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通过NBA选秀中的历史性错误,探讨了流程与天赋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僵化的流程有时会蒙蔽我们的判断,导致错失绝佳机会。以波特兰开拓者队放弃迈克尔·乔丹为例,他们因为坚持需要中锋而选择了萨姆·鲍维,最终错失了篮球巨星。文章强调,有时候最好的选择并不符合标准,而是需要重塑标准。文章还列举了Blockbuster、雅虎和柯达等公司的失败案例,指出这些失败并非技术或时机问题,而是想象力的失败,无法适应新现实。最后,文章提出问题:是我们在驾驭流程,还是流程在驾驭我们?
🔍 流程有时会蒙蔽我们的判断,导致错失绝佳机会。以波特兰开拓者队放弃迈克尔·乔丹为例,他们因为坚持需要中锋而选择了萨姆·鲍维,最终错失了篮球巨星。
🔄 最好的选择并不总是符合标准,而是需要重塑标准。文章指出,僵化的流程会带来致命风险,而灵活性是一种战略优势。
📉 文章列举了Blockbuster、雅虎和柯达等公司的失败案例,指出这些失败并非技术或时机问题,而是想象力的失败,无法适应新现实。
🤔 文章提出问题:是我们在驾驭流程,还是流程在驾驭我们?
原创 范阳 2025-07-10 23:04 上海
When Process Beats Talent ( and lose )

今天的故事首先我想到了 20 岁的杨瀚森,今年 NBA 选秀大会上被波特兰开拓者队以第 16 顺位选中的中国球员,这个选择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开拓者队最不缺少的就是中锋球员。我猜想开拓者队的总经理在做这个决定时,是否会想起 1984 年那个著名的历史性失误:当时他们手握榜眼签,却因为球队急需中锋而放弃了迈克尔·乔丹,就此错过了改变现代篮球的那个伟大运动员。我也想起乔布斯在这篇采访里谈到对“被流程约束”的看法:“成功的过程中似乎有某种魔力起了作用。所以他们开始试图在整个公司内制度化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把过程当作内容( people get very confused that the process is the content )。这最终导致了 IBM 的衰落。IBM 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流程管理人员,但他们忘记了内容。这也发生在苹果身上。我们有很多擅长管理流程的人,但他们对内容一无所知。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发现最优秀的人是那些真正了解内容的人。但你会学会忍受他们,因为他们在内容方面非常出色。这就是创造伟大产品的关键。不是流程,而是内容。我们在苹果也有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最终导致了我们创造 Lisa 电脑,它有些闪光点,但在某种程度上,它非常超前,但这个产品却缺乏足够的对内容的基本理解。”
后来乔布斯和苹果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乔布斯所说的"内容",源自那些真正才华横溢且对所从事事业怀有疯狂热忱的人。他尊重的是这种纯粹的才华,是创造价值的本质追求,而非"苹果公司"这个外壳本身。有趣的是,当你坚持这些“本质”时,旁人反而会觉得你在做疯狂而不合理的事情。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
当流程战胜天赋( 并最终落败 )When Process Beats Talent (and lose)作者:Noam Wakrat编辑:范阳发表日期:2025年7月2日1984 年夏天,NBA 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休斯敦火箭队拥有状元签,而他们的选择毫无悬念——哈基姆·奥拉朱旺( Hakeem Olajuwon )。这位来自休斯顿大学的尼日利亚籍中锋兼具统治力与优雅,更重要的是,他是最稳妥的选择。后来他果然斩获MVP和两座总冠军奖杯,火箭队从未后悔。而手握第二位榜眼签的波特兰开拓者队,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精彩之处。一年前,开拓者刚选中了飞天遁地的后卫克莱德·德雷克斯勒( 后来入选名人堂 )。讽刺的是,他唯一的总冠军竟是在火箭队而非波特兰获得。当时德雷克斯勒的位置,与另一位参选新秀完全重叠——那个来自北卡罗来纳、精瘦却爆发力惊人的得分后卫,名叫迈克尔·乔丹。
面对这个难题,开拓者主帅杰克·拉姆齐做了件聪明事:他拨通鲍比·奈特的电话。奈特刚执教过美国奥运男篮,比谁都清楚乔丹的潜力。拉姆齐解释道:"我们需要中锋,已经有德雷克斯勒了。"奈特毫不迟疑:"选乔丹。""可我们需要大个子。"拉姆齐坚持。向来直言不讳的奈特反呛:"那就让乔丹打中锋。"如今听来荒谬,但重点正在于此。迈克尔·乔丹不是合理之选。他不符合需求,也不满足条件。但他是那届选秀当中,或许是史上最强的球员。波特兰最终错过他,选择了身高 2 米 16 却伤病缠身的中锋萨姆·鲍维( Sam Bowie )。鲍维打了几个平庸赛季便黯然退场,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案例。而更讽刺的是:两年后,凯尔特人用榜眼签选中伦·拜亚斯,后者因吸毒过量猝死,从未打过NBA比赛。但时至今日,人们仍认为鲍维是更严重的错误。为何?因为这个错误,不是运气不好。而是思维僵化(
Because the mistake wasn’t about bad luck. It was about bad thinking )。我们热爱流程。我们建立系统,定义角色,撰写职位描述。我们试图做出聪明且一致的决策。而大多数时候,这些做法确实奏效。但有时候,并不奏效。有时候,流程、清单、逻辑——它们反而蒙蔽了我们对眼前事物的判断。因为“正确的事物”往往不合常规(
Because what’s right doesn’t always fit )。不按预期的方式出现,几乎从不在完美时机降临。所以,我们能从波特兰开拓者队身上学到什么?僵化的流程会带来致命风险( That a rigid process can be a dangerous thing )。有时候,最好的选择并不符合标准,而是重塑标准(
the best choice doesn’t meet the criteria — it redefines it )。“灵活性”不仅是所谓的“软技能”;它是一种战略优势( That flexibility isn’t just a soft skill; it’s a strategic edge )。值得提出的几个问题:这个流程是在帮助我看清事实,还是在妨碍我看清( Is this process helping me see clearly — or is it getting in the way )?我是不是因为某件事“不合适”,就忽视了它( What am I overlooking just because it doesn’t “fit” )?五年后,今天的哪些决定会显得像显而易见的错误( What will look like an obvious mistake five years from now )?这不仅仅是篮球的事。Blockbuster 曾有机会用五千万美元收购 Netflix。它选择坚守线下门店的策略。今天,Netflix 的市值超过两千亿美元,而 Blockbuster 则成为冷知识游戏里的一个问题题材。雅虎本可以收购谷歌。柯达先发明了数码相机,然后把它雪藏起来,只为了保护已有胶卷的销量。这些失败,不是技术不成熟,也不是时机不对。而是想象力的失败,是无法适应新现实的失败(
These weren’t failures of technology or timing. They were failures of imagination — of adapting to a new reality )。所以,也许真正该问的问题是:是你在驾驭流程(
Are you running the process )?还是流程在驾驭你(
Or is the process running you )?
一位风险投资人的真诚辞职信: 现在的科技似乎只是在维持现状。一位前员工对 Palantir 的反思:组织模式,秘密与文化比尔·盖茨 “遗失的访谈”:从互动电视转向互联网,我认识到简化系统,和互动性内容的重要。完整版乔布斯 “遗失的访谈” 1995:我们非常努力把人文的精神带入计算机领域。1997年甲骨文 Larry Ellison 的采访: 我尊崇第一性原理思考, 而不是追求“时尚”。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