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法院近期通报了涉婚介服务合同纠纷的典型案例。数据显示,近三年该法院审理了110件相关案件,发现婚介服务价格普遍较高且多为预付费模式。部分机构存在诱导消费者贷款相亲、夸大宣传、虚假承诺(如“包成功”、“包结婚”)等行为,一旦发生纠纷则以无书面约定为由规避责任。此外,还存在介绍对象不符预期、未按约定匹配等问题,部分机构运营不规范,责任主体不明。
💰 **高价与预付费模式下的风险**:婚介服务合同普遍存在价格较高且多为一次性预付的情况,这给消费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部分婚介机构甚至在消费者无力承担时,诱导其通过贷款进行相亲,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 **虚假宣传与口头承诺的陷阱**:一些婚介机构的销售人员通过“精准匹配”、“包成功”、“包结婚”、“结婚返现”等口头承诺吸引消费者签署服务合同。然而,当纠纷发生时,这些机构往往以合同中无书面约定为由,拒绝履行承诺,使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 **服务不符与运营乱象**:除了虚假宣传,部分婚介机构还存在实际介绍的对象不符合消费者预期、与合同约定不符,或未按约定进行匹配等问题。此外,一些机构的运营存在不规范之处,责任主体界定不清,增加了解决纠纷的难度。
北京东城法院:个别婚介机构存在诱导消费者贷款相亲的现象。
9月25日,北京东城法院召开涉婚介服务合同纠纷典型案件新闻发布会,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法律风险。据东城法院立案庭庭长韩毅兵介绍,该院分析了近三年审理的110件涉婚介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发现婚介服务合同部分价格较高,且多为预付式消费,婚介机构往往要求一次性付清,甚至存在个别婚介机构在消费者无力承担时诱导消费者贷款相亲,加重消费者经济及心理负担。
同时,法院在案件审理中还发现,部分婚介机构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诱导消费等现象,个别婚介机构销售人员以“精准匹配”“包成功”“包结婚”“结婚返现”等口头承诺诱导消费者签署服务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则以无书面约定为由拒绝承担义务,有些婚介机构则存在介绍的对象不符合预期、与合同约定不符、未按约定要求匹配对象等问题。此外,部分婚介机构还存在运营不规范,责任主体不明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