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兔君 2025-09-01 17:25 美国
这当然是对的。但“场景”这个词,最容易滋生泡沫。
第一个需要警惕的陷阱,就是“为了AI而AI”的功能堆砌。
还记得之前的Humane AI Pin和Rabbit R1吗?它们被誉为“后智能手机时代”的硬件,但上市后的市场反应却相当冷淡。
为什么?因为它们没有找到一个无可替代的“杀手级应用”。用户不会为炫酷的技术概念买单,只会为它实实在在解决的问题付费。
现在手机上的AI消除路人、AI生成壁纸,汽车里的语音助手,是很好,但它们是能让你下定决心多花2000块钱的理由吗?恐怕还不够。
第二个需要建立的认知框架是:“杀手级应用”的三个演进层次。
层次1 - 增强(Co-pilot): 这是目前的主流。无论是帮你润色邮件,还是实时翻译,AI的角色是你的“副驾驶”,提升现有任务的效率。这个层次的应用价值在于“更好”,而非“从无到有”。
层次2 - 代理(Agent): 这才是未来的趋势。当你能对手机说,“帮我订一张明晚去上海的机票,找一家徐家汇附近评分4.5以上的酒店,然后把行程发给我老婆”,而它能自主调用航旅App、地图App、微信来完成这一切时,革命才真正发生。这是对现有App孤岛生态的彻底颠覆,也是对操作系统入口的终极争夺。
层次3 - 预判(Guardian): 这是AI与个人数据深度结合的终极形态。它不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服务。比如你的智能手表在你心脏出现异常搏动前几小时发出预警,你的智能家居在你回家前就调节到你最舒服的状态。这个层次的应用,壁垒最高,用户粘性也最强。
由此,引出了那个价值万亿的终极拷问:价值最终归属于谁?
如果一个AI Agent帮你完成了所有事,那么,是这个Agent的开发者(比如一家新的超级App公司)赚走了大部分利润?还是提供底层能力和分发渠道的操作系统(苹果/谷歌)来“收税”?那些被它调用的传统App,又将沦为“管道”还是能分一杯羹?
这将是科技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价值重分配”。投资端侧AI,你本质上是在对未来的人机交互形态,以及这场价值分配的最终格局下注。
当您的团队为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当您的投资决策悬而未决时,当您的产品战略陷入迷雾时……请记住,您所面临的困惑,或许正是某位专家早已跨越的征途。我们硅兔君相信:真实的一手经验,永远来自正在推动行业变革的人本身。
硅兔君拥有超过30,000名来自硅谷一线的大厂高管、核心技术专家、知名高校教授与创业者。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行业经验,更深度参与着产业变革,具备鲜活、可信的一手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