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独居,使用 iPhone,常因半睡半醒中误触贪睡或关闭闹钟而导致迟到。尝试使用小爱音响,初期有效但因音乐重复难听而失效。Apple Watch 的震动提醒虽强力,但仍难抵挡贪睡的诱惑,甚至出现误触截屏的情况。作者认为贪睡是赖床的幸福感来源,并尝试调整 iOS 闹钟的贪睡时长,认为 3-5 分钟较为适宜。文章对比了高中时期对闹钟的敏感度,认为当前因缺乏紧迫感而对闹钟产生免疫。
📱 **iPhone 闹钟的“沉睡”陷阱**:作者面临的典型困境是,在半睡半醒状态下,无意识地多次按压 iPhone 的音量键来推迟闹钟,却常常意外关闭了闹钟,导致迟到。这种“无意识操作”源于对单调闹钟声音的免疫,即便事后也无清晰记忆。
🔊 **智能音响的“听觉疲劳”**:为了解决 iPhone 闹钟失效的问题,作者尝试了小爱音响,初期效果显著,但随着播放内容(音乐、新闻)的重复,作者对其产生了“听觉疲劳”,甚至在睡梦中喊停,导致设备失效,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 **Apple Watch 的“震动”与“误触”**:Apple Watch 的震动提醒被认为是有效的,因为它能打破闹钟声音的免疫。然而,作者仍然难以抵挡贪睡的诱惑,有时会误触表冠旁的按键而关闭闹钟。更意外的是,频繁的误触甚至导致了大量手表截屏的出现。
⏰ **自定义贪睡时间的“幸福感”与“实效性”**:作者认为贪睡是赖床时的一种“幸福感”体验。通过调整 iOS 16 的贪睡时间,从默认的 9 分钟缩短到 3-5 分钟,作者试图在满足小慵懒的同时,提高效率,避免长时间赖床造成的严重迟到。
💡 **紧迫感与闹钟敏感度的关联**:文章回顾了高中住校时期对闹钟的高度敏感,推测这与当时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明确的起床需求有关。反观现在,作者认为上班的日常性消磨了紧迫感,导致对闹钟的反应变得迟钝,即使是重要的出行(如赶飞机高铁)也不会贪睡,显示了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我现在神人来的,独居,用 iPhone ,早上闹钟响起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在半睡半醒中将闹钟多次按贪睡推迟(音量键),好多次不小心关闭了闹钟导致迟到,而坐到工位上开始回想,感觉自己都没有听到闹钟,也没有按贪睡这个动作的记忆。可能是对每日重复的闹钟声音已经完全免疫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购买了小爱音响,刚开始用的时候确实是不赖,早上起床自己唱着歌,唱完了放新闻,新闻说差不多了,我也收拾好了准备出门了。可惜时间长了,每天的歌都是重复的,且难听,听到我直接睡梦中张嘴就喊小爱闭嘴,然后它就不会再叫你了。
今年添置了 Apple Watch ,如果戴表睡的话,早上会按表冠贪睡推迟,有时候也会按错,按到长条键似乎就关闭闹钟了。那就必然又是迟到。不过好歹 Watch 的震动对于我来说算是很强力的提醒,不会出现闹钟声音免疫的情况,不过懒狗就是懒狗,不管用啥都会贪睡。今天清理相册发现相册里早上出现 7-8 张 watch 的截屏(稀里糊涂两个键一起按了)。
贪睡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幸福感的事,满足可以赖床的小慵懒欲望。iOS26 的闹钟可以自定义贪睡时间,默认貌似是 9 分钟,9 分钟太长了,如果按 3 次的话时间就会过去半小时。我尝试过 1 分钟,太折磨,算是活生生闹醒的,3-5 分钟好一些,现在在用。
回想上高中住校的时候,早上 5:30 起,卡西欧,设置 5:20 的闹钟,只需要哔一声,整个宿舍的人都会蹭的一下都窜起来,大家都很敏感。或许是因为那时候每天都很紧张。现在如果我第二天要赶飞机高铁我也不会贪睡,只是上班这件事已经习惯了迟到,自然心里紧张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