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西赛罗 09月25日 20:18
中国侠客为何钟情体制内?从古代小说看“官侠”情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侠义小说中,侠客们为何普遍渴望进入体制内,甚至成为“官侠”的现象。从《水浒传》好汉的“讨个出身”到《七侠五义》中展昭、白玉堂等人的“体制内职称”,作者分析了这种“官方化”倾向的深层原因。文章指出,这种情节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稳定秩序和权威的偏好,以及对体制内保障的向往。最终,作者以现代社会为参照,反思了这种“侠客体制梦”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实现真正公平正义的理想愿景。

🌟 **“体制内”的吸引力:** 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侠义小说中的侠客,无论出身如何,普遍存在“讨个出身”或“求半世安乐”的愿望,即渴望进入体制成为官员。从《水浒传》的好汉到《七侠五义》中的展昭、白玉堂,他们的最终归宿往往是体制内的“官身”,尤其是“正四品带刀侍卫”这一象征性的高官职位,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稳定和保障的根深蒂固的追求。

⚖️ **“官侠”的起源与演变:** 文章追溯了这种“官侠”情结的起源,认为它根植于中国武侠基因。从《水浒传》中对“招安”的向往,到《七侠五义》中侠客们对体制收编的“跪舔”,体现了侠客角色从江湖边缘向体制核心的转变。这种演变表明,在作者看来,体制外的“侠”被视为暂时的,而体制内的“官”才是永恒的归宿,这揭示了民族在自由与威权之间的取舍。

💭 **文化心理与现实折射:** 作者认为,“千古文人侠客梦”不仅仅是文人的幻想,更是中国人普遍的意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管闲事”或“胸怀天下”的本性,与现实对“侠”的约束形成张力。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纠偏与发泄的文学形式,最终又倾向于将侠客纳入体制,寻求“清官”的秩序。这种合流反映了社会对秩序和稳定的偏好,以及对“侠以武犯禁”的担忧。

💡 **现代社会的启示:** 文章通过对比福尔摩斯与雷斯垂德的关系,指出在现代社会,平等、尊重和充分保障观点发表权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作者认为,古典的“侠义公案”断案模式已显过时。只有当文人无需侠胆也能秉笔直书,侠客无需追求“出身”也能行侠仗义时,一个更美好的公平正义之梦才能真正实现。

原创 小西cicero 2025-09-25 18:59 上海

千古文人侠客梦,千古侠客体制梦。

为什么李元芳、展昭、白玉堂,都有这个共同的“体制内职称”……

1

前两天,我在一篇稿子里,曾提过一个蛮有趣的问题:

我说,中国很多公案剧里,苦主伸冤的套路,其实都是一样的。一定是先有一个体制外的“侠”先帮苦主挡下黑恶势力的第一刀,而后再由官府的“青天”出马,用朝廷的权威加明察秋毫将冤情彻底洗雪。

你看《包青天》里的展昭和包公,《神探狄仁杰》里的李元芳和狄阁老,甚至《雍正王朝》里的侠王十三爷和冷面王雍正,都是这个“一官一侠”的配置。

但这话说了以后,马上就有读者跟我提意见,他说:你这话说得不对啊。展昭、李元芳这些人,他们看似好像是侠,但仔细一查,那也都是“官身”啊

我想想还真是,你看展昭,在《三侠五义》里是皇上亲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还有个封号叫“御猫”。

你再看李元芳,在电视剧里是历任“千牛卫中郎将”、“检校千牛卫大将军”,也是一跟了狄仁杰,就马上升上正四品上的高官——注意,给他的官阶还是四品,职务又是侍卫。

如此说来,我那个公案剧中“一官一侠”的“配合打法”其实就不对了,正确的说法似乎应该是“一官一官”:清官固然要是官,侠客最好也是官。展昭和包公,李元芳与狄仁杰,其实严格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体制内公务员”。

鲁迅先生所谓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了属于是。

而且有些事情,你还不好细琢磨,比如说为什么展昭、李元芳这样的大侠,封官都如出一辙的是“正四品”的官位呢?

这就需要了解一点清史才能看懂了——“侠义公案”小说成形于晚清,而在清雍正以后,密折制度得到了推广,雍正皇帝规定凡正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有向皇帝密折奏事的权利和义务。

也就是说,正四品其实是一道门槛,过了这道门槛之后,你就算高官了,也是在皇帝那儿也是说的上话的人了。如果说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当中也讲究一点“皇帝面前,官官平等”,那么这个“平等”的起步点,就是四品,因为低于这个等级,你连直接跟皇帝打小报告的权利都没有 。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公案剧里一定要强调侠客们受封之后都是不多不少“四品官”,其实就把意思打在了这里。

而且有些事儿想想其实蛮有意思的。

比如,虽然剧里唱“开封有个包青天”,但历史上的包拯,在管开封的时候的名头叫“权知开封府事”。“权”者,暂时也。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暂时代理首都市长职务”。

宋太宗以后宋代官僚体系当中,“开封府尹”这个职位就算给也只能给太子。真正干活的“权知开封府事”只是个“差遣”,所以“包青天”严格意义上说是标准的“临时工”。编制品阶是要另定的。

而真实的包拯虽然死后被追封正二品的“礼部尚书”,但在其“权知开封府事”的那段时间,包拯官职一直在正五品到从三品之间来回摆动的。

就是说,真实的包拯如果遇见了小说中的展昭,到底谁官大,谁该听谁的,还真不一定。

说到这里,侠义公案剧中,中国读者们对大侠的想象有多么“官方”也就不言自明了——宛如剧中的展昭、李元芳一样,一出场“路见不平一声吼”,扶危济困的时候,当然可以来自“江湖”,甚至可以是通缉犯。但随后,大侠们一定要被朝廷收编,不仅要有编制,而且官还不能小,最好一上来就是正四品,在皇帝那里挂的上号的那种。

似乎只有在成为这种“官侠”之后,善良的读书人们为侠客们操的那颗心,才能放下来——因为我们的英雄有编制了,安全了。

2

可问题是,为什么“侠义公案”剧里一定要有这种安排呢?为什么行侠仗义的大侠们一定要有一个官身呢?

追诉起来,这其实中国武侠基因当中就一直带着的一个“胎记”。

中国古典武侠小说的早期高峰当然是《水浒传》。

而如果你细读《水浒传》,会发现里面的好汉,一开始最心心念念的事情,就是“好出身”。

你看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九纹龙史进,生性洒脱,行侠仗义,为了包庇被官府捉拿的朋友,不惜一把火烧了自己的田庄。可是如此洒脱的史进,在逃出生天之后,对自己的第一个未来人生规划是什么呢?

《水浒》里说的很明白:“我若寻得师父(王进),也要在那里讨个出身,求半世快乐”。

这里出身,指的就是当官。也就是说史大郎即便犯了事,成了“江湖侠客”以后,想的还是将来要回到体制里去。

不仅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宋江这些人,出场时也都提过高度相似的话,“讨个出身”、“寻个好出处”是他们不灭的梦想,水浒里如果有公务员考试,好汉们的参考热情比现如今迎接大学生肯定高多了。足见进体制,当官员,是这些好汉们的共同向往。

是的八十回梁山座次排定之后,当宋江让铁叫子乐和唱出了:“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个后期纲领时,行者武松曾第一个跳出来,大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表面上看,这里好像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武松吐的一手好嘈,是天天想着重回体制的宋江背叛了“革命事业”。

可是你稍微往回翻翻书,会发现《水浒传》全文,第一个提“诏安”这事儿不是别人,而恰恰就是武松。

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里,他跟宋江道别时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宋江当时是大受启发,赶紧说“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

也就是说,最早提点宋江,让他想起即便是“杀人放火”以后还有“受诏安”这条回归体制之路的,恰恰是武松本人。

所以武松重阳节跳出来抬杠时,宋江本来完全可以骂回去:“武松兄弟,我冷什么弟兄们的心?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这条康庄大道,不是咱俩当初一起想的么?咋了,这才隔了不到五十回,你就忘了?”

但宋江高就高在,他没点破这一层,只是不再把武松当兄弟了——也许这就是当领导的艺术吧……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哪怕是在《水浒传》这最叛逆的奇书当中,庙堂之上的体制对处江湖之远的侠客们来说,依然有着不可比拟的吸引力。

是的,中国传统武侠故事里的江湖侠客们想要往体制内走,就跟物理世界里的水要往低处流一样,几乎是一件不言自明的公理。

从文学成就上讲,《水浒传》的文学价值,当然要远远高于后来的《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但从文学发展史上说,晚清的《七侠五义》等“侠义公案小说”又恰恰是前者的发展和总结。而如果说《水浒传》中的江湖豪侠们对于体制还仅仅是一种向往的话,《七侠五义》里的侠客对体制简直就是跪舔了——展昭因为救了包公而被赐封四品带刀侍卫、“御猫”,“锦毛鼠”白玉堂就不干了,认为他这个封号压了自己“五鼠”一头。非要跟展昭斗个胜负出来。

这个想法如果放在正常逻辑里,其实就特别搞笑:你“锦毛鼠”的名号是江湖公认的,他“御猫”的封号不过是皇上给的,哪个更金贵不是不言自明么?——诺贝尔文学奖你都得了,你还在乎本地作协给不给你个作家身份么?

可是白玉堂不这么想问题:展昭人家是“御猫”啊!朝廷认证过得……羡慕嫉妒恨。

“人家是关中大侠啊,朝廷认证过的。”

所以小说里的白玉堂他就真在乎这个。不仅在乎,还要“五鼠闹东京”。

闹到最后的结果是自己也被包公注意到,表示愿意收编他。而白玉堂等五鼠面对包青天的诏安,表现是干净利落的“伏地认小”,管对方一个口一个“大人”,自己则卑称“小人”。

这一把,连“诏安、诏安,诏甚鸟安”都没有人提了,五鼠们都十分愉快的被包公希数收归门下,成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那样的衙役。并未自己能“终得投靠、报效”感到无比幸福。

多说一句,白玉堂被收编以后,得到的封号不多不少,也是“四品带刀侍卫”——足见这个职称对那个世界里的顶级江湖豪侠有多大吸引力了。

于是,从《水浒传》开篇史进提出“讨个出身,求半世快活”的远大理想,到《七侠五义》里白玉堂们的伏地认小。中国古典侠义小说里的侠客们,总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从走入江湖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梦想就是回归体制、重新被体制承认。而侠义小说写到最后,给的出路也是这个。

所以在古典武侠小说中。江湖的、体制外的“侠”,只是暂时的、“终非长久之计”的,而庙堂的、体制内的“官”,才是永恒的,能“得半世安乐快活”的。

于是,给包青天、狄阁老们鞍前马后、必要时当当捧哏的四品带刀侍卫,这就成了侠客们的终极人生规划。

3

引言里我说“千古文人侠客梦”,这其实是北大的陈平原教授给自己研究武侠文学的专著所起的题目。

我记得陈教授上课时曾经讲过一个段子:说他把这本书的初稿写好后,将其装在皮箱坐火车去广州,结果刚刚下车出站,突然便被飞车党给夺走了。

陈教授当时就想,自己要是那武侠小说中的一位侠客多好!一嗓子喊去“哒,那蟊贼休走!”再一剑刺去……于是这本书的题目也就有了。

是的,“千古文人侠客梦”,其实不仅是文人,“侠客梦”也许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意向。中国文化中虽然一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格言。但不管闲事,也并不就是我们的民族本性。影响我们至深的儒家佛家思想,曾时刻教育我们要有胸怀天下、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着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脾性。

应当说“爱管闲事”也许才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只是被现实教育、被体制约束的不敢自己管了而已。

所以,当我们看到社会公义受到损害、人间不平事发生,看到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我们就会希望有一个侠客能“路见不平一声吼”。想让侠客们代替我们去仗义执言、去拔刀相助,帮一帮那蒙冤受苦的弱者,替她们挣断身上的锁链,治一治贪滑暴虐的恶徒,将他们绳之以法,甚至法外制裁。

武侠小说其实就是这么来的,它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纠偏与发泄。

可是另一方面,被法家那无孔不入的驾驭术驯化的太好、管得太老实的我们,又知道侠客们的这种快意恩仇的法外制裁,终究是无法长久,不能被我们社会所包容的。所以我们就又生出了另一种幻想,希望体制内能有力量能出来查明冤案,还社会以朗朗乾坤。这就又产生了另一种幻想文学,也就是描写包公、狄公、海公们的“清官小说”、或者说“公案小说”。

而到头来,人们发现体制外的武侠与体制内的清官,这两种(幻想中)的纠偏方式,最终还是要明主次、作取舍的。人们到底是更希望依靠体制外的侠客们行侠仗义,执行法外制裁。还是更希望体制内的清官们能抬出龙头铡,拨乱反正。这两者其实不能兼得。

侠多了就一定会“乱”,官多了就一定会管。这两个解决方案从本质上讲,其实是互相矛盾的,只能选择一个。

而中国古代文人,或者说我们的社会,在结合现实思考后,最终作出的取舍,是让“侠客”服从甚至服侍“清官”,甚至让侠客自己被体制所收编,也成为“清官”。这个选择本身,说明了我们的民族在自由与威权之间,还是更倾向于服从威权。

我们也非常明白,有“侠以武犯禁”这个定性作为大背景,侠客们在我们的文化中注定是无法长久存在的,他们的命运宛如风中之烛一样,时刻面临着危险,迟早不是被收编,就是被剿灭。既然如此,那还是“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好,这样,侠客们至少就不再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所以侠义与公案最终合流,成了“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的侠义公案小说。

可是,当展昭、白玉堂们不再是江湖侠客,而成了“四品带刀侍卫”后,他们还能像当年“处江湖之远”时那般无牵无挂,自由随性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吗?

这个问题,是侠义公案小说一直规避讨论、也无法讨论的。它是一个类似数学上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死结——当你追究极致的一统和稳定,把所有系统外的纠偏力都纳入到系统内,系统本身的计算冗误,就无法被清除了。

所以对于这个悖论,“侠义公案小说”只能选择装作没看见。把希望寄托于包公们的无所不能。

最后说一句,侠义公案小说当中侠客最后一定会跟在大人后面,大人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他永远跟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的俗套段落。总让我对比的联想起《福尔摩斯探案集》里,大侦探福尔摩斯与苏格兰场探长雷斯垂德的关系。

同样是一民一官,一个体制外、一个体制内,福尔摩斯与雷斯垂德这对关系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们在对案情的讨论权上是平等的。福尔摩斯甚至可以用戏谑、嘲讽、看不上的语气去调侃雷斯垂德的判断。

而雷斯垂德呢?面对这位总在嘲笑、调侃他办案不力的“诤友”,他并不会(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不能)用其手中的职权给其小鞋穿。相反,他还乐颠颠的跑来给福尔摩斯如实的汇报案情的进展,听取他的建议与观点,最后,这对似敌实友的伙伴,总能一起将迷案揭开,让正义与法制彰显,让善恶各的所报。

我觉得,在这个故事里,福尔摩斯其实很像一个仗义的侠客,却没有走近体制;而雷斯垂德虽是恪尽职守的官员,却显然并不英明睿断。可是这已无关紧要了,在一个彼此尊重、彼此平等、每个人发表自己观点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现代社会当中,那种“侠义公案”式的古典式断案组合,其实已经过时了。

诚然,千古文人侠客梦,千古侠客体制梦。

可是我想,只有当文人不必再需要侠胆,也能秉笔直书。当侠客们也不再必须追求“讨个出身”,也能行侠仗义的时候,一个现代社会更加美好的公平正义之梦,也许才能被真正实现。

全文完

今天的音乐,文头是《包青天》。

我从小就觉得这歌特“标题欺诈”——说好了要唱包公,结果从“江湖豪杰来相助”以后,全都走题到咏叹“七侠和五义流传在民间”上去了。

不过看完本文,我相信你能理解它为啥这样唱了——想夸七侠五义,必须先夸包青天。

我总觉得,这是中国古代武侠小说里最最无奈的事情。

本文6000字,感谢读完,我终究还是想做一个不把考编作为人生终极目标的人,为此,我需要天天写作。

为文不易,喜欢请关注、赞赏、转发三连,您的支持是我持续这个梦想的动力。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侠客 体制 官侠 中国文化 武侠小说 水浒传 七侠五义 包青天 狄仁杰 Knight Bureaucracy Official Hero Chinese Culture Wuxia Fiction Water Margin The Seven Heroes and Five Gallants Judge Bao Di Renji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