排出高糖的排泄物并非蜡蝉的专利,很多相似食性的昆虫都能做到这一点,最著名的莫过于蚜虫,它们还借此与蚂蚁发展出了经典的共生关系。

在一些地区,龙眼鸡常被人食用。龙眼鸡大餐通常的做法和食用其他昆虫一样,是油炸或翻炒。

但也有猎奇感更足的吃法,这通常在小朋友间流传——比如直接将活龙眼鸡的长鼻子,也就是头部的延伸物扯断,立刻吸身体内的汁液。

这样食用或许不会带来什么严重问题,但也实在算不上卫生,还是不建议尝试。

蜡蝉家族是个大家族!

龙眼鸡所在的蜡蝉家族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它们和我们熟知的蝉、蚜虫、椿类昆虫等同属半翅目昆虫,这类不完全变态昆虫以针管一样的口器吸食液态食物。

对于居住在北方,日常见不到龙眼鸡的读者朋友,另一种几乎到处都能见到,甚至有些惹人烦的昆虫——斑衣蜡蝉,其实就是龙眼鸡的近亲。

斑衣蜡蝉是多数地区更容易见到的蜡蝉科昆虫,它们通常以灰褐色的保护色示人,但遇到危险飞离时则会露出色亮红色的后翅,这样突然显现的反差强烈的色彩可能会让天敌一惊,而放弃捕食。


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图源:作者

斑衣蜡蝉同样是蜡蝉科的成员,但它们没有龙眼鸡那样的长鼻子,颜色看起来也低调的多。

斑衣蜡蝉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常见,它们能生活在多种行道树上,尤爱臭椿,因此过去它们也常被叫做“樗鸡”。樗,便是臭椿的古名。

斑衣蜡蝉实在是过于常见,在不同地区可能有各式各样的小名,比如“椿蹦”、“花蹦蹦”之类。从这些名字也能看出斑衣蜡蝉也如龙眼鸡一样,是个跳跃高手。


斑衣蜡蝉的若虫通常体色乌黑,身上有星星白点,而在若虫的最后一个龄期时身体则转变为橘红色;若虫还没有发育好翅膀,它们只能靠卓越的弹跳力躲避敌害,图源:作者

相对于被称为“鸡”的困惑,蜡蝉这个名字则比较好理解来源。

蝉自然是因为它们和真正意义上的蝉——蝉科昆虫——在样貌上颇为相似,它们也确实是亲戚;而蜡字则来自它们多能分泌蜡一般的物质,用于伪装和保护自己。

蜡蝉的泌蜡结构来自特化的体壁外层表皮细胞,蜡腺细胞分泌蜡质并覆盖在体表。体表的一层蜡粉,常被认为能防止水份过渡散失。

而一些蜡蝉类昆虫夸张的泌蜡量则更可能是起到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目的,捕食者面对被蜡粉裹满的昆虫,也会无从下口。


龙眼鸡的后翅呈亮黄色,可以看到它们的身体上也覆盖有一层很薄的蜡粉,图源:作者摄

虽然很多蜡蝉类昆虫都能分泌蜡质,但这一祖传技能在蛾蜡蝉的若虫中表达的最引人注目。

这些群聚的若虫能分泌极大量的蜡,不仅覆盖身体,还能在身后积累成很多细长的条状蜡丝,这些蜡丝集成簇,如孔雀开屏一般。


蛾蜡蝉Flatida sp.的若虫很有特点,它们的身体因蜡粉而雪白,同时腹部还有很多条细长的蜡丝,图源:作者摄

蛾蜡蝉若虫身体上的蜡丝在受损后会因泌蜡结构的持续分泌而逐渐修复。捕食者即使勇于尝试去咬上一口,恐怕也只能满嘴蜡粉,口中“味同嚼蜡”而放弃进一步的攻击,蛾蜡蝉的若虫也就获得了逃之夭夭的机会。

数十甚至数百只蛾蜡蝉若虫群聚在一起时,枝条上如覆雪一般,很是壮观。面对如此大量的蜡,相信很少有捕食者能勇于下口。


大量的蛾蜡蝉若虫聚集在一起,就像给枝条盖上了一层棉絮,小鸟之类的捕食者应该很难把这些白毛毛和食物联系起来,图源:作者摄

蛾蜡蝉的若虫在羽化成虫后多以鲜艳的色彩示人,这时尽管它们的身体上也有一层蜡粉,但相比若虫时期已是逊色颇多,且身后也没有那些夸张的蜡丝了。


蛾蜡蝉的成虫身体上往往只有一层薄薄的蜡粉,它们翅膀宽大,很多种有着鲜艳的色彩,图源:作者摄

除了蛾蜡蝉,蜡蝉家族较为常见的分支还包括袖蜡蝉、广翅蜡蝉、象蜡蝉、瓢蜡蝉等。


红袖蜡蝉Diostrombus politus,袖蜡蝉通常有着夸张延长的前翅和短小的后翅,它们体型较小,竖起翅膀时看起来像一个活了的“V”字,图源:作者摄


透明疏广蜡蝉Euricania clara,广翅蜡蝉有比较宽大的翅膀,让它们看起来像一架架小飞机。广翅蜡蝉的若虫也会分泌很多蜡丝,但因为体型较小,视感上没有蛾蜡蝉那么夸张,图源:作者摄


山东宽广蜡蝉Pochazia shantungensis,广翅蜡蝉科的山东宽广蜡蝉在国内知名度不高,但在国际上却是“红人”。因为在近年随人类活动,它们已经扩散到日本甚至欧洲多国,在当地成为潜在的入侵物种,图源:作者摄


伯瑞象蜡蝉Dictyophara patruelis,象蜡蝉像是小号的低配版龙眼鸡,也有一个长长的“鼻子”。它们常见于城市绿地,多活动于草丛灌木之中,图源:作者摄

一些物种在城市环境中也不难见到,但相对于龙眼鸡和斑衣蜡蝉,它们的体型都较为细小,不那么显眼。这些小昆虫往往并不会对城市绿化带来严重的危害,在如今越来越注重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时代,它们也在城市中越来越多见。

对于生活在见不到龙眼鸡的地区的读者朋友们,不妨稍加留心,去欣赏这些同样精彩的小昆虫吧。

参考文献

[1] Constant J. 2015. Review of the effusus group of the lanternfly genus Pyrops Spinola,1839, with one new species and notes on trophobiosis (Hemiptera: Fulgoromorpha: Fulgoridae). 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 128(128): 1-23

策划制作

本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吴超 昆虫学工作者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彩万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昆虫学会理事长

策划丨张林林

责编丨张林林

审校丨徐来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龙眼鸡 蜡蝉 昆虫 自然 科普 Lanternfly Planthopper Insect Natur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