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阿里、百度、腾讯、美团四大厂纷纷推出AI编程产品,引发市场关注。然而,这些产品功能类似,定位重合,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12岁小朋友的真实体验揭示了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不足。AI编程赛道虽然前景广阔,但真正的挑战在于解决用户真实需求,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 大厂纷纷入局AI编程赛道,阿里Qoder、百度秒哒、腾讯CodeBuddy、美团NoCode等产品相继推出,引发市场关注。
🤔 产品功能类似,定位重合,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用户难以区分选择。
😂 12岁小朋友的真实体验揭示了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不足,例如AI不听话改颜色、功能加错信息、新手指引不友好等。
🎯 真正的挑战在于解决用户真实需求,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而不是单纯比拼模型能力和营销手段。
🤔 「人人都是开发者」的愿景与现实存在差距,大部分人连如何准确指挥AI都不会,市场教育还有待提升。
原创 AI产品黄叔 2025-09-21 00:23 北京

大家好,我是AI产品黄叔,新一期的黄叔锐评又来了。感谢硅星人骆老师的邀请,昨天主持了一场关于Vibe Coding的圆桌,台上坐着阿里、百度、腾讯、美团四家大厂的产品技术负责人。看着他们轮流介绍自己的AI Coding思考,我脑子里突然有个想法:很久没见过这么多大厂同时卷一个赛道了。阿里的Qoder、百度的秒哒、腾讯的CodeBuddy、美团的NoCode,四个产品轮番上阵。这场面就像春晚小品演员集体表演相声,每个人都在说同一个段子,只是换了个包袱。属于是大型同质化展示会了。活动结束后,马上拉几位搞了张合影: 离开的时候,回望10年前同样灯火通明的中关村大街,我不禁有些恍惚。说回来,当大厂同时入局一个赛道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赛道已经从「可能性」变成了「确定性」。就像当年团购大战,千团大战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模式肯定能跑通,只是不知道最后谁能活下来。海外数据告诉你,钱是真的好赚我先给大家报几个数字,让你们感受一下这个赛道有多香。Claude Code,仅仅发布4个月,就吸引了11.5万开发者,年收入过亿美元。GitHub Copilot的ARR已超过2亿美元,Cursor的ARR更是达到了5亿美元ARR,成为史上最快达到这个数字的公司之一。你懂我的感受吗?这些数字说明什么问题?说明AI Coding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真正能赚钱的生意。就像当年iPhone出来后,所有手机厂商都知道触屏手机是未来,区别只是谁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大厂集体入局的原因——海外同行已经在数钱了,国内当然不能落后。12岁果果的真实吐槽:童言无忌时刻现场最有意思的环节来了。既然大厂们都说自己的产品多好用,那就找个真实用户来验证一下。我们请了一个12岁的小朋友果果上台,让她说说这四个产品的真实体验。果果说:「我用秒哒的时候,让它给我改页面颜色,它自动给我弄成粉色,但我不喜欢粉色。我让它改成紫色,它不改,我说了三遍它都不改,挺无语的。」哈哈哈哈,现场一片大笑,我捂住自己的嘴。百度的朋友在台上笑着说:「AI有时候也发点小脾气,有点淘气。」果果继续说:「NoCode我做角色查询网站的时候,我想让它多加点角色,它只给我加主角,不给我加配角。我让它把信息都加上,它加错了加乱了,更无语。」美团的朋友:「我们会改进的。」果果最后说:「Qoder和CodeBuddy对我这种小白有点不友好,我刚开始不知道从哪打开,没有新手指引。」腾讯和阿里的朋友:「......」朋友们,这就是现实和宣传的差距。大厂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什么「人人都是开发者」,什么「只要有想法就能赚钱」,但一个12岁小朋友的真实体验,瞬间把所有包装撕得干干净净。就像皇帝的新装,需要一个小孩子说出真话。产品还是有很多问题的,用户体验还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但更关键的问题是——AI Coding的「同质化困局」这些产品不仅功能类似,连定位都高度重合。就像四个人去KTV,结果都选了《好日子》,还都用同一个调。仔细一看,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小白友好型百度秒哒和美团NoCode,都是纯对话框+可视化编辑,都宣传"技术小白也能用",连用户故事都类似——6岁小朋友做游戏,50岁医生做官网。属于是共用一个营销模板了。第二类:专业开发者工具腾讯CodeBuddy和阿里Qoder,都强调IDE集成、代码补全、智能推荐、编程Agent,都说自己检索准确率领先、生成效果更好。就像两个厨师都说自己做的宫保鸡丁最正宗,但你尝起来都是一个味儿。问题来了:同一类产品之间,你能说出什么本质区别吗?秒哒和NoCode的功能几乎一模一样,连界面都差不多。就像双胞胎兄弟,除了名字不一样,其他都一样。 CodeBuddy和Qoder也是,都是插件+IDE+各种专业功能,差异化在哪里?(当然还是有的,只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无感)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用户根本分不清该选哪个。果果小朋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得一个个试,发现每个都有类似的问题——秒哒不听话改颜色,NoCode加角色出错,Qoder和CodeBuddy对新手不友好。这不是产品竞争,这是产品内卷。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最后只能拼谁的模型更强一点,谁的bug更少一点,谁的营销更猛一点。就像几个包子铺都在同一条街上,卖的都是猪肉大葱馅,最后只能比谁家面粉更白,谁家开门更早。真正的差异化在哪里?创新在哪里?属于是赛道内部的同质化竞争了,连想象力都要一起内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台上的嘉宾们都在讲用户故事,什么14岁的CEO,什么50岁的医生做官网,什么6岁小朋友做游戏。听起来很美好,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14岁的CEO?50岁的医生?6岁的小朋友?朋友们,这些用户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太「完美」了?就像是为了宣传效果而精心挑选的极端案例,跟那些"我朋友靠这个方法三个月瘦了50斤"的广告一个套路。我每次去分享Vibe Coding,都会问现场一个问题:「玩过AI Coding的请举手。」你们猜怎么着?每次都只有寥寥几个人举手。这次也不例外,现场问了一圈,也就几个人用过。这可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圈的核心地带,连这里的人都很少用过,你跟我说6岁小朋友在做游戏?更关键的是,即使是果果这样的12岁小朋友,已经算是AI原住民了,用起来还是各种问题。AI不听话改颜色,功能加错信息,新手指引不友好。那些传说中的6岁小朋友、50岁医生,他们真的能顺利上手吗?还是说,这些只是营销部门脑补出来的理想用户?「人人都是开发者」这个愿景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是,大部分人连怎么准确地「指挥AI」都不会。AI Coding不是让人写代码,而是让人指挥AI写代码,但指挥AI本身也是一门技术活。就像开车和指挥司机开车,看起来后者简单,但你得知道路线,得会看地图,得能准确表达你的需求。你得知道怎么描述需求,怎么调试问题,怎么理解AI的逻辑。这些技能,真的比写代码简单多少吗?有意思的是,我在场下和某个嘉宾也聊到了这个问题。他也很认可Vibe Coding普及率低的现状,坦言「现在市场教育还没跟上」。朋友们,这样的话,台上讲的那些用户故事,能有多大的代表性?属于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确定性背后的不确定性当四大厂同时入局AI Coding的时候,这个赛道的确定性已经毋庸置疑了。但确定性背后,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第一个不确定性是:谁能跑出来?现在大家都在起跑线上,产品功能差不多,用户体验也差不多。最终谁能胜出,还要看谁能更好地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谁能建立更强的护城河,甚至还有谁家现在的护城河更深。第二个不确定性是: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海外的数据很诱人,但国内的情况可能不一样。国内的开发者生态、付费习惯、使用场景都和海外有差异。这个市场到底能支撑几家公司,还是个未知数。第三个不确定性是:基础模型能力的竞争。AI Coding工具说到底,还是非常吃基础模型能力的。你的模型代码生成能力强,生成的代码就更准确;你的模型上下文长,就能处理更复杂的项目;你的模型支持Agentic能力好,长程规划任务和工具调用完成的就更好。这就很有意思了。阿里有通义千问,百度有文心一言,腾讯有混元,美团有龙猫。每家大厂都在做自己的模型,而且都在疯狂迭代。模型能力的一个小突破,可能就会带来产品体验的巨大飞跃。比如上下文长度从64K提升到256K,意味着AI能理解更大的代码库;推理能力的提升,意味着AI能更准确地理解复杂的业务逻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现在的产品排名,可能随时会因为某家的模型突破而被重新洗牌。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林大会,今天你是武林盟主,明天可能就被一个练了新武功的小子给秒了。这种基于模型能力的竞争,比产品功能的竞争更加残酷,也更加不可预测。黄叔的社群用户已经达成共识:不要买年会员,因为一个月可能AI Coding工具就会大变,你想连Cursor都被Claude Code洗掉一大波用户,Claude降智后OpenAI的Codex用户量又猛涨...属于是底层能力决定上层体验了。结语正所谓,有诗曰:四厂齐聚卷编程,同质产品竞相争。果果一语戳痛点,理想现实两重天。AI Coding这个赛道,确定性已经很明显了。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谁能做出真正好用的产品,谁能解决用户的真实问题,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至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就继续看戏吧。看大厂们怎么卷,看产品们怎么进化,看用户们怎么吐槽。就像看一场永不落幕的连续剧,每天都有新剧情。当然,整个市场大浪下面还有很多小浪,机会多多,也欢迎大家多和黄叔一起找找机会:)是的,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整体来说,机遇大于风险,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是黄叔的全新栏目,黄叔锐评,过去两期欢迎阅读:餐巾纸上的产品哲学:为什么NoteBookLM是AI圈的一股清流
小美Agent:当龙猫遇到美团外卖的灾难现场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