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09月25日
父亲的自助餐哲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作者以自助餐经历切入,讲述父亲在餐桌上的“克制”与“礼让”——他习惯等待所有人吃完才开动,即使食物充足;他总说“够了”“不爱吃”,却默默为家人布菜。这种习惯源于童年食物匮乏的经历,刻在骨子里的“克扣自己”的餐桌礼仪。文章通过多场景对比(如与发小夙的聚会、三线厂时期的恋爱经历),展现父亲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反差,最终揭示这种模式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并提出改变建议。

🍽️ 父亲的餐桌礼仪源于童年食物匮乏的经历,他将‘克制’与‘礼让’视为天经地义——即使食物充足,也习惯等待所有人吃完才开动,总说‘够了’或‘不爱吃’,却默默为家人布菜。

🤝 这种行为模式不仅体现在家庭聚餐中,也见于外部场合:在发小夙家,他坚持不抢食;在三线厂时期,即使恋爱中,也拒绝享用女友带来的蛋饺,只为她保留。

📉 随着家庭条件改善,父亲的行为并未改变,反而成为家庭矛盾点:他总做‘扫尾者’(收盘剩菜),主动将我爱吃的食物换到近处,让青春期子女感到被过度照顾。

🍽️ 自助餐场景成为矛盾爆发点——父亲取用多种食材却宣称‘不爱吃’,引发女儿质疑;朋友反馈相似现象,揭示这种模式普遍存在,本质是父辈对匮乏年代的应激反应。

🔄 作者最终提出改变方案:禁止外出就餐打包剩菜,家中剩菜直接倒掉,杜绝‘专供’食物,并强调主人停筷时客人应继续用餐,以此打破代际固化的餐桌习惯。

几天前,我带着父母和孩子去吃自助。选择自助,因为孩子十三岁,正长身体,食量顶我两个大,没有他吃不回本的自助;更因为我爸,非自助,外出就餐,他便吃不饱。

原因无它,习惯使然,我爸总要等着所有人都吃完了、吃好了,他才愿意放开吃,即便我点的菜足够,餐桌上,碟子垒在碟子上,那也不行。他始终保持礼让精神,以别人为先,问就是,我够了我不爱吃

《美好的日子》剧照

拿前几天举例。和我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发小夙听说我父母来小住,特地来我家看望他们。午饭时分,集体出门,我选了一家粤菜馆。

席间,服务员将冒着热气的各种啫啫煲上满餐桌,我爸尝了几口,开餐十五分钟后,已停下筷子。

夙感到奇怪,她找服务员要了公筷,开始布菜。

夙给我爸夹排骨时,我爸说,太客气了,太客气了。那口气,仿佛他是客,对方是主。夙再往我爸碗里放一只虾,我爸连连摆手,让孩子们吃,别管我,我不爱吃虾

夙不得其解,歪着脑袋问我,叔叔啥时候饭量这么小了?我没好气地回,从见到你们开始。

等夙带着女儿去卫生间,我见缝插针跟我爸胡说八道。我说,爸,你有所不知,夙老公属于某少数民族,夙的闺女自然也属于该民族。该民族以礼数周全,家教严著称,所以夙的闺女从小就被教育,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的筷子停了,客人就不能再吃了。你只想着要照顾客人,岂不知小客人根本不敢再下筷,所以,你嘴不能停……

我爸吓一跳,忙不迭点头答应,表示绝不惜筷。而我,拿起手机,又加了几个菜,且强调,啫啫煲,打包就失去灵魂,赶紧吃,吃不完就撂在那,不打包。终于,宴席下半场,宾主尽欢。

《欢乐家长群》剧照

细细想来,我爸的作风,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我爷爷奶奶共生育三个儿子,我爸是老大,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我爸的童年、少年记忆中,食物资源很少有不匮乏的时候。因此,家人的叮嘱,长子的自觉,弟弟们渴望的目光,都让他将克制”“克扣自己写进餐桌礼仪,刻在骨子里。

关于,关于,我爸最自以为豪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小时候,排排坐,分果果,兄弟仨,一人一个果,他不吃。等我二叔、三叔把各自的果吃完,我爸施施然拿出自己的那枚果,慷慨挥手,你们吃吧!我二叔、三叔的反应,我爸没详细展开,可是我能想象,他们如果不感激涕零、感恩戴德,给足情绪价值、正向反馈,我爸恐怕不会一而再,再而三,上演同样戏码。

自然,我奶奶也在其中推波助澜,功不可没。约等于《小巷人家》中,庄家老太太每每希望大儿子庄超英帮助小儿子,便会说一箩筐好话,如我家老大最懂事;每每不如意,便进行最原始的PUA,话反过来说。

总之,原生家庭养成了我爸餐桌上的,有了自己的小家后,无论两口人,还是三口人,我爸还是让。

《小巷人家》剧照

我爸在三线厂度过职业生涯大半场。我妈和我爸谈恋爱时,厂还在大山里。我妈去探望我爸,我爸从食堂打了蛋饺,我妈吃着吃着,有些狐疑,她问我爸,你不吃吗?我爸说,你吃吧,我经常打,不稀罕。事实上,我爸并不经常吃蛋饺,是几乎没吃过,而我妈一口气吃掉了他一个月的饭票。

有了我以后,当然,全家我最大。资源都是我的,食物以我的喜好,作为全家的选择。

这时,三线厂已从大山搬到省城,福利佳,我爸的职位也动了动,不存在吃不起、吃不上这种情况。但现在想来,就算不匮乏,做一桌子菜,似乎我爸也总是做总结的那个人——虽同步下筷子,但最后扫尾的是他,一旦发现我爱吃啥,他会主动推过来,或直接换盘子,换得离我近点、更近点。说实话,步入青春期后,我常因此行为心生厌烦,我烦一切被照顾,尤其是这种根本没必要的照顾。

我一度怀疑,我爸自个儿做饭自个儿吃,或在单位食堂,在外的各种以他为主的工作饭局上,才能吃得好,无所顾忌。

《小巷人家》剧照

回到自助餐现场,我爸取了三块牛排,七分熟;端了两杯咖啡,分别是拿铁和纯美式;一盘生鱼片,三文鱼、北极贝各占一半;一盘甜品,蛋糕类含芝士、巧克力、草莓等,面包类有牛角、羊角,咬起来咯吱咯吱响的粗粮谷物质等等。

品种齐全,无分别心。

我有些纳闷,又有些生气,更多的是好奇。我说,爸,你这拿的餐,好像在我家一样也没吃过吧?咖啡,我每天喝;日料,我经常点;牛排每周要给你外孙煎好几次;甜品,我隔三差五都会从山姆和盒马买;我可从来没见你吃过……

我爸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对我的阴阳怪气,视而不见。

哎呀,不是怕你们吃不好吗?

哎呀,大人哪能和小孩抢吃的?

哎呀,我一辈子把老婆、孩子放前头,还有错了?

我爸被我说烦了,有点恼羞成怒地输出。

我妈瞪我一眼,我闭嘴了。

我情不自禁把以上情形描述给几位朋友听。

首当其冲,还是夙。

顺带着,我提起那天聚会,我爸前后反差为何那么大,夙连连击掌,你可真是个大聪明!

话说,我爸也是,回老家,我买扇贝,他说,给孩子留着吧,我不爱吃。结果孩子剩了几个,我看他都吃完了。我非常恼火,至于吗?如今会差吃饭的钱吗?既然大家都爱吃,就多买好了。

其次是朋友周。

我妈也是!每顿都说要做扫尾那个人,吃饭从不同步,非要等我们都吃完,再把所有菜碟里剩的全划拉到自己盘子里。我常说,看你吃饭,就觉得我家要揭不开锅了。

再次是朋友寇。

我妈别提了,我买得多,她偏要少做。买十个生蚝,她只做六个,按人头做,大人一人一个,孩子吃俩。孩子如果表现得爱吃,她的便不吃了,给孩子留着。我虽然没有财富自由,但起码奋斗成超市自由了吧?

最后是燕。

排骨、虾,所有我公公婆婆认为好的食材都留给孩子,怎么劝也没用。出去吃自助,我公公不吃爱吃的,只吃贵的,我婆婆但凡拿一点便宜的食材,公公都要批评她。比如,我婆婆说,我不爱吃;我公公命令她,不,你爱吃。

吐槽结束,应对方案,我也研究清楚了。

《王贵与安娜》剧照

自助餐已近尾声,孩子把他盘子里的德国肘子的皮放我碗里,我推了回去。

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不吃?

我说,我不爱吃。

孩子笑了,带着嘲讽意味,是语文卷子上,阅读理解里,那种妈不爱吃吗?

我急忙解释,不,物质不匮乏了,妈说不爱吃,那是真不爱吃,不用打诳语了。

孩子追问,那姥爷经常说,他不爱吃呢?

我冲着娃姥爷、我爸宣布——

1. 以后,有姥爷在,在外就餐不许打包,必须都吃完,吃不完就算了。

2. 在家吃饭,剩菜全部倒掉,绝不过夜,这顿省下来的,下顿根本见不着了。

3. 不许有专供,真不爱吃和真爱吃除外,即大家都爱吃,不许单独留给谁谁谁。

4. 我的客人涵盖多民族,他们都有一个特点,主人停筷,客人就吃不下去了。








《少年新知》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创青少年杂志,我们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维启蒙。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实复杂的世界,让他们意识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方法。

自2020年6月创刊,《少年新知》已经推出53期杂志。我们的主题涉及时间、魔法、友谊、家庭、偶像、未知、运动、冬日、海洋、倾听与表达、网络生存、像侦探一样思考、历史、成长的烦恼、微观世界、写作实验室、清单、博物馆、爱情、野外、情绪、音乐、美食、建筑、物理、秋日、漫画、流行、故事、社团、身体、AI、南北朝、游戏、古生物、语文、苏东坡、厨房、旅行、神话、智能手机、野生动物、二次元、明朝、音乐剧、夜晚、化学等。

许多愿意为青少年写作和绘画的成年人加入了这本杂志的创作。科学、游戏、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专栏的创作者不断地输送着前沿的研究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试图回应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困惑。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少年新知》订阅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餐桌礼仪 原生家庭 代际沟通 食物匮乏 家庭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