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次论坛汇聚了硅谷 101、蚂蚁集团等机构,共同探讨智能体(Agent)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与会嘉宾包括刘知远、吴承霖、朱哲清等业界前辈,以及盛思雄、花妖、拐子、向劲宇、刘鸿樟等年轻学者。论坛围绕 Agent 技术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入讨论,涵盖了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工具调用能力、垂直领域应用、人机协作等方面。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在 Agent 技术领域的经验和见解,并对 Agent 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Agent 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5年被称为 Agent 元年。各大模型厂商纷纷推出先进的 Agent 产品,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 Agent 的核心能力包括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和工具调用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为 Agent 的落地应用奠定了基础。
🌐 垂直领域是 Agent 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金融、医疗、法律等行业对 Agent 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Agent 技术有望为这些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 人机协作是 Agent 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未来 Agent 将与人类共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 Agent 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 Agent 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原创 宇宙编辑部 2025-09-13 19:44 浙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很高兴能和硅谷 101、蚂蚁集团一起主办外滩大会的智能体论坛!用八个字形容这次论坛: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说到“长”,论坛来了刘知远、吴承霖、朱哲清、陶芳波等业界前辈大佬;那么说到“少”,除了 98 年的好朋友盛思雄 Simon 之外,我们还整了一场全员 00 后的 Agent 主题圆桌。其中嘉宾包括:花妖:FinGenius 创始人,华遥愿金(深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拐子:Flowith CMO
向劲宇:特工鲸鱼,特工宇宙学术负责人,SophiaPro 联创,
OpenManus 创始人刘鸿樟:特工 Alpha,特工宇宙首席科学家,红杉中国 xbench 核心作者
来看看小登们都聊了些什么吧~以下为内容精华版🌟:仲泰:据我了解,咱们几位都是挺早就开始做 Agent 方向的,23 年 Alpha 就在清华 NLP 参与了 ChatDev 项目,去年鲸鱼就带着我们打阿里全球数学竞赛 AI 赛道。然后今年 Agent 特别火,很多人说 25 年是 Agent 元年,你们怎么看?觉得今年整个市场相比于去年有什么变化?
Alpha:首先关于 “今年是 Agent 元年”的说法,我个人是赞同的。因为从 Agent 的广义定义出发,其核心组件主要包括,Reasoning 能力,Memory 能力,以及工具调用带来的 Action 能力。那逐一回顾:不管从去年 GPT o1 的发布,再到国内像 Kimi K1.5 和 Deepseek R1 的追赶,这些模型的推理能力都为 Agent 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石。刚好再到今年初以 Claude 3.7 为首的模型,都开始展现出非常不错的工具调用能力,这也给像 MetaGPT 和 Manus 等领先的 Agent 产品,带来了很好的效果提升,正式地将 Agent 带入了大众视野。再加上最近学界对各种 Memory 的探索,以及业界对 Context Engineering 的实践……所以从技术工程的角度,今年的 Agent 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落地条件。其次对于市场而言,随着各模型的迭代与开源,很多不错的 AI Native 应用纷纷出现。比如大家熟知的 Cursor 已达到了近百亿美元估值,作为基模的 OpenAI 和 Claude 也都刷屏了百亿美元量级的现金融资。客观来看,今年确实是 Agent 的元年。并且作为深度的 Agent 爱好者,我也坚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鲸鱼:我觉得这个领域更热更多人加入是肯定的,也有更多的产品。但我觉得这也导致了比较有意思的两种人更多了,一种是兴奋但冲动的人,可能他们不知道什么是 Agent,他接了一个 Deepseek,加了一点 Prompt,甚至就只是个 ChatBot,然后 OK,我们今天推出了 xx World First Agent,这也是很大的感受,大家很想说自己是 World First,但却没有思考好产品怎么做,反而更关注怎么占 First 的坑。另一种是非常兴奋但迷茫的 Researcher 们,大家会特别喜欢做 General 的东西,但这个产品给谁用,他们是否会付费,产生的价值是否能覆盖本身的成本,通用会不会本身是个伪命题,因为它把定义问题这个事情交给了用户,这些也是我自己会存在的问题。
拐子:我觉得大家说 2025 是 Agent 元年,其实有点营销意味,但今年确实比去年热闹很多。去年大家更多是“玩”和“试验”的阶段,比如各种 Agent Demo、AutoGPT 之类概念验证性质的东西多;今年明显不同,就是很多场景从“能跑出来”变成了“能持续跑、能被真实业务用起来”。但是我觉得今年也有点小泡沫,尤其是很多所谓的“全球首个 xxx Agent”,很多只是换了个 UI 包一下,并没有真正解决执行质量、成本、留存这些关键问题。花妖:首先在我看来,AI 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大框架上,身处于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模型,不管是 2022 年的大语言模型,还是这两年推理模型的迭代。第 2 阶段是 Agent,本质上 Agent 也是在大模型这个知识渊博的大脑中,赋予其做各行业细分领域的的方法论和工具包。第 3 阶段是软硬件结合 AI,理解并应用于物理世界(触达云端,高度渗透时期)让AI真正从数字空间,走向现实场景应用。比如具身智能,智能驾驶,AI 眼镜等。这里的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共行的,因为硬件本身是一种载体,第三阶段的遍地开花,是扎根于二阶段的各行业的 Agent 的爆发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优化。所以今年是 Agent 元年,是一句行业 slogan,其实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自己从 2022 年在 AI 领域探索至今,也是很明显感受到,今年 2025 年 Agent 的这批人,我们会发现,动力早已不止于技术探索,更多是希望用自己的专业能力,结合行业专家 know-how 的架构搭建,通过简单的交互和指令,就可以享受专业级别的服务和交付,让 AI 的价值真正触达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需要它的人,这是一个 amazing 的过程,也是 2025 年 Agent 元年最有温度的底色。仲泰:我们能在观猹平台上看到好多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全球首个 xxx Agent,然后咱们有在做通用的,也有做垂直领域的。那我想先问问花妖,为什么选择做 Agent + 金融这个方向?
花妖:我自己呢做交易出身,且有自己的量化团队。金融这个领域,是除了通用 AI,放眼全球望过去,服务 C 端用户的所有 AI+垂直赛道中,用户基数最大,且最关乎民生的一个赛道。我们拿到的官方最新数据,是有近 4 个亿的 A 股累计开户用户数,和超过 2.4 亿的活跃用户数,且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 95%,也就是说相当于每三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人在去关注并参与这个赛道。但是自打入行这 7 年以来,我们发现,在市面上现有的这一代 Saas 软件中,像现在市值 2000 亿的同花顺,和市值 4000 亿的东财这类头部服务 C 端用户的公司,虽说月活可以达到 4000 万,但是本质上并没有解决用户的三大痛点:智能分析、全自动交易、长记忆功能下的定制化服务。然而这三个真实痛点,在过去 4 年的探索 AI+金融的路程里,我们迭代了 100 多个版本,致力于打造一个极简的,国内第三代属于 AI 时代下的金融工具。真正可以实现这个赛道里面 90% 的难做的活儿,都可以让 AI 来赋能解放生产力,同时又让下一代的用户他们可以极简享受 AI 的红利,且我们独创的 A 股 16 个 Agent 专家,以博弈论和市场多方资金力量为原型去博弈。不管从理论知识上,还是产品上来讲,也都是全球首个做出行业这样一个 App 的 team。FinGenius 的全称是 Finance Genius,目标是做躺在每个人手机里的金融天才。我们也在今年半年前做出了部分开源的动作和 App 生态俱乐部的搭建,旨在以开放拥抱的生态共建心态,能让更多爱好者可以和我们一起去迎接,今年金融领域的这个 AI 转折点。仲泰:然后我想问下拐子,Flowith 做的是通用方向对吧?你觉得现在的通用 Agent 通用吗?Flowith 通用吗?
拐子:我觉得现在市场上所谓的“通用 Agent”大多数都不是真的通用,更多是多领域的“拼盘”,只是把搜索、写作、分析、画图这些功能接在一起,缺乏真正像人一样跨场景、跨任务的连续性执行能力。真正的通用 Agent 应该是像钢铁侠里的贾维斯一样,满足许多现实物理世界的交互。这也就意味着现在的通用和垂直的边界还是比较模糊的,因为大家还停留在计算机这个设备中。如果按照市面上目前对于通用和范化场景的定义,Flowith 算通用方向,但我也不觉得市场上有什么真正 100% 通用的 Agent,现在更多是“多场景可用 + 可扩展”。你要问通不通用,得看定义,如果通用是“啥任务都能接”——那从技术到体验还差得远。我们更多是做一个灵活的执行系统,让它能跟不同领域的知识、工具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现在的通用 Agent 更像一个「灵活的底座」,真正的价值要靠场景和数据来驱动落地,而不是光拼一个万能菜单。不过我们内部一直都有个共识,我们在做的是聚焦在创作领域的 Agent 和产品,未来也会有更多垂类场景的 Agent 在 Flowith 上出现去辅助创作这个赛道。仲泰:我还想再追问一下拐子,Flowith 开创性的使用无限画布作为交互方式,后来很多产品也跟进了,很多用户也很喜欢这种模式,但也有部分用户表示上手门槛有点高,我就想替大家问问,当初怎么想到,选择用画布这种方式的?
拐子:两个原因。这个其实和我们对“人机协作”未来形态的判断有关。早期 GPT 出来时大家都用 Chat 框,但我一直觉得聊天不是人和 AI 最终理想的交互形态——它太线性了,信息之间无法直观关联,想要跨任务、跨内容协同特别费劲。我们很早(应该是全世界第一批)就提出了无限画布的交互方式,并且是第一个把这种交互实现在了产品当中,让人和 Agent 在空间化的界面上协作 —— 一个任务就是一个结点,步骤之间有路径,信息和资源都是卡片,可以拖拽、组合、不断扩展。所以我们就做了无限画布,把聊天、文件、图片、Agent 都变成了画布里的节点。这样一来,用户可以直观看到任务的关系,也能让 AI 并行处理多个分支任务。当然,确实有用户觉得上手有门槛,但我们相信这是“强工具”的必经阶段,就像当年的 Excel 和 Photoshop,一旦你学会了,它会成为你离不开的生产力。诚然,画布在市场端推崇的时候会收到很多阻力,尤其是在最早期的时候,不过我觉得这一年市场上也出了很多画布的 AI 产品,许多创业公司和大厂也都在借鉴我们的这种方式,变相验证了画布一定是未来人和 AI 协同的一个交互方式,我们最近的新版本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了一个 Context Playground,预计两周后发布,大家可以期待下。
仲泰:那鲸鱼呢?之前听说你们在探索 Agent + Marketing 方向,为什么选择做这个方向?现在有什么进展?
鲸鱼:我觉得 Agent + 的后面的部分是产品和商业角度的思考,哪个领域有需求,能产生真正的价值。但算法关注的应该是前者本身,我拿大模型举个例子首先你得有一个 Base Model,然后在上面做 SFT 变成一个医学大模型,而不是从刚开始你就只把医学语料放进去训练。所以我自己觉得更本质的是,Base Agent 的性能不断优化提升,Agent 里面的 SFT 的这个 Infra 也是关键。对我来说其实只是选了一个 Marketing 的领域,然后用 self-evolving 的方式把这个领域打通。我觉得过去一两个月主要进展是,我们做了这个 Base Agent,同时 self-evolving 的上个月已经打通了,所以实际上我也可以发一个写小游戏的 Agent,写 Report 的 Agent,做数据分析的 Agent,只要给它挂在那里迭代一天就有了。但当我完成这个事情之后,最难的问题是真实的地面是崎岖的,真实场景里面用户的偏好是不同的。Fact is what is. Truth is what it means. So facts are objective. Truths are personal. 怎么理解呢,这个世界上的问题有很多,但绝大部分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这些答案的服务主体是人,所以这个领域的“经验”,我觉得也可以归类为某种平台内人群或某种群体的偏好,因为这些“经验”是用来服务 hack 这些人/平台算法的,怎么样能快速地收集这些偏好变成整体的,个人的经验,还是挺难的。另外一个点是,神经和符号怎么能被有效地连接起来,其实就是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用代码编写的东西是稳定的,低廉的,但也是死板的,但引入模型会让系统更灵活,但同时它也变得非常不稳定,引入的越多逻辑就越不稳定。怎么去 Balance 这种正反面,怎么去结合他们各自的优势,我觉得也是比较大的核心。仲泰:Alpha 之前一直在做 Agent 方面的 Research,结合如今应用落地的角度,你觉得做什么场景会比较有价值?
Alpha:从通用智能的角度,我认为自进化 Agent 是目前值得期待的:虽然目前有不少瓶颈,比如我们还需要对 Agent 的 Memory 机制及 Context Engineering 等进行实践,Agent 在动态环境中自主探索的能力还需要被构建(复杂环境与世界模型),在经验中的在线学习机制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但真正的 Self-Evolving Agent 势必赋予 AI Native 产品足够想象空间,包括 C 端的个性化与 SaaS 端的定制化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然后至于场景的选择,我认为“垂域价值 = 行业天花板 × AI耦合度 × 实现难度系数”,这个公式可以帮我粗略筛选一些赛道。至于差异化的点,我认为未来“个性化”或者“定制化”就是异构不同 Agent 的很好方式。比如心识宇宙的“Second Me”理念就非常 inspiring,芳波老师刚刚也提到了:“身份”的状态目前是被人们远远低估的。借此延伸,我还认为人的“身份”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完整的人会由几个身份几十个场景组合而成,想要“完整复刻一个自己”的成本确实很高。那假设我创业的话,或许会先聚焦到某个身份类,再展开一些 Personalization 的尝试。举个例子,比如对于教育场景来说,我的身份是学生,我在学习场景的实际需求也是依赖于我的学生身份的。那在此身份的“Second Me”就能规避掉很多 Evolving Agent 的局限,且依然能保持很多空间。仲泰:你们觉得现在 Agent 落地到真真正正的能解决问题,卡点在哪?是模型不够智能,推理成本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拐子:1. 执行的稳定性和成本现在很多 Agent 看着很炫,但要么跑着跑着崩了,要么一次推理烧掉一大笔 token。尤其是 multi-step、高并发任务,这个问题会被无限放大。2. Human-in-the-loop 的设计这是我觉得大部分团队忽视的点。完全无人干预的全自动 Agent 在今天很难做到既稳定又高效,而只要让人介入,交互设计和节奏安排就很重要。3. 缺背景知识 —— 模型没有你领域内的私有数据和经验,它就只能给你泛泛而谈。4. 难连续执行 —— 很多任务是链状和迭代的,需要记忆状态和独立执行,不是“一问一答”能解决。5. 集成成本高 —— 接到真实工作流,还要打通企业已有系统,这里面成本和复杂度往往比建模本身还高。6. 用户不太会写 Prompt,这个问题还需要产品侧和用户侧迭代许久。所以,我们现在做 Agent,一定要和垂直数据、真实业务流程结合,才能不落空。
鲸鱼:这也是我觉得需要来感受真实环境的原因,真实环境里世界不是连续的。做学术研究的时候,搭一个干净的环境,有标准答案,目标只是让自己的方法打穿这个 Benchmark,这里面的唯一阻碍只是方法。但真实场景里面没有被打通的东西很多,为什么 Deep Research 和 Coding 仍然是大部分 Agent 的主赛道,因为 Search 和 Coding 对模型来说是和人几乎一样的动作空间,但在其它场景仍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成本,稳定性这些同样是问题,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详细说了,以及模型所擅长的创造性的那部分,到底能创造哪些,边界在哪里,目前大部分还是本身用 AI 的人会比较清楚,但不用 AI 的人其实对这个把控没有那么好。所以某种意义上产品的形态也在帮用户收束这个想象。
Alpha:关于 Agent 的实际落地,我认为工程侧的很多手段本质上是在激发模型的潜能,所以目前的卡点与边界是需要在模型层面进行突破的。而且对于模型训练或者产品创业而言,好的 Benchmark 与测评体系是最关键的,它们会为模型与工程的迭代指引方向。但以往的很多 Benchmark 都聚焦在了解题,而并非真实用户的实际需求。AI 的模型能力和 Agent 实际效用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前段时间我参与了红杉 xbench 的工作,也算为此抛砖引玉了一下:我们提出评估 AI Agent 在真实场景的效用价值(Utility Value)——基于实际工作流程和具体社会角色,动态对齐现实世界的应用需求,为各垂直领域构建具有明确业务价值的测评标准。这是每一个 AI 公司都要深思的议题。包括像刚刚朱哲清(Bill)老师建议的“构建核心用户群”以获取最真实和专业的反馈,我觉得就是特别有建设性的建议。仲泰:刚刚说到落地解决问题,今年最火热、最接地气的 Agent 方向应该就是 Coding 了,你们平时敲代码会 Vibe Coding 吗?你们觉得 AI Coding 还会如何发展?人人都可编程,人人都是开发者的时代真的会到来么?什么时候会来?
鲸鱼:我觉得肯定是会的,但就看 Vibe 的程度是什么样的, 我们公司另一位联创开玩笑,以前是程序员在代码仓库里拉屎,用了 vibe coding 是让 AI 进来狂喷。我有一位实习生代码能力很强,他是这样说的,他不用 vibe coding 的原因是,问题不在于“我不知道”,而在于“我不知道不知道”,我不知道 AI 把我的 API 链接替换了,我不知道 AI 把代码变成了什么样,有什么隐患。所以关键问题是,如果使用 vibe coding,一定要知道它的每个部分是什么意思,它是你减少重复劳动的利器,但不是解决那些你无法驾驭的问题的银弹。所以平时我的习惯是,算法的问题自己解决,工程上遇到自己不懂的,如果现学来不及,就请教工程厉害的同学找他们帮忙,我觉得暴露问题是很重要的,承认自己的不擅长也没什么丢脸的。人人都是开发者我觉得看如何定义,某种意义上今天已经实现了,很多不写代码的同学也在用这些 Coding 软件去写自己的东西,我们公司就有一个不会写代码的同学,但是业余的时候用 Claude code 协作做自己的小产品。
Alpha:我个人是经常使用 Claude Code 和 Cursor 这类产品的,我也经常教一些零代码基础的同学借此 Vibe Coding。但目前确实离“人人都是开发者的时代”还有一段距离,和刚刚鲸鱼哥也提到了的很多实际困难,归因下来其实就是我上个问题说的,很多 AI 模型的训练目标还没有很好地对齐用户的需求:比如对于编程场景来说,用户需要的是不仅是一次搭建一个 Demo,更多情况下需要去 debug 或者在既有仓库上修改代码的。但此前很多大模型依然盯着算法题刷榜,这就是不本质的,或者说这是为什么 Claude 分数却不高但实用性很强。换而言之,哪怕在编程场景,Coding Agent 与环境的交互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下的关键在于,模型即 Agent 需要“通过训练-对编程环境有认知,通过工具-对终端反馈有感知。”我认为这会是短期内 AI Coding 发展的重要方向。
花妖:“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就差个程序员了”——这句在互联网圈流传多年的讽刺梗,因为 AI 时代有了 Vibe Coding,看起来好似梦想成真了。包括公司的技术人员已经上手 Cursor 这类 vibe coding 软件,协助他们解决部分问题了,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之前搓 Demo,可能一个需求之前需要一个月,但现在可能一周内甚至 3 天内就能解决。但这场狂欢的背后,有多少是同质化的产品,有多少是日抛型的应用或者只是一个 UI 界面的更换。一个真正包含行业逻辑理解、用户权限管理、数据流转、并发处理、第三方支付接口等功能企业级应用,涉及大量的工程化细节,都不是只用一句话 Coding Agent 搞定的。目前人都是开发的这句话只是停留于人人,都可以让开发这个环节被 AI 所赋能拥有一个基础性的一个程序员,但是未来的开发者,它的合格的定义,一定是一个能去全链路系统化的,人机协作,真正不断挖掘行业痛点,去为这个产品和应用不断去做优化的团队,用 AI 去提升效率,用人脑的智慧去更新。而不是简单的套壳模板 Case。
拐子:我觉得 AI Coding 会分两条路走。一条是专业开发加速器,比如现在的 Cursor、Vibe Coding,本质是把开发者的生产效率提升 2-5 倍,这个路径很快就会成熟。大家现在看到的 Vibe Coding、Cursor、v0 这些,更多是提升有基础的人的效率——我自己写代码 6 成以上时间都交给 AI 完成了,但关键逻辑、架构设计、调 bug 这些,AI 还做不到完全替我省心。另一条是非程序员的场景化编程,比如用自然语言直接改业务逻辑、批量生成数据处理的脚本,这条路要依赖更强的 Agent 化执行能力——因为非程序员更不擅长 debug 和上下文管理。人人可编程肯定会来,但不会是所有人写代码,而是通过对话式或者画布式的“视觉编排”来驱动逻辑。这可能在 2-3 年内,就能在垂直领域成熟。短期不会,但趋势是有的。
仲泰:最后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基模会不会吞噬掉很多垂直 Agent 的能力?还是说接下来各种垂直 Agent 会持续爆发?真的会迎来人类和成千上万个 Agents 共生的宇宙?
花妖:更可能的走向是“基模蒸馏共性、垂直 Agent 兜底差异”,能解决强数据绑定、行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企业级垂直 Agent 会持续爆发。三条主线:1. 通用基模做“认知底座”,承担理解、生成与规划,把高频通用任务做到 80 分。2. 垂直 Agent 做“执行与合规闭环”,面向医疗、法律、金融等深行业,绑定企业系统与数据,完成从 80% 到 99% 的跃迁。3. 构建“多 Agent 协作网络”,形成像现实生活中的团队角色分工一样,各司其职,集群体智慧,渗透到各行各业。接下来会看到人机与海量 Agent 共生的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但更像“小而专的 Agent 网络”而非“大一统超级 Agent”。
拐子:我个人判断——不会“吞掉”,但会“同化”。基座模型会把很多基础能力内建进去,比如代码生成、基础搜索、通用写作,这些垂直 Agent 的“门槛”会被打掉。人类未来可能真的会和成百上千个 Agent 共生,但它不会是“一堆孤立的小机器人”,而是一个有组织的生态——就跟公司里有 CEO、总监、经理、实习生一样,每个 Agent 在体系里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分工。所以未来是基模 + 无数垂直 Agent 共生,它们会共享底层能力,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持续迭代。
鲸鱼:我觉得很难说,GPT-3.5 出来的时候,有多少做法律,医学,金融大模型的,但是后来 GPT-4 出来很多这种模型就被吃掉了,但这个问题需要反过来想,他们的共同点是,所有数据互联网上都能找到,被基模吃掉是必然的。但为什么我觉得 Agent 不一定,因为所有的数据互联网上没有,需要大家自己产生,而这些数据的组成又和你的环境有关,除非有人把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所有环境打通,那他就能产生所有环境的数据,那么这个事情可能会成立。否则至少最近一年,我们还是得接受真实环境是粗糙的。
Alpha:我认为垂直领域的 Agent 会开始爆发,因为每个行业的知识体系、流程结构和合规场景都不一样。这些不是通用模型 fine-tune 一下就能搞定的。而关于通用对垂直的“吞噬”,我觉得要回到 Agent 本身的三个核心能力来思考:知识推理、长短期记忆、工具调用:其中,像知识和工具的调用方式,确实容易被大模型内化。但真正能形成差异化的,是个性化的长期记忆、特定领域的操作经验,以及基于业务流程精调过的工具链和 Sub-Agent 协作方式,都是值得从现在就开始建设 Agent Infra 的。关于人机共生的宇宙:上一个信息革命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 AI 时代,AGI 的终极目标其实也就是让“Agent 和人类构建足够强的连接”,而当今所有的技术与产品,都算是提升连接强度的方式。 所以我相信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有着无数异构的 AI,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属于自己的智能体群。相当于这个世界在人类与信息之间,多了一个第三者(它的名字叫“Agent”),整个生态都会发生改变。那不变的是什么?我认为人类之间的情感连接是不可替代的。或许我们不应该从“AI 替代人”的角度去思考,而应围绕着亘古不变的点,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未来。
![图片]()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