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9月26日 11:51
Amylin:减肥新靶点引领下一轮药物争夺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曾被遗忘近20年的Amylin靶点,正成为减重市场的新焦点。诺和诺德最新数据显示,Amylin类似物cagrilintide单药可减重11.8%,复方制剂CagriSema更是达到20.4%,且胃肠道副作用更低。辉瑞、罗氏、阿斯利康等巨头纷纷布局Amylin领域,通过收购或合作加速押注。Amylin的重新崛起得益于技术突破,新一代分子解决了半衰期短、注射频繁等痛点,并展现出在耐受性和瘦体重保留方面的优势。Amylin并非取代GLP-1,而是通过机制互补形成协同效应,成为GLP-1的最佳搭档,有望实现“1+1>2”的治疗效果。为避免GLP-1赛道的内卷,Amylin领域的追随者需在多靶点协同、剂型创新(如口服制剂和长效递送平台)以及分子设计方面寻求突破,以抓住第二次战略机会。

🔬 **Amylin靶点的二次崛起与技术突破**:Amylin靶点曾因普兰林肽的局限性(半衰期短、需频繁注射、副作用)而被忽视,但随着结构生物学和肽类药物技术的进步,新一代Amylin类似物在半衰期上实现了显著飞跃,如礼来的Eloralintide(13.9-15.8天)、辉瑞的MET-233i(19天)、诺和诺德的cagrilintide(6天),以及罗氏和艾伯维的药物,均支持更长周期的给药,解决了患者依从性痛点,使其有望成为减重药物市场的新增长点。

⚖️ **Amylin的差异化优势:安全性与生理性减重**:与GLP-1类药物常见的胃肠道副作用(导致20-30%患者停药)相比,Amylin药物(如cagrilintide)的早期临床数据显示不良反应更轻,能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此外,Amylin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更好的瘦体重保留能力(如礼来Eloralintide在模型中减少91%脂肪),使得减重过程更符合生理需求,这成为在GLP-1赛道白热化竞争中寻求差异化优势的关键。

🤝 **Amylin与GLP-1的协同作用:组合疗法成趋势**:Amylin并非旨在取代GLP-1,而是通过机制互补,如Amylin激活大脑饱腹感、延缓胃排空,与GLP-1共同作用,实现“1+1>2”的治疗效果。各大药企纷纷布局Amylin与GLP-1的复方制剂或联合治疗方案,例如诺和诺德的CagriSema(减重20.4%)、Amycretin(口服,减重22%)及NN9662(三靶点激动剂),以及礼来、罗氏、辉瑞和艾伯维等药企的策略,均印证了协同研发是Amylin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 **避免“靶点复制+疗效内卷”:Amylin领域的创新突破方向**:为避免重蹈GLP-1赛道的覆辙,Amylin领域的后来者需进行三重突破:1. **多靶点协同研发**:在靶点协同上另辟蹊径,并加速临床推进。2. **剂型创新**:研发更便捷、依从性更高的剂型,如口服制剂(诺和诺德Amycretin、先为达VRB103/101)和长效递送平台(礼来FluidCrystal缓释平台),以提升患者用药体验。3. **分子设计优化**:利用AI/ML技术优化分子结构,提升药物的长效性和有效性(如博瑞医药BGM1812)。

文 | 氨基观察

一个曾被遗忘近20年的来靶点,正在成为搅动千亿减重市场的新爆点。

9月16日,诺和诺德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大会(EASD)上公布了Amylin类似物cagrilintide(卡格列肽)的3期REDEFINE 1研究最新数据。结果显示:治疗68周后,cagrilintide单药治疗实现了11.8%的平均体重减轻。

更引人瞩目的是,其与司美格鲁肽组成的复方制剂CagriSema,平均减重效果达20.4%,显著优于单药治疗。与此同时,CagriSema组的胃肠道副作用明显低于司美格鲁肽,做到了控糖与安全性的兼顾。

诺和诺德的布局远不止于此。9月22日,诺和诺德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注册了NNC0662-0419用于减重的2期临床试验,该药物是GLP-1/GIP/Amylin三靶点激动剂(NN9662)。

同日,辉瑞宣布以49亿美元现金以及2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的方式收购Metsera公司,此举动意在强化自身的减重管线。消息一出,Metsera股价大幅飙升,一度暴涨超63%。

在此之前,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艾伯维等多家国际药企已纷纷通过BD合作或重金收购等方式,加速押注Amylin。

当GLP-1赛道的竞争逐渐陷入卷价格、卷剂型的局面时,一场由Amylin引领的新一轮减肥药物争夺战,已然拉开序幕。

第二次机会

在代谢疾病治疗领域,Amylin并非新靶点,其发现可追溯至1987年。由于能够与胰岛素协同分泌并天然抑制食欲,Amylin曾被寄予厚望。

2005年,全球首个Amylin类似物普兰林肽(Pramlintide)获FDA批准,但因半衰期极短、需每日注射三次,还伴随恶心、低血糖等副作用,最终未能获得市场认可,相关研发也一度陷入沉寂。

随着结构生物学与肽类药物技术的突破,Amylin再次回到舞台。

新一代分子首先在半衰期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此前普兰林肽频繁注射的痛点被彻底解决。

礼来与Camurus合作的Eloralintide利用脂质技术实现13.9-15.8天的半衰期,可每周一次给药;辉瑞收购Metsera后获得的MET-233i半衰期长达19天,可支持每月一次注射;诺和诺德的cagrilintide通过白蛋白结合技术,将半衰期延长至6天;罗氏petrelintide和艾伯维Gubamy药物半衰期也分别达到10天和11天。

然而,作用时间变长只是补齐短板。更重要的是,Amylin的重新崛起为药企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切口。

随着GLP-1赛道竞争白热化,越来越多企业选择避开与减重巨头的正面竞争,转向其他潜在靶点。在这一背景下,Amylin的机制优势逐渐显现,尤其在耐受性和瘦体重保留方面。

临床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3期REDEFINE 1研究中,诺和诺德cagrilintide单药治疗68周可实现11.8%的平均体重减轻。

更重要的是,REDEFINE 1研究中发现cagrilintide单药副作用明显低于司美格鲁肽,这意味着在临床实践中,Amylin药物可能拥有更高的依从性。

当耐受性和瘦体重成为减肥药物竞争的新焦点时,Amylin依靠全新的技术体系和临床价值,让其产业舞台的中心。

如今,诺和诺德、礼来、辉瑞、罗氏等巨头纷纷加码,Amylin已不再是旧靶点的翻新,而是在GLP-1内卷格局下的第二次战略机会。

替代还是协作?

在减肥赛道竞逐中,Amylin并非要取代GLP-1,而是通过机制互补形成协同效应,成为GLP-1的最佳搭档。

从作用机制来看,Amylin与GLP-1一样,能够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葡萄糖释放,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Amylin还能通过激活大脑饱腹感,显著减少进食量,同时延缓胃内容物的排空速度。

目前看,Amylin的差异化价值则集中在“安全性”与“生理性减重”方面。

GLP-1类药物常见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副作用,导致20~30%患者因不耐受停药。Cagrilintide等Amylin药物的早期临床数据显示,其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明显更轻,能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

此外,Amylin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已证明能更好地保留肌肉量:在临床前大鼠模型上,礼来的Elolatintide可减少占比最高达91%脂肪,对比目前GLP-1药物最高40%瘦体重流失,Amylin能让减重更符合生理需求。

这种机制上的协同作用,使得Amylin与GLP-1联合使用时,能够实现1+1>2的治疗效果。这一点也已得到临床的初步验证,各大药企纷纷围绕Amylin与GLP-1的协同作用展开研发,推出了一系列复方制剂和联合治疗方案。

诺和诺德凭借司美格鲁肽在减肥赛道突出,在Amylin协同研发方面同样走在前列。其cagrilintide与司美格鲁肽组成的复方制剂CagriSema,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卓越的减重效果,减重效果高达20.4%,显著优于单药治疗。

目前,该复方已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治疗领域进展至临床3期,有望尽快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此外,诺和诺德还在推进口服双靶点Amycretin(Amylin/GLP-1)的研发,该药物在36周内实现22%减重效果,即将进入3期临床。诺和诺德还在研发GLP-1/GIP/Amylin三靶点激动剂NN9662,进一步强化多靶点协同逻辑。

礼来也在积极探索Amylin的组合潜力,今年4月,礼来注册了自研Amylin药物Eloralintide与替尔泊肽联合治疗肥胖或超重的1期临床试验。

罗氏与Zealand Pharma同样采用协同研发策略,计划探索Petrelintide与GLP-1/GIP双重激动剂CT-388的不同配比组合,力求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平衡药物的耐受性,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策略。

后发的辉瑞选择了直接购买。其高价收购Metsera,并计划将月度给药的Amylin药物MET233i与内部GLP-1管线MET097i联合,目标是实现“同半衰期、同周期”的每月一次给药,既保证疗效,又提升便利性。

从收购条款中设置的里程碑付款也能看出辉瑞对该组合前景的重视:GLP-1+Amylin月制剂获批上市的10.5美元/股占CVR股的一半。显然,辉瑞在GLP-1领域接连失利之后,把希望寄托在Amylin身上。

艾伯维同样斥资22亿美元与Gubra合作,重点押注长效Amylin类似物Gubamy,试图与其GLP-1/GIP管线形成组合,借助Amylin的优势弥补GLP-1类药物的不足,提升自身在减肥赛道的竞争力。

这意味着,这些巨头达成了一种共识:Amylin新一轮的竞争,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

避免历史重现

GLP-1赛道内卷之惨烈足以警示Amylin的追随者。

全球现存GLP-1类减重临床管线超380条,诺和诺德与礼来则以超高市场份额形成双寡头垄断。在替尔泊肽、口服司美格鲁肽相继上市后,后来者即便以三靶点甚至四靶点追击,亦难撼动格局。

即使减肥药市场足够大,但大量追随者也注定成为炮灰。回到Amylin领域来说,全球目前针对Amylin及Amylin受体的临床管线有十余条,但若沿袭GLP-1的“靶点复制+疗效内卷”路径,注定重蹈覆辙,药企需要考虑以下三重突破。

首先是多靶点协同研发。诺和诺德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后来者需要在靶点协同层面下功夫另辟蹊径,同时考虑到当前市场加速迭代的现状,这也对药企的临床推进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剂型创新是同样提升Amylin药物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普兰林肽因需每日皮下注射三次,依从性差,成为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发更便捷、患者依从性更高的剂型成为Amylin领域的重要任务。

口服制剂作为患者最易接受的剂型之一,也是药企的研发重点。目前,诺和诺德的Amycretin、先为达的VRB103/101组合均在探索口服Amylin/GLP-1复方制剂,若研发成功,将极大地提升患者的用药体验和治疗依从性。

除口服制剂,新型递送平台的研发也为Amylin药物剂型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礼来与Camurus合作探索基于脂质溶液的创新型FluidCrystal缓释平台,该平台通过皮下注射使药物形成包裹储库,可使药物持续释放数月,甚至在探索季度给药的可能性。

这种长效递送平台能够大幅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进一步提升用药便捷性,为Amylin药物的长效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博瑞医药则利用AI/ML技术优化BGM1812的分子结构,探索更优分子设计,AI技术提升BGM1812的耐酸性和膜渗透性,进一步促进药物的长效性和有效性。

随着诺和诺德、辉瑞、礼来、罗氏等巨头的持续投入,Amylin已成为减肥赛道的新变量。

在机遇无限却又日渐拥挤的减重赛道中,激烈的竞争似乎难以避免。然而,对于志在长期竞争的入局者来说,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低层次的复制与内耗,而在于深刻洞察临床需求的本质与创新的无限可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mylin 减肥药物 GLP-1 诺和诺德 礼来 辉瑞 药物研发 靶点 协同作用 剂型创新 Amylin Weight Loss Drugs GLP-1 Novo Nordisk Eli Lilly Pfizer Drug Development Target Synergy Formulation Innov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