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西贝因预制菜争议陷入舆论风波后,发布一篇以7岁儿童视角讲述的煽情文章,试图挽回形象。但这种极度煽情的写法引发网友反感,被质疑为危机公关、情感绑架。文章描述的案例是否真实暂且不论,这种公关手段在当下并不妥当,尤其考虑到西贝近期面临的品质和性价比质疑。西贝此次的公关失误,反映出其整体舆情风险意识的不足。
👶 西贝发布一篇以7岁儿童视角讲述的煽情文章,试图挽回因预制菜争议而受损的形象。
🤯 这种极度煽情的写法引发网友反感,被质疑为危机公关、情感绑架,而非真诚的沟通。
🤔 文章描述的案例是否真实暂且不论,这种公关手段在当下并不妥当,尤其考虑到西贝近期面临的品质和性价比质疑。
🤦 西贝此次的公关失误,反映出其整体舆情风险意识的不足,未能有效应对危机。
🤔 与其忙着煽情,不如好好回归餐饮企业的本质,让西贝的菜更安全、更好吃、更有性价比,这才是有长远说服力的。
原创 守一 2025-09-25 18:20 上海

澎湃特约评论员 守一因预制菜争议而身陷舆论风波的西贝,因为一篇自宣文章,这两天再次遭到不少网友的吐槽。9月23日,西贝公众号发布一篇名为《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文章。以7岁儿童毛毛的视角,讲述妈妈因为近期网络舆论,建议“星期天别带孩子去吃西贝了”,但毛毛哭闹着“就是要去西贝”,最终妈妈想通了,而“7岁的毛毛一进店就直接冲向店长,抱住她的大腿哭了起来”……目前,西贝已经删除该篇文章。西贝自宣文章截图。文章描述的案例是否真实暂且不论,这种极度煽情的写法,在公关层面看,确实是比较落伍的操作,很容易引发消费者反感。尤其考虑到,最近很多网友还在质疑西贝餐饮的品质和性价比,这时候西贝最好的公关应对,应该是少说多做,用产品和服务证明自己、改善形象。这篇自宣文章以“7岁的毛毛”为主角,讲了一个极特殊的煽情故事。在西贝陷入舆论风波后,这位小朋友还“坚持要去吃儿童餐”,或许确有其事,但西贝此时放出这个故事,非但不会引发普遍的共鸣,还可能会被质疑在搞危机公关、情感绑架。当然,这未必是西贝刻意采取的公关手段,其客服人员回应的,发布文章的公众号是他们企业的内部服务号,主要是给企业内部的伙伴阅读。在企业遭遇危机的紧要关头,做一些内部的情感动员、鼓舞大家的士气,原本也无可厚非。可是当这个公众号同时也能被外界看到的时候,如果还全然意识不到可能引发误读,那只能说西贝整体的舆情风险意识,是需要提高的。西贝最近也是各种不容易。从这篇效果翻车的文章,到之前西贝的一系列公关应对,或许问题都在于,太过凸显“自我”的立场和感受,而不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如果在之前的风波中,不是急于和批评意见硬刚、强调自家没有一道预制菜,而是多去了解一下消费者心目中的“预制菜”是什么,做更坦诚的沟通,或许就不会把企业推到难堪的境地。同样,西贝内部服务号,即便是给员工们看的,在遭到大范围批评的时候,是放大某个极特殊的支持者案例来自我感动,还是多去了解传达一些批评的声音来自我督促?显然后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更好,即便被外界看到,也会起到无心插柳的公关效果。说到底,某个具体的公关行为是对是错,没什么客观的标准。当一个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过硬,受到消费者大范围认可的时候,即使经营者偶尔语出惊人,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对刚刚遭遇巨大风波的西贝,如果急于用感人故事“证明自己”,可能就会陷入“做什么说什么都是错”的尴尬。对西贝来说,此次在公关手段上出点偏差,并不是致命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还是,能否用过硬的产品和服务留住消费者。与其忙着煽情,不如好好回归餐饮企业的本质,让西贝的菜更安全、更好吃、更有性价比,这才是有长远说服力的。
本期编辑 邢潭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