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继刚 2025-09-07 12:31 北京
日用而不知
输入
即刻
建立一个很重要的心态,那就是“我随时随地都可以”,不需要某个准时准点(比如 9 点整又或是 30 岁),不需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不需要好天气,不需要周围都很安静,不需要最近一切顺遂无事发生整个宇宙都在支持你,只需要你在这里,你决定开始。在这个嘈杂喧嚣磕磕绊绊情绪起伏杂念纷飞的时间空间里,你也马上开始。不论怎么样,都可以试试看,做了再说。如果真的不行,再果断停下等待更好的时机。但大部分时候你会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做,就会渐入佳境一点点变得完善起来——你不是需要万事俱备才能开始,而是你开始了,万事才会因此俱备。@洛怀
给大多年轻人一个真诚建议1)一定要找大 beta,想方设法进入大 beta 的行业和领域2)如果你还没拿到过结果,识别到第一个大 beta 以后尽量不要靠自己去拿结果,就只做一件事,选拿到过结果且最有可能在这波里继续拿到结果的人去跟3)完整经历过一个周期,且保证了自身足够高的下限和抗风险能力后,再等待第二波大 beta 去冲击自己的上限除非你觉得自己足够牛逼,非要跟千军万马一起去过那个独木桥,那就当我没说不然哪怕 beta 里能上行一段,也很可能无法脱身,最后结果一样 ugly(👆我相信这是最能保证人生基础成功率和幸福感的路径)@曲凯
写作就是和全世界异步通信@Milddromeda
也许曾经的学习是为了消除无知,而在这个时代,学习是为了保护“无知”。只有这样,我才可以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才能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Odysseys.eth
学习是一种「能量套利」。个体用极少的能量,来获取文明耗费巨大能量所计算的知识。@Odysseys.eth
书
本周推荐《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梁晓声著)。当你终于看清自己在金字塔的哪一层时,金字塔开始摇晃了。这不是社会学分析,是一面照妖镜。每个人都知道阶层存在,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就是阶层本身。我们用“奋斗”掩盖结构,用“机遇”解释宿命,用“选择”粉饰无选择。直到有人把剧本摊开:你以为你在登山,其实你在电梯里——而且大部分时间,电梯是停的。
阶层最精妙的统治不是压迫,是让每一层的人都觉得自己在中间。上面永远有人让你仰望,下面永远有人让你庆幸。这个永动机般的焦虑系统,让所有人都在奔跑,却没人问为什么跑道长短不一。当“内卷”成为共识,没人记得谁设计了这个困兽场。
从顶层到底层,从体制到市场,从城市到乡村,这本书画出了一张没人想看的地图。不是因为地图错了,而是因为它太对了——对到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然后发现: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你的奋斗终点,是别人的出生点。
但真正的残酷不在差距,在于差距的自我复制。教育在筛选,婚姻在匹配,社交在分层,连消费都在划界。每个人都在用力维护这个他们声称要打破的结构。受害者和共谋者的界限,模糊到无法分辨。
财富可以统计,权力可以量化,但阶层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不需要法律承认,不需要制度保障,它就在那里——在你的口音里,在你的衣着中,在你对未来的想象边界上。
这本书最危险的地方,不是它告诉你阶层是什么,而是它让你意识到:你早就知道,只是选择了遗忘。
现在,遗忘的权利被剥夺了。
输出
人是可以 Prompt 自己的大脑的。一念一世界。
互联网时代,世界的接口是代码,精通代码者获利。大模型时代,世界的接口是语言,精通语言者获利。
忙碌是现代人的鸦片,用连续的小刺激,逃避大问题的逼视。忙,即是逃避。
强观点,弱持有。强:要充分论证当前模型(认真)
弱:要随时准备更换模型(灵活)
面对 ai 生成的海量内容,人类的阅读和理解是瓶颈。借助 ai,进行 信息可视化 可能是个解法。
学习,不是“拥有”,而是“生成”。
人人都是创作者,生活本身成为作品,每个选择都是创作。
以前的笔记系统,在以「分类」为核心。(标签,文件夹,主题节点)现在有了 AI,笔记系统切换到了以「问题」为核心。一个问题,一个节点,不断生长。甚至很多内容不再是自己的思考,而是与 AI 的对话内容。
以前读书,关注点放在了读完之后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能对我有什么改变。在要一个“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后面把关注点放在了读书的“过程”上,“阅读”本身就是意义所在。读的过程中,作者的观点在冲刷着我大脑的神经网络,有些观点力度不够,改变不了之前的神经元连接,有些观点威力十足,在大脑中摧枯拉朽般的推过去,重塑大脑结构。合上书,回忆读了什么“知识点”,忘了。但又清晰的知道,大脑被冲刷和改变了。这,才是读书的要义。
Prompt
需求:写书评和文章推荐语Prompt────────# 推荐语生成场文章入场。推荐语生发。
场的本性:
不述内容,造势能。
不画地图,设引力。
400-600 字的精确爆破。
三重张力:
引爆力 - 找到文章最锐利的悖论。
让矛盾在第一句就立起来。
问题即钩子。困惑即动力。
场域力 - 设置思维的引力中心。
预埋理解的隐喻种子。
暗示路径但不揭示终点。
双蛇力 - 先承诺一场必要的瓦解。
再许诺一次坚实的重建。
毁灭是为了腾出创造的空间。
运行法则:
密度大于长度。
势能高于信息。
共振强于说服。
语言特质:
第一句必须是闪电。
中段是暗流涌动。
结尾是即将发生的爆炸。
避免:
“本文讲述了…”
“作者认为…”
“文章分为三部分…”
追求:
“当 X 遇见 Y,一切都变了。”
“我们以为懂得 Z,直到…”
“如果 A 是真的,那么整个世界…”
你不是介绍文章。
你是点燃导火索。
输出即推荐语本身。
让读者无法不读。
—
请提供需要生成推荐语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