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兔赛跑 09月25日 18:01
苹果发布会:AI缺席,硬件微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苹果最近的秋季发布会时长较短,AI元素几乎缺席。iPhone 17系列的主要变化是摄像头设计调整和iPhone Air的推出,但整体硬件更新被视为过渡和试探。设计语言混乱,iPhone Air牺牲了部分核心体验换取轻薄形态。苹果AI的缺席源于技术债、组织惯性和数据隐私的困境。这些挑战将影响苹果的未来估值和产业链价值重构。

📱 苹果发布iPhone 17系列,主要变化是摄像头设计调整和iPhone Air的推出。Plus版被砍,换来更薄的iPhone Air,全系标配120Hz高刷屏。

🤔 AI元素几乎缺席,发布会时长较短,被视为过渡和试探。设计语言混乱,四款旗舰机型风格不一,暴露产品线在AI时代下的困境。

📉 iPhone Air牺牲了部分核心体验,如后置摄像头缩水、电池容量不足、取消实体SIM卡槽等,旨在为未来折叠屏手机铺路。

👥 苹果AI的缺席源于内部技术债、组织惯性和数据隐私的困境。技术债来自Siri早期的系统架构,组织惯性源于部门间的掣肘,数据隐私则限制了AI的进化。

🚧 苹果的生态入口面临松动,Safari浏览器中的谷歌搜索流量首次出现下滑,AI应用开始侵蚀苹果的服务收入增长。

💰 投资者需关注苹果硬件毛利率的维持、生态开放的真正受益者和AI追赶成本的量化等问题,这些将影响苹果的未来估值和产业链价值重构。

硅兔君 2025-09-10 19:25 美国

1小时12分钟。这可能是近年来,苹果最短的一场秋季发布会。没有激动人心的 “Amazing”,也没有回味无穷的 “One more thing”。

甚至,那个本该C位出道的AI,几乎全程隐身。iPhone 17系列,就在一片略显尴尬的掌声中,草草收场。

对于普通消费者,讨论的焦点或许是:

那个沿用多年的“浴霸”摄像头,终于换成了长条形。

Plus版被砍,换来了一款史上最薄的iPhone Air。

全系标配了120Hz高刷屏。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恰恰是最不重要的。真正的问题,藏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

AI,为何几乎全程隐身?这背后是苹果的技术自信,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性沉默”?在这片沉默的迷雾中,又隐藏着哪些关于苹果未来估值、及其产业链价值重构的关键变量?

今天,硅兔君结合近期与其专家团队的交流来为各位投资者来拆解这场苹果发布会。

我们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iPhone 17系列的硬件更新,其核心逻辑不是“引领”,而是“过渡”与“试探”。

它是一款彻头彻尾为“妥协”而生的产品。最直观的证据,就是混乱的设计语言。

iPhone 17标准版,基本延续了iPhone 16的设计。

iPhone 17 Pro,换上了长条形摄像头,背板甚至用了不甚协调的金属+陶瓷玻璃拼接。

而全新的iPhone Air,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四款旗舰机型,四副面孔。这在极度强调设计统一性的苹果历史上,极为罕见。这绝非简单的美学问题。

它暴露的,是苹果产品线在AI时代下,暂时失去了统一技术内核驱动后,不得不依赖“设计差异化”来填充亮点、维持售价的战略窘境。

而当晚唯一的“惊喜”,iPhone Air,则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付费测试”。5.6毫米的机身厚度,165克的重量。

数据惊艳,但代价是什么?是以牺牲核心体验为代价的。后置摄像头只剩一颗,影像能力大幅缩水。电池容量不到3000毫安时,续航堪忧。

苹果的官方建议是,请再买一个磁吸充电宝。更激进的是,它在全球范围取消了实体SIM卡槽,全面转向eSIM。

但在全球大部分运营商支持仍不到位的情况下,这无疑给用户设置了极高的使用门槛。事实上,三星在今年5月发布的Galaxy S25 Edge,主打的同样是超薄设计,但市场反响如何?销量惨淡,远低于预期,目前已在大幅削减产能。

苹果明知如此,为何还要推出一款定位尴尬的Air?答案是,它在为更遥远的未来铺路。轻薄,是折叠屏手机最严苛的技术要求之一。苹果需要通过iPhone Air,对新材料、供应链成本控制、以及市场对“牺牲体验换取形态”的接受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压力测试。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关注的不是iPhone Air的销量,而是它在生产过程中暴露出的良率、成本结构,以及它所验证的供应链(例如新的散热技术、更薄的屏幕模组供应商)是否值得提前布局。

看懂了吗?无论是混乱的设计,还是“自杀式”的iPhone Air,所有这些硬件上的改动,本质上都是“战术性动作”。其核心目的,就是在AI尚未准备就绪时,用新奇的外观维持市场的关注度,并为未来的真正变革,争取宝贵的时间。

现在,让我们触及问题的核心。苹果AI的缺席,并非很多人想象的“技术保密”或“憋大招”。真实情况是,苹果在AI领域,正遭遇一场系统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困境。

这种困境,正从三个层面,实质性地挑战着苹果维系多年的商业帝国和长期护城河。

困境一:沉重的“技术债”与僵化的“组织惯性”

很多人不理解,苹果富可敌国,人才济济,为何搞不定一个AI?因为这不是钱的问题。

根据知名苹果分析师Mark Gurman的持续追踪,以及多方信源透露,苹果的AI困境,首先源于其内部。

Siri早期的系统架构,是为响应“今天天气怎么样”这类简单指令设计的,它根本无法承载大语言模型复杂的推理和上下文理解能力。

苹果曾试图将新旧系统并行,但这种“混合架构”始终无法达到苹果的质量标准。推倒重来?这无异于给一架正在高速飞行的波音747更换引擎。这就是沉重的“技术债”。

比技术债更可怕的,是“组织惯性”。苹果的软件工程负责人,Craig Federighi,长期以来将AI仅仅视为操作系统的“附属功能”,而非核心。

而从谷歌挖来的AI主管,John Giannandrea,又始终难以融入苹果根深蒂固的、以硬件和设计为中心的管理文化。部门间的掣肘与摇摆,导致新版Siri屡屡跳票,甚至一度撤下之前投放的广告。

这对投资的启示是:苹果的AI问题,已不仅是技术研发问题,更是“大公司病”。其解决周期,可能远比发布一颗新芯片更长,其影响将持续体现在未来2-3年的财报和产品迭代中。

困境二:数据隐私的“黄金枷锁”

如果说技术和组织问题尚可通过内部重组来解决,那第二个困境,则直击苹果的灵魂。苹果引以为傲的“用户隐私保护”,在AI时代,正在从“护城河”变成一副“黄金枷锁”。

AI的进化,需要海量的数据投喂。Google、Meta、OpenAI,它们之所以能快速迭代,正是因为它们能从搜索、社交等渠道,源源不断地获取公开和授权的用户数据。

而苹果,拥有数十亿活跃设备,每天产生着这个星球上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用户行为数据。但受限于其自己建立的严格隐私条款,这些数据被封存在用户的设备端,苹果的研究人员无法轻易触碰。

他们只能依赖第三方授权的、质量参差不齐的数据集,或是合成数据来进行模型训练。这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这就带来了一个直击商业模式根基的悖论:苹果如何在不放弃其品牌基石(隐私)的前提下,解决AI的“数据饥渴”问题?

它目前与Google、OpenAI,以及在中国市场与百度、阿里的合作,正是这种矛盾下的无奈之举。但这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会形成长期依赖?每一次外部调用,都意味着利润的分割和用户数据的间接“外泄”。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苹果封闭生态的利润结构和用户体验的统一性。

困境三:生态入口的“首次松动”

如果说前两个困境还属于内部挑战,那么第三个,则是已经清晰亮起的外部警报。一个足以让所有苹果长期投资者警惕的信号,已经出现。在今年的一份证词中,苹果高管透露:“苹果Safari浏览器中的谷歌搜索流量,于2025年4月首次出现下滑。”并补充说:“这种情况,22年来从未发生过,AI是原因。”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用户开始绕开传统的“浏览器-搜索框”模式,转而通过Perplexity、ChatGPT等AI应用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这不仅让每年付给苹果百亿美元“买路钱”的谷歌股价大跌,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动摇了苹果“服务收入”这第二增长曲线的根基之一。

过去十年,投资人赖以评估苹果高估值的核心逻辑,就是其“硬件存量 + 服务收入高增长”的戴维斯双击模型。当AI应用开始侵蚀苹果的生态入口,这个模型的根基,就出现了第一道裂缝。这个风险敞口,到底有多大?这才是本次发布会沉默背后,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市场还在纠结iPhone 17的销量能否超预期时,真正聪明的资本,应该已经开始思考下一层的问题。

我们认为,以下三个“非共识”问题,其答案的权重,远高于一部手机的短期销量。

问题一:苹果坚不可摧的“硬件毛利率”,还能维持多久?

长久以来,苹果以其超过40%的硬件毛利率傲视群雄。但在AI能力全面落后的背景下,为了维持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苹果将不得不:

A) 在硬件上疯狂“堆料”,例如使用更昂贵的芯片、屏幕和散热材料。

B) 做出更多类似iPhone Air的、不惜成本的工业设计。

这两者,都将直接侵蚀其利润。投资者需要重新评估苹果的BOM(物料清单)成本、供应链议价能力和未来的定价策略。那个躺着赚钱的时代,可能正在结束。

问题二:谁是苹果“被迫开放”生态的真正受益者?

苹果与Google在云端AI的合作,与百度在中国市场的联手,意味着其生态不再是铁板一块。

这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价值重分配”的窗口。

A) 底层模型提供商: Google、百度等,能否将苹果变成自己的一个超级流量渠道,重塑AI时代的商业格局?

B) 芯片供应商: 苹果的端侧AI和未来的AI服务器,是否会更依赖NVIDIA的GPU,或是高通的NPU?

C) 软件开发者: 哪些原本依赖苹果生态的软件公司(例如某些工具类App),会因为苹果引入更强的AI能力而被“降维打击”?

产业链的投资逻辑,正在被重写。

问题三:如何量化苹果必须支付的“AI追赶成本”?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代价高昂。

为了追赶,苹果必然会在未来2-3年内,不计成本地投入。

A) 收购: 是否会像Meta收购Oculus一样,斥资百亿美金收购一家顶级的AI创业公司?

B) 招聘: 市场传闻Meta以2亿美元的薪资包挖角苹果工程师,苹果要留住和吸引人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C) 资本开支: 为了训练自己的大模型,苹果需要建立庞大的数据中心,这将带来数百亿美元的资本开支(CAPEX)。

这些巨大的、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投入,将如何影响苹果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和股东回报?这是每一位财务分析师都必须重新审视的。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iPhone 17的这场发布会,与其说是一张清晰的“产品路线图”,不如说是一份写满了难题的“问题清单”。

对于二级市场的决策者而言,读懂这份清单,远比预测单季的手机销量,来得重要百倍。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无法在公开的财报和新闻稿中找到。

当您的团队为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当您的投资决策悬而未决时,当您的产品战略陷入迷雾时……请记住,您所面临的困惑,或许正是某位专家早已跨越的征途。我们硅兔君相信:真实的一手经验,永远来自正在推动行业变革的人本身。

硅兔君拥有超过30,000名来自硅谷一线的大厂高管、核心技术专家、知名高校教授与创业者。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更深度参与着产业变革,具备鲜活、可信的一手洞察。

如果您需要针对特定的投资标的、战略方向或技术难题,与行业最顶尖的大脑进行一对一、可信赖的深度交流时,请立即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致力于为您搭建连接全球顶尖智慧的桥梁,助您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苹果 iPhone 17 AI 发布会 硬件 生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