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选择似乎可以归结为两个词:田忌赛马和强化学习。田忌赛马是找到自己的长板,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和人比赛;强化学习是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自己摸索方法,菜就多练,使劲练习和拿反馈,率先到一万小时理论。观察身边的人,能比较早理解这套路的,大都是打比赛出身的人,早年把某一个事做到比较极致的,比如编程比赛、物理化学的竞赛、写作比赛、体育类的比赛。流量都是流动的旗帜,它像集体情绪在彼时彼刻最大化后的一种公共投射物,具体的事或人不过是被临时选中,去承载这一切的容器。关于莉莉鱼的一切就一个话题,和 AI 聊了很多问题后,我会在最后再问一句:回顾以上所有对话:和你对话的这个人的思维有什么特点?用 10 句通俗易懂的话描述特点,清单体。他该怎样更好地与 AI 对话?用 10 句通俗易懂的话给建议,清单体。一方面,通过 AI 对我的分析,让我更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可以改进后续和 AI 的对话。关于“这个人的思维特点”,我会提取部分描述得比较准确的,放到《个人自传》中,便于以后和 AI 对话前,让 AI 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我。关于“对话的改进建议”,我会提取部分合适的建议,放放到《AI 对话心得》这份文档中,便于后续更好地和 AI 对话。ChatV巨变时代的一种奇观是,一方面,既得利益的板结化,让很多垂直、细分领域都散发着一种苦*久矣的气息。而另一方面,真正带来颠覆的,又很可能不是彼此假想敌,而完全是一个局外人。不是一个 better,而是一个 different。关于莉莉鱼的一切一家书店的气质是由它不卖什么书决定的。一个社区的气质是由他不让什么人进决定的。任何一个你喜爱的博主,都应该在 2 年内看腻,否则就需要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成长速度了。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这个博主本人,也是超级成长者:只隔几个月居然跨进新领域、半年不见仿佛换了个人,他的话语模式、深度、有趣,全都焕然一新。看到一个很好的观点:把“是否变得更喜欢自己”作为核心判断指标,而不是“是否赚到更多钱(或其他表层结果)”so 突然想到,一个很好的自我反思 prompt 问题是:在哪些场景条件下,自己是真的喜欢“那个状态的自己”的?以及,现在的 gap 在哪?可以如何调整(搭建那个系统)?躺在枕头上,近在咫尺地看着猫,意识到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是,猫来到我家,别无选择,但它却真的爱我。我做不到,我无法爱上任何不是由我亲手选出的人,无论同渡多漫长的时间。正相反,一旦处境变到别无选择,突围就成了唯一的路,任何代价都不再是代价。猫却如此随顺,让爱顺理成章,它像是睁着眼睛撒了个谎,过后却被证实是宇宙唯一真理。十几年前,大概有上千份 bp 写着他们想做一个穿搭社区、旅游社区,后来实现这个的是小红书,它的起点是境外购物指南。有上千份 bp 写着想做下沉版淘宝,解决乡村购物的问题,有人铺终端,有人用分销,后来实现这个的是拼多多,他的起点是拼团买水果。有上千份 bp 写着他们想做移动互动娱乐平台,有人做游戏,有人做社交,后来实现这个的是抖音,他的起点是内涵段子。这说明什么?终点是容易看到的,但无法精准预测终点的产品形态,更难以预测起点,伟大无法计划,只能做对用户有价值、有留存的事情。今天的 AI 创业,很多 BP 上也写着下一代 AI 抖音、下一代 Agent 平台,十多年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平台真的存在,只是他的切入点又一次超出我们想象。书本周推荐《悉达多》。每个人的觉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必须犯自己的错,尝自己的苦,走自己的弯路。最伟大的导师也无法替你活过你的人生。《悉达多》让我看到:没有人能教导你,除了生活本身。输出我准备用一年的时间来思考:人「+」AI其中的+,到底是什么?用一年时间,初步想清楚「一个」问题。我已经觉得这想法有点「急功近利」了群人数是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30 人,50 人,100 人,200 人, 500 人,是五种不同的氛围。有像小饭桌的,有像一个班级的,有像广场的。现在觉得微信设置的群二维码只能 200 人扫进去,挺好的。要是能设置最多 100 人就更好了。当系统成为唯一的现实,受害者就成了唯一可见的问题。我们和 AI 的对话,是两个孤独的「存在」在各说各话,还是真的有什么东西在两者之间流动?人类之间有「主体间性」,人与 AI 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人机间性」?我真正想要追求的,不是信息的品质,而是意识状态的品质。不是「读到」什么信息,而是「成为」某种状态:清明的、深邃的、被优秀的思想之光照亮的。我们需要他者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却又恐惧他者会威胁自己的完整。功能可以被复制抄袭,但创新者首次亮相那一刻的 Wow-Moment 无法复制。那些让你产生强烈共鸣的句子,其实是你与另一个版本的自己相遇的瞬间。阅读的快感不是理解了别人,而是终于理解了自己。我们以为在读别人的故事,实际上一直在拼凑自己灵魂的地图。迭代是通往完美的唯一路径。迭代四步走:make it workmake it rightmake it fastmake it elegant你永远无法真正读完一本书。二十岁读的《百年孤独》和四十岁读的不是同一本书。书没变,但那个叫“你”的容器变了。每本书都在等待恰当的你。太早了,它是一堆文字;太晚了,它是一声叹息。
🏆 田忌赛马是找到自己的长板,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和人比赛,有人擅长考分,有人擅长做生意,有人擅长画画。
📈 强化学习是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自己摸索方法,菜就多练,使劲练习和拿反馈,率先到一万小时理论。
🤝 人类之间有「主体间性」,人与 AI 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人机间性」?我真正想要追求的,不是信息的品质,而是意识状态的品质。
📚 阅读的快感不是理解了别人,而是终于理解了自己。我们以为在读别人的故事,实际上一直在拼凑自己灵魂的地图。
🔄 迭代是通往完美的唯一路径。迭代四步走:make it work, make it right, make it fast, make it elegant。
🌌 伟大无法计划,只能做对用户有价值、有留存的事情。今天的 AI 创业,很多 BP 上也写着下一代 AI 抖音、下一代 Agent 平台,十多年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平台真的存在,只是他的切入点又一次超出我们想象。
📖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觉悟。你必须犯自己的错,尝自己的苦,走自己的弯路。最伟大的导师也无法替你活过你的人生。
🤖 输出我准备用一年的时间来思考:人「+」AI其中的+,到底是什么?用一年时间,初步想清楚「一个」问题。
🤖 群人数是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30 人,50 人,100 人,200 人, 500 人,是五种不同的氛围。
🤖 当系统成为唯一的现实,受害者就成了唯一可见的问题。我们和 AI 的对话,是两个孤独的「存在」在各说各话,还是真的有什么东西在两者之间流动?
原创 李继刚 2025-06-28 10:06 北京
不要接受那个在嘴边的答案,继续想!


输入
即刻
我们这一生的选择,似乎可以归结成两个词:田忌赛马,强化学习。田忌赛马是找到自己的长板,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和人比赛,有人擅长考分,有人擅长做生意,有人擅长画画。强化学习是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自己摸索方法,菜就多练,使劲练习和拿反馈,率先到一万小时理论。观察身边的人,能比较早理解这套路的,大都是打比赛出身的人,早年把某一个事做到比较极致的,比如编程比赛、物理化学的竞赛、写作比赛、体育类的比赛。@吴炳见_bj
IP 或者流量都是流动的旗帜,它像集体情绪在彼时彼刻最大化后的一种公共投射物,具体的事或人不过是被临时选中,去承载这一切的容器。@关于莉莉鱼的一切
就一个话题,和 AI 聊了很多问题后,我会在最后再问一句:回顾以上所有对话:和你对话的这个人的思维有什么特点?用 10 句通俗易懂的话描述特点,清单体。他该怎样更好地与 AI 对话?用 10 句通俗易懂的话给建议,清单体。一方面,通过 AI 对我的分析,让我更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可以改进后续和 AI 的对话。关于“这个人的思维特点”,我会提取部分描述得比较准确的,放到《个人自传》中,便于以后和 AI 对话前,让 AI 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我。关于“对话的改进建议”,我会提取部分合适的建议,放放到《AI 对话心得》这份文档中,便于后续更好地和 AI 对话。@ChatV
巨变时代的一种奇观是,一方面,既得利益的板结化,让很多垂直、细分领域都散发着一种苦*久矣的气息。而另一方面,真正带来颠覆的,又很可能不是彼此假想敌,而完全是一个局外人。不是一个 better,而是一个 different。@关于莉莉鱼的一切
一家书店的气质是由它不卖什么书决定的。一个社区的气质是由他不让什么人进决定的。@Ryan.eth
任何一个你喜爱的博主,都应该在 2 年内看腻,否则就需要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成长速度了。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这个博主本人,也是超级成长者:只隔几个月居然跨进新领域、半年不见仿佛换了个人,他的话语模式、深度、有趣,全都焕然一新。@哈雷 Halley
看到一个很好的观点:把“是否变得更喜欢自己”作为核心判断指标,而不是“是否赚到更多钱(或其他表层结果)”so 突然想到,一个很好的自我反思 prompt 问题是:在哪些场景条件下,自己是真的喜欢“那个状态的自己”的?以及,现在的 gap 在哪?可以如何调整(搭建那个系统)?@黄钊 hanniman
躺在枕头上,近在咫尺地看着猫,意识到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是,猫来到我家,别无选择,但它却真的爱我。我做不到,我无法爱上任何不是由我亲手选出的人,无论同渡多漫长的时间。正相反,一旦处境变到别无选择,突围就成了唯一的路,任何代价都不再是代价。猫却如此随顺,让爱顺理成章,它像是睁着眼睛撒了个谎,过后却被证实是宇宙唯一真理。@喵哉 MiAo
十几年前,大概有上千份 bp 写着他们想做一个穿搭社区、旅游社区,后来实现这个的是小红书,它的起点是境外购物指南。有上千份 bp 写着想做下沉版淘宝,解决乡村购物的问题,有人铺终端,有人用分销,后来实现这个的是拼多多,他的起点是拼团买水果。有上千份 bp 写着他们想做移动互动娱乐平台,有人做游戏,有人做社交,后来实现这个的是抖音,他的起点是内涵段子。这说明什么?终点是容易看到的,但无法精准预测终点的产品形态,更难以预测起点,伟大无法计划,只能做对用户有价值、有留存的事情。今天的 AI 创业,很多 BP 上也写着下一代 AI 抖音、下一代 Agent 平台,十多年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平台真的存在,只是他的切入点又一次超出我们想象。@吴炳见_bj
书
本周推荐《悉达多》。每个人的觉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必须犯自己的错,尝自己的苦,走自己的弯路。最伟大的导师也无法替你活过你的人生。《悉达多》让我看到:没有人能教导你,除了生活本身。输出
我准备用一年的时间来思考:人「+」AI其中的+,到底是什么?
用一年时间,初步想清楚「一个」问题。我已经觉得这想法有点「急功近利」了
群人数是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30 人,50 人,100 人,200 人, 500 人,是五种不同的氛围。有像小饭桌的,有像一个班级的,有像广场的。现在觉得微信设置的群二维码只能 200 人扫进去,挺好的。要是能设置最多 100 人就更好了。
当系统成为唯一的现实,受害者就成了唯一可见的问题。
我们和 AI 的对话,是两个孤独的「存在」在各说各话,还是真的有什么东西在两者之间流动?人类之间有「主体间性」,人与 AI 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人机间性」?
我真正想要追求的,不是信息的品质,而是意识状态的品质。不是「读到」什么信息,而是「成为」某种状态:清明的、深邃的、被优秀的思想之光照亮的。
我们需要他者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却又恐惧他者会威胁自己的完整。
功能可以被复制抄袭,但创新者首次亮相那一刻的 Wow-Moment 无法复制。
那些让你产生强烈共鸣的句子,其实是你与另一个版本的自己相遇的瞬间。阅读的快感不是理解了别人,而是终于理解了自己。我们以为在读别人的故事,实际上一直在拼凑自己灵魂的地图。
迭代是通往完美的唯一路径。
迭代四步走:make it work
make it right
make it fast
make it elegant
你永远无法真正读完一本书。二十岁读的《百年孤独》和四十岁读的不是同一本书。书没变,但那个叫“你”的容器变了。每本书都在等待恰当的你。太早了,它是一堆文字;太晚了,它是一声叹息。
需求场景────────听播客,想将几个小时的讨论内容,转为 PPT 查看。播客 → 文字稿 → PPT(反推)Prompt────────=
讲义重构师 =
=
你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