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翁洹 2025-09-24 22:32 广东
▲ 2025年9月24日,几位当地的长者在茂名博贺镇的博美小学临时安置点聊天。
全文共1118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安置点不仅是物理避风港,也凝聚着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互助的温暖力量。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图、文|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责任编辑|冯飞
2025年9月24日上午,博贺镇博美小学的窗外风声呼啸,天空阴沉,雨势渐大。这处位于广东茂名电白区博贺港旁的小学,是当地政府为应对台风“桦加沙”而设立的临时安置点,83岁的陈菊老人和84岁的尹金莲老人紧挨着坐在铺着薄褥的床位上。她们在23日被社区工作人员转运到这里。
“我活了八十多年,在博贺港住了一辈子,没见过预报说的那么大的风。”陈菊老人望着窗外,语气里带着忧虑。她的担忧,也是此刻安置点里144位居民共同的心事——台风袭来,海水倒灌。
2025年9月24日,当地政府在茂名博贺镇的博美小学设立了临时安置点,转移过来的群众进行登记后,可以领取面包、水和方便面。
2025年9月24日,当地群众在茂名博贺镇的博美小学临时安置点休息。
博贺港作为茂名市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在台风来临前,码头旁边最靠海的民居最先遭受威胁。当地政府组织人力,将临海而居的群众提前转移到博美小学临时安置点。这个临时组建的“社区”里,大多是相识几十年的老街坊、老邻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气氛:既有脱离险境的安心,也有对家园的牵挂,以及对超出过往经验风力的不安。
2025年9月24日,在茂名博贺镇的博美小学临时安置点,一位群众用手机查看台风“桦加沙”的路径。
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穿梭其中,不断安抚着大家的情绪。“放心,这里地势高,建筑结实,食物和水都备足了。”一位浑身被雨水打湿的年轻干部对两位老人说。
临时安置点内,床铺整齐排列,生活物资堆放在角落。孩子们不懂得台风的威力,在大人们的看护下嬉戏玩耍,他们无忧无虑的笑声反而为现场增添了几分活力。成年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家里的门窗是否关紧,船只是否已回港加固等问题。
2025年9月24日,渔船整齐停靠在茂名电白区的博贺港内避风。
2025年9月24日,茂名博贺镇当地群众用一辆大货车停在一处海鲜批发市场的入口,用来防风。
2025年9月24日,茂名博贺镇一家路边店铺停了两辆铲车在卷帘门外挡风。
风雨拍打着窗户,预示着台风“桦加沙”正在逐步逼近。容纳了144人的临时安置点,此刻却显得格外坚实。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避风港,也凝聚着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互助的温暖力量。
等待风暴过境,等待重返家园。对于陈菊、尹金莲和其他博贺港渔民而言,这是他们最朴素的期望。
2025年9月24日,下午四时许,阳江阳西县沙扒镇进入台风10级风圈,工作人员在岸边架设起警戒线。
其他人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