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要点: 我国科创债市场的发展始于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期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截至目前形成了以交易所科创公司债、科创ABS和银行间科创票据/科创债、科创ABN为主要债券品种,以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为主要发行人,配套一级市场发行便利、二级市场活跃度提振、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等一揽子举措的债市“科技板”雏形。 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科创债在2022年正式推出至2025年8月的统计区间内,整体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1)发行主体方面,国有企业的科创债发行数量及规模占据90%,民营企业则占据10%;(2)从发行主体的区域分布来看,经济金融发达省市仍处于领先地位;(3)从发行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工业、材料两大行业领域占据科创债发行半壁江山;(4)从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来看,明显向高评级主体集中;(5)从科创债发行的期限结构来看,约七成债券的期限安排集中在5年以下。 鉴于债券市场推出科创债这一品种的初衷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2%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5%的现实情况,我们对2022年至2025年8月这一统计期内,民营企业参与科创债发行的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显示:(1)浙江、江苏、四川、广东四省的民营企业科创债发行显著领先,合计占比超过70%;(2)民营企业科创债约有七成集中在材料、工业和可选消费三大行业板块;(3)民营企业发行的科创债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的短期债,票面利率整体高于国企等其他主体发行的同期限债券。 我国科创债市场的结构型特征,反映了其至少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1)发行主体的资质门槛较高,在缓解民营科创类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方面,其服务价值虽已初步显现,但仍蕴含极大的发展潜力;(2)针对发行主体的信息披露体系和信用评级体系,与科创性企业尤其是民企中小型科创企业的适配度相对不足;(3)增信措施较少,风险分担机制欠缺。 为此,建议从如下三方面加大科创债市场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企科创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1)围绕民营科创型企业信用评级整体不高的现实情况,引导信用评级行业及专业机构建立健全高区分度的信用评级模型和信用评级体系;(2)围绕民营科创型企业增信举措较为单一的难点,积极探索政策增信引导、市场风险共担、注重技术价值的增信体系;(3)围绕投资者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民企科创型企业融资成本相对偏高的问题,完善企业科创属性的信息披露动态管理,同时加大科创债品种创新创设力度。此外,民企科创债发行集中于浙江、江苏、四川、广东四省的格局,也反映提升民营企业的科创债参与度,地方政府层面在本土资源整合、政策引导等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大有作为。 风险提示:本报告分析中对于政策法规的理解,受个人认知水平和视野的限制,可能存在不尽全面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