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文章探讨了大模型公司,特别是OpenAI,为何选择亲自下场做硬件。核心原因在于“入口之战”的战略考量:通过掌握从模型到终端的完整环节,抢夺物理世界的实时多模态个人数据,以应对公开数据枯竭的挑战。同时,硬件设计思路正从“以人为中心”转向“为大模型服务”,旨在为AI提供更强大的感知能力。此外,大模型公司也试图通过硬件打破现有生态壁垒,抢占以对话为核心的交互新入口。OpenAI通过收购和合作构建硬件能力,并可能推出类似iPod Shuffle的便携式无屏AI伴侣,以实现其AGI愿景。
💡 数据入口争夺:随着高质量公开训练数据即将枯竭,大模型公司正积极布局,通过硬件设备(如AI眼镜、智能戒指)采集物理世界的实时、多模态个人数据,以驱动AI的下一轮进化,并争夺“贴身数据入口”的主动权。
🔧 硬件设计重塑:AI公司正改变传统的“以服务人为中心”的硬件设计理念,转变为“为大模型服务”,将摄像头、麦克风等传感器视为AI感知世界的“感官”接口,以实现无屏化、轻量化和始终在线的产品形态。
💬 交互新范式探索:大模型公司旨在打造独立于手机和PC的“第三核心设备”,一个以“对话”为核心的AI原生交互入口。凭借接近人类水平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AI有望颠覆现有交互方式,创造不依赖屏幕、通过自然语言即可完成任务的计算环境。
🚀 AGI长远布局:OpenAI通过收购顶尖硬件团队和与制造商合作,不仅为当前的AI伴侣设备奠定基础,更在探索机器手等物理交互能力,为实现其长期的人工通用智能(AGI)愿景进行前瞻性布局,旨在实现从理解环境到实际操作的完整能力。
原创 Sense AI 2025-09-24 08:01 北京
大模型公司为什么要亲自下场做硬件?

一则传闻,让立讯精密连涨数日,总市值突破 4000 亿元,9 月 22 日一日飙升近 400 亿。传闻的另一个主角,是OpenAI。这事挺有意思。今年5 月 Open AI 的硬件传闻,主角还是前苹果设计教父 Jony Ive,当时外界调侃这是对苹果的"复仇者联盟"。现在,主角换成了中国制造巨头立讯精密,资本市场直接用真金白银投了票。算法公司,为什么要亲自下场做硬件?
01. 入口之战:从软件到物理世界的战略考量对于 Open AI 这样的算法巨头,做硬件的首要动机很明确:打造一个以 AI 为核心、覆盖云端到设备的完整体系。这不是简单的"软硬结合",而是要掌握从"模型-数据-算力-终端"的每一个环节,背后有三个核心考量。## 抢夺数据入口今天AI 模型的进化,主要依赖于对公开互联网数据的"投喂"。但这条路快走到头了——据 Epoch AI 研究预测,高质量的公开训练数据将在 2026 至 2032 年间面临枯竭。AI 的下一轮进化,需要的是来自物理世界的、实时的、多模态的个人数据。这场对个人行为数据的争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了。微软的 Recall 功能持续快照用户屏幕,构建个人数字行为档案。谷歌通过 Android 生态收集全球数十亿用户的位置、语音、搜索数据。Meta 的 Ray-Ban AI 眼镜直接获取社交互动数据。苹果的 Vision Pro 新增传感硬件,数据采集成 vision OS 操作系统优化重要方向。AI 戒指、各式各样的 AI Pin 都在争夺"贴身数据入口"。在中国,这场竞赛更加激进。成熟玩家如手机、智能穿戴厂商,在 AI 时代加速硬件迭代。大批初创公司也涌入赛道。一个有趣的观察:在"百镜大战"中,一批大模型浪潮后诞生的 AI 眼镜选择与上一代 XR 眼镜不同的产品定义,放弃笨重的显示功能,专注一个原始功能——记录你的第一视角。设计理念很直接:先做"随身记录仪",持续采集生活片段,再通过大模型分析,最终打造懂你的个人 AI 助理。对 AI 公司而言,谁先抓住物理世界的数据入口,谁就掌握了下一轮进化的主动权。## 重新定义硬件设计Open AI 的硬件战略背后,隐藏着一场更深刻的革命——硬件设计思路的转变。核心逻辑从传统的"以服务人为中心"转向"为大模型服务,再由模型服务于人"。传统硬件的设计哲学是"堆砌功能":摄像头是为了让用户拍照,屏幕是为了让用户观看,按键是为了让用户操作。这种直接服务人的逻辑,往往导致设备笨重、续航差、交互复杂。而 Open AI 的硬件设计理念试图颠覆这一逻辑。新的设计哲学是:硬件的首要任务不是直接服务人,而是为大模型提供理解世界的"感官"。在 AI 优先的设计理念中,摄像头、麦克风、传感器有了新的使命——它们成为 AI 感知物理世界的接口:摄像头提供视觉信息,麦克风采集声音数据,传感器监测环境变化。当硬件的设计目标从"优化人机交互"转向"优化机器理解"时,产品形态或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无屏化、轻量化、始终在线成为可能,因为 AI 不需要屏幕来"看",不需要复杂的交互来"操作"。它需要的是传感器、算力和网络连接——分别负责感知、处理和学习。这就是为什么传闻中 Open AI 的首款硬件被定位为"口袋大小的便携设备,形态类似 iPod Shuffle"。它不是一个功能机,而是一个" AI 的感官延伸"。AI 硬件的形态之争还将持续一段时间,Open AI 显然尝试给出他们的阶段性答卷。## 抢占交互新入口今天的 AI,无论多强大,都得受制于苹果和谷歌构建的生态壁垒和高昂的"渠道税"。Open AI 的目标或许是创造一个独立于手机和 PC 的"第三核心设备",一个"无屏化、环境感知"的 AI 原生交互入口。这不仅仅是 Open AI 的野心。亚马逊早在十年前就通过 Echo 音箱,尝试在家庭场景中建立语音优先的交互入口。每一个巨头都在寻找那个能够绕开现有生态控制、直接触达用户的"新入口"。但关键的变化在于,大模型的突破让这种"新入口"具备了颠覆现有交互方式的可能性。早期的 Siri、Alexa 只能执行简单的指令,无法进行真正的对话和推理,因此始终无法撼动"屏幕+触控"的主导地位。但当 AI 具备了接近人类水平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后,"对话"这种最自然的人类交互方式,第一次有了成为主流计算界面的技术基础。而 Open AI 的厉害之处是,它不仅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对话 AI 能力,而且通过 ChatGPT 证明了用户愿意将"对话"作为主要的 AI 交互方式。这让它有机会定义一个以"对话"为核心的全新交互范式——一个不依赖屏幕、不需要复杂手势、仅通过自然语言就能完成绝大多数任务的计算环境。02. 布局之战:AI需要“定制化”的载体Open AI 并非心血来潮。通过"收购+合作+自研",这家算法公司一步步地构建起硬件能力版图。2025 年,Open AI 斥资 65 亿美元收购了 Jony Ive 创立的 IO Products 公司,吸收了其 55 人的顶尖硬件工程团队。同时,从苹果等公司吸引了多位消费硬件专家,覆盖用户界面、可穿戴设备等关键领域。这为其带来了关键的设计能力和硬件组织经验。在产品层面,OpenAI 与立讯精密这样的供应商接洽,核心是借助全球最成熟的消费电子供应链,复用其精密制造能力和亿级量产经验。Open AI 或将目标锁定在一个独特的产品形态上:一款"口袋大小的便携设备,形态类似 iPod Shuffle" 的无屏 AI 伴侣。这款产品的核心特征是"无屏化、始终在线、环境感知",配备摄像头、麦克风和传感器,主打语音交互与环境感知能力。(产品形态仅为概念图)另一个重要信号:Open AI 早在 5 年前就发表过机器手相关论文,持续探索物理世界的交互能力。这表明其硬件野心不止于当前的 AI 伴侣,而是为其长期的 AGI 愿景进行前瞻性布局——从理解环境到实际操作的完整能力。03. 破局之战:巨头的重资产,创业者的轻突围渠道、生态、数据——这三个商业要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 AI 时代,对于追求数据闭环和用户深度绑定的公司而言,硬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和护城河深度。当然这并非唯一路径,开放的软件生态与纯粹的算法优势依然是重要的竞争策略。Open AI 的入局,标志着 AI 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对于 Open AI、苹果、谷歌这样的平台级巨头而言,这可能会重新定义整个产业格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全球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以及从芯片到 OS 的全栈自研能力。但AI 硬件创业,并不总等同于重资产投入。巨头要构建的是"平台级"的硬件生态,需要同时满足数亿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确实需要巨额投入。但我们也观察到,一个精悍的小团队借助中国成熟的消费电子供应链,用更轻的资金投入就可以快速推出一款定义精准的 AI 硬件产品。对于AI 硬件创业者,巨头的入场清晰地划出了战场,也指明了生存法则:切入机会在于巨头看不上/看不到、但重度用户愿意氪金的垂直场景,成为某个场景下的"不可替代"。硬件是手段,数据是壁垒。硬件必须能采集到手机无法轻易获得的独家"第一视角"数据,并以此持续优化垂直 AI 模型,形成"硬件-数据-模型"的闭环。洞察人性,打非共识。在这场烧钱游戏中,重要筹码是对特定场景下用户真实需求的准确把握。找到一个当前市场"非共识"的痛点,并用最轻、最快的方式去验证它。(本文仅为基于公开信息的事件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