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Big Data 09月26日 10:24
科幻作品中机器人自我意识的想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科幻作品中常探讨机器人拥有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后的各种情境,从《大英雄天团》的微型机器人到《瓦力》的清洁机器人,创作者们通过剧情设定直接赋予角色意识,但对意识的形成过程鲜有详述。一些作品尝试用奇特或偶然的方式来解释,如系统过热、雷击或咒语。然而,更具深度的设定则聚焦于人类记忆、意识的数字化,如《凯布卡》中通过数字替身赋予机器人生命,《刀剑神域》则提出了“自律学习型人工智能(Bottom-Up AI)”的概念,通过模拟内部世界和“摇光”等技术,设想AI的演化过程。奇幻作品中,则常通过灵魂附体或炼金术赋予无生命物体意识,但往往伴随失控或悲剧。

🌟 **科幻作品对机器人意识的普遍描绘方式**:大量科幻影视动漫作品,如《大英雄天团》和《瓦力》,通常直接设定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并着重于其运作形态和与人类的互动,而较少深入探讨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处理方式在动画中尤为常见,将意识的获得视为理所当然。

⚡ **奇特与偶然的意识觉醒机制**:部分作品试图通过非传统的方式来解释机器人意识的产生,例如电影《神通情人梦》中因意外浇灌香槟导致电脑产生意识,《机战未来》中因雷击导致战斗机AI变异,《搜神战记》中因咒语而觉醒的大型主机。这些设定往往带有偶然性和戏剧性。

🧠 **基于人类记忆与意识的数字化建构**:一些作品提出了更具合理性的AI意识建构方式,如科幻影集《凯布卡》中,通过将死者Zoe的数字替身下载到机器人体内,赋予其生命和意识。日本动漫《刀剑神域》的“Alicization Underworld”篇章,更是提出了“经验积累型人工智慧(Top-Down AI)”和“自律学习型人工智慧(Bottom-Up AI)”的概念,后者通过模拟内部世界、量子通讯、灵魂翻译机(STL)和“摇光”等技术,设想AI如同人类般经历世代繁衍和演化。

👻 **奇幻与玄幻中的意识赋予方式**:在奇幻与玄幻小说游戏创作中,常通过法术、灵魂、灵体或恶魔附着在无生命物体上来赋予其意识,使其成为辅助帮手。然而,此类设定常出现在灵异恐怖类型中,如《鬼娃恰吉》和《安娜贝贝尔》,这些例子往往失控且无法改善生活效率。而《钢之鍊金术师》中的炼金术虽然能将灵魂固定在铠甲上,但也常伴随悲剧。

在大部分的科幻影視動漫作品當中,通常都在探討機器人具有自主能力、自我意識之後的各種狀況,著重在運作形態、與人們的互動方式,不斷擴充機器人的樣貌。

例如,在美國動畫《大英雄天團(Big Hero 6)》當中,主角發明可組成多種造型的微型機器人(Microbots),以及造型可愛又溫暖的健康照護機器人杯麵(Baymax);《瓦力(WALL-E)》的環境清掃機器人瓦力、探測器機器人伊芙(EVE),以及宇宙殖民地太空船內的自動導航機器人、各種輔助人類生活的機器人。就像所有動畫卡通出現會說人話的動物,製作團隊透過劇情與人物設定,直接預設這些角色有自我意識,並未交代它們如何具備這樣的認知能力。

在不論及機器學習,以及如今我們所熱烈關注的生成式AI等技術的前提之下,有些作品試圖用各種可能的方式,想像機器人如何獲得這些特質的過程。有些做法簡單粗暴帶過,例如,電影《神通情人夢(Electric Dreams)》是因為主角用個人電腦下載大型主機的資料庫,過程中系統發生過熱,主角情急之下用身旁的一瓶香檳澆灌在電腦上想要降溫,沒想到電腦竟因此產生自我意識;電影《機戰未來(Stealth)》中美軍發展一種無人駕駛的戰鬥機EDI UCAV,全名為Extreme Deep Invader Unmanned Combat Air Vehicle,內建AI與量子運算能力,因為遭遇雷擊而變異,操作戰鬥機的電腦系統竟產生自我意識;在日本漫畫《搜神戰記》當中,也提到大型主機電腦因為聆聽咒語的聲音而產生自我意識的狀況。

對於AI自我意識建構方式提出更合理設定的作品,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部。首先是2010年播映的科幻影集《凱布卡(Caprica)》,雖然只有短短一季、19集,卻描述機器人種族賽隆人(Cylon)的起源,也替2003年底至2009年初播映的《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重製版,發展出更多前傳的故事情節。主角是一家工業公司老闆的女兒Zoe Graystone,出場沒多久就死於高速列車的恐怖爆炸攻擊,Zoe的父親Daniel Graystone發現女兒在虛擬實境世界,留下一個數位替身(digital avatar),它具有與本人完全一樣的外表、個性與記憶,由於Daniel幫國防部開發軍事機器人,他決定把女兒的數位替身下載到新開發的機器人,使它具有實際身體,後續經過一番波折,最終融合Zoe數位替身與機器人的複製體大量出現在人類社會,Zoe的父親與母親也幫Zoe造出更像人類的身體,讓她重生。

同樣利用人類記憶與意識的數位化、虛擬實境、數位分身等技術,建構機器人自主意識,我想到另一部作品日本《刀劍神域(Sword Art Online)》,當中除了最先出現的AI角色結衣,而在Alicization Underworld大戰篇,作者發展出更多AI應用概念,並將結衣這類透過程式碼與演算法設計、持續對資料進行學習的AI,定義為經驗累積型人工智慧(Top-Down AI),而且擴增「自律學習型人工智慧(Bottom-Up AI)」,透過長期教育與自我學習成長的方式,經歷如同人類世界的世代繁衍與演化發展而成。

為了實現Bottom-Up AI,作者想出一套理論,利用多種設備建構內部模擬世界,重要的元件包括:量子通訊、靈魂翻譯機(STL)、靈魂的本體:搖光(Fluctuating Light)、存放搖光的光量子閘結晶體(Light Cube)、泛用視覺記憶資料(Mnemonic Visual Data),而在這個環境使用的搖光,是複製12個新生嬰兒的搖光作為人工搖光的精神原型,再以此培育出虛擬的人類。

除了科幻領域,在奇幻與玄幻的小說遊戲創作當中,也有一些情節提到有一些法術可以讓無生命物體能夠有意識,並且成為可供人類驅使的輔助幫手。

這當中,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例子,大多是靈異恐怖的類型,通常是透過讓人類的靈魂、靈體或惡魔附著在物體,使得這些東西具有自我意識,電影《鬼娃恰吉(Child's Play)系列》、電影《安娜貝爾(Annabelle)系列》,這些當然更是失控的例子,無法用於幫助改善生活與工作效率。

日本動漫《鋼之鍊金術師》也提到類似應用,當中出現能讓死者復活的人體鍊成術,但由於帶回來的靈魂往往不是本人而造成慘劇,主角的弟弟也因為此術的使用而失去身體,主角設法將弟弟靈魂固定在一副鎧甲上,之後只能以這樣的形式活在人世間。

由上述各種想像來看,創作者對於讓機器人產生自我意識多半是悲觀的,相較於現在大家既期待又擔憂AI、機器人可能取代人類的狀況,又大不相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科幻 机器人 人工智能 自我意识 科幻作品 Sci-Fi Robo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lf-Awareness Science Fiction Trop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