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料外卖被曝出使用冷冻食材、以次充好等问题,引发消费者担忧。文章深入探讨了日本人对寿司的严谨态度,以日本料理师东健志郎在中国推广正宗“江户前”寿司的经历为例,揭示了从食材选择、米饭处理到厨师技艺和卫生标准等各个环节的精细要求。文中详细阐述了寿司制作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强调了“为顾客而变”的服务理念,并补充了寿司的历史渊源和不同流派的特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真正的寿司艺术。
🍣 **日料外卖乱象频发,消费者权益受损。** 近期微博热议话题揭露了日料外卖中存在使用长期冷冻食材解冻后冒充现切、以及食材品质缩水、以次充好等问题,例如使用“煤气保鲜技术”处理金枪鱼导致变味,三文鱼沙拉混入劣质部位甚至残留鱼骨,这使得消费者对日料外卖的品质和卫生产生了严重质疑,日料也因此被认为是预制菜的重灾区。
🍣 **正宗“江户前”寿司的严苛标准与文化传承。** 日本料理师东健志郎在中国推广正宗寿司时,深刻体会到其背后蕴含的大学问。真正的寿司不仅是简单的饭团加鱼片,而是源自三百多年前江户时代、在东京湾捕捞的食材制作的“江户前”寿司。其评价体系中,鱼类和米饭占70%的权重,厨师手艺占30%,对食材、米饭、甚至电饭锅和保温箱都有极高要求,体现了日本对寿司制作的极致追求和文化认同。
🍣 **寿司制作的精细化流程与“为顾客而变”的服务理念。** 从学徒时期的面试,到入行后的洗手、操作细节,再到捏寿司的手法和芥末的添加方式,都体现了寿司制作的严谨与细致。例如,洗手需仔细到指缝和指甲,操作中出汗需重新洗手;捏寿司时会根据顾客是否用手或筷子、性别等因素调整米饭量和软硬度;芥末也根据中国顾客口味调整添加方式。东健志郎认为,“根据顾客的要求,来改变我的寿司,这就是江户前寿司。”
🍣 **寿司的历史演变与地域特色。** 寿司最早起源于东南亚,作为一种保存食物的方法,通过发酵而成。经中国传入日本后,演变成“半生吃”的形式,如滋贺县的寿司。而现代寿司的代表“江户前”寿司,是将生鱼与醋饭结合,最初使用东京湾产水产品。与之相对的是关西的“箱寿司”,通过盒子压制而成,而非手捏,两者在制作方式和食材呈现上有所区别。
2025-09-25 13:00:00

最近,微博话题“点过日料外卖的人天塌了”登上热搜。原因是有个博主发布了外卖日料的视频,点的外卖刺身是长期冷冻食材,解冻后伪装“现切现做”。还存在食材品质缩水、以次充好的问题,比如使用“煤气保鲜技术”处理廉价金枪鱼导致肉质变味;三文鱼沙拉混入劣质部位甚至残留鱼骨。对此,看完视频后不少网友吐槽,日料才是预制菜的重灾区,中餐还要加热一下,日料只要解冻。其实在日本人看来,做寿司是个大学问。几十年的修行,才有一个日本寿司之神出现,并不是随便捏个饭团、放上鱼片,都叫寿司。
日本人的寿司观日本料理师东健志郎到中国来,就是想告诉中国人,真正的日本寿司长什么样。来了不到半年,他就意识到,这活儿不好干。不就是在饭团上放点东西吗?曾是寿司学校教员的东健志郎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出足够的礼貌和耐心。是的,捏出个饭团来,把鱼片放上去,都叫寿司。你可以说,只要顾客认可了,就是寿司;到了巴西,饭团上还放香蕉、放巧克力,那也是寿司。这不妨碍日本人的寿司观。至少在日本料理界,人们坚定地认为,“江户前”寿司才是真正的寿司。它流行于三百多年前的江户时代,厨师当场捏制生鲜鱼贝、当场呈现美味,因饭团上的鱼贝来自江户(现东京)前的海里(现东京湾)而得名。江户前寿司绵延至今,已经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一道满分100的寿司,鱼类和米饭的好坏占70分,厨师的手艺占30分。而在日本以外的地方,鱼的种类没有本土多,传统上适合做寿司的鱼都找不到。东健志郎起初雄心勃勃,从鹿儿岛进口蓝鳍金枪鱼,试了两个月,因为空运成本太高,不得不放弃。米和电饭锅也很讲究。找到了接近日本品种的米,做出来的饭味道没法跟日本的比,东健志郎推测,应该是种植时关照不周,导致米质受伤。从日本搬米过来不现实,搬个电饭锅总可以吧?在日本寿司界,电饭锅、保温箱被认为与食物味道直接相关,几乎与食材同等重要。但对东健志郎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做寿司的思维方式。

先学洗手对,就是思维方式。高中毕业后,从小嗜吃的东健志郎放弃了念大学的机会,想学做菜。日本很少有专门的烹饪学校,去寿司店当学徒是入行的惟一机会。东健志郎刚好赶上东京朝日寿司店招学徒。面试官给了十个模型,一个红色,九个茶色,应聘者必须用这些模型摆出一些形状,解释其中的意义。东健志郎把红色的摆在中间,茶色的环绕四周,摆出一朵花的样子。他前面的一个应聘者,把红色的模型放到了所有模型的最上面,寓意想成为寿司界的顶尖人物。东健志郎看看自己做的花,不知作何发挥。突然一转念,寿司店通常有柜台,茶色的一周是顾客,中间红色的模型就是寿司料理师,把顾客服务好了,就能像鲜花一样盛开。结果没有任何意外,他从140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几年后,他如愿开了自己的寿司店。再后来,东健志郎成为了东京寿司学校的一名老师。洗手是入行的第一课。擦上洗手液,手掌合起来搓,手掌搓手背,只是常规动作;十指必须交叉着搓,据说这样能确保将指缝洗干净。洗完手掌和手指后,要用长一寸左右的短毛刷挨个刷指甲。最后,用纸巾把双手擦干。制作过程中,只要脸上出汗,必须马上离开操作台,把汗水擦干净,再把前面的洗手动作做一遍,才能回到操作台。每天收店前的打扫卫生,打扫到什么程度算干净,都有严格的标准。东健志郎发现,在中国的日本料理店中,很难吃到生鸡蛋。在日本,生鸡蛋是基本的料理食材。后来他才搞清楚,这也与卫生有关。“日本的鸡蛋是杀过菌的,所以生鸡蛋是安全的。其实只要做好卫生,食材就会增加。”寿司的捏法也有门道:顾客想用手拿着吃,师傅就捏得软一点;如果是用筷子吃,就捏得硬一些;对女性顾客,就少放点米饭。一句话,弄米饭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日本,芥末一般含在饭团和食材中间,根据日本的大致口味,取了个中间的量,不再另外提供。中国顾客的口味更重,东健志郎不在寿司中直接放芥末,而是另外提供,让顾客自己加。“根据顾客的要求,来改变我的寿司,这就是江户前寿司。”东健志郎说。
寿司常识①寿司发祥地最早是东南亚,最初只是作为一种保存方法,即把鱼类、海产品蒸、煮,和米饭一起发酵。传到中国后,变成了“半生吃”的形式,再传到日本,也保持了这种吃法,有代表性的就是滋贺县的寿司。②华屋与兵卫把生鱼和醋喂过的饭团配到一起,这就是江户前寿司。江户前寿司那时都是用东京湾产的水产品做的。很快,江户前寿司在东京人之间传开,这在当时算很高级的食品。③江户前寿司出现前,更老的寿司是关西的“箱寿司”,就是把醋喂过的食物,放到米饭上。如果把这些食物换成鱼,就是江户前寿司。④江户前寿司与关西寿司的另一个区别是:前者把馅儿放到米饭上,再捏出来;后者在盒子里放上米饭,然后放上东西,比如鸡蛋、虾,不用捏,而用盒子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