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深度对谈中,周鸿祎与罗永浩探讨了大模型的发展方向。罗永浩认为,在全职全能模型出现之前,产品经理仍有其价值。周鸿祎进一步阐述,当前大模型难以回答航空发动机制造、航母建造等高度专业化问题,也无法独立开发AI浏览器或杀毒软件,因为许多关键知识并非公开信息。因此,他强调大模型和智能体需要实现本地化和专业化,才能与具体业务有效结合。周鸿祎还指出,早期认为模型越大能力越强,但现在发现大小与能力并非绝对正比,许多小型模型也能展现出强大功能。
💡 **模型大小与能力并非绝对正比**:周鸿祎指出,早期普遍认为模型越大能力越强,但实践证明,许多小型模型同样具备强大的功能,打破了“越大越好”的固有观念。
🛠️ **专业知识与内部知识的局限性**:大模型目前难以回答航空发动机制造、航母建造等高度专业化的问题,也无法独立开发复杂的软件,因为这些知识大量存在于专家和企业内部,而非互联网公开信息。
🚀 **本地化与专业化是未来方向**:为了更好地与业务结合,大模型和智能体需要实现本地化部署和专业化训练,专注于特定领域,从而提供更精准、有价值的服务。
🤔 **产品经理的持续价值**:在全职全能模型到来之前,产品经理在定义需求、连接技术与用户之间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价值体现在对具体场景的理解和应用上。
周鸿祎称大模型不是越大越好。
今日,罗永浩与周鸿祎深度对谈。在谈及“在全职全能的模型出现之后,产品经理还有没有意义”时,罗永浩表示,具体要看如何定义“全职全能”。如果大模型所有方面的能力都比人类强,那可能没有必要了。但是那个点来临之前,产品经理是永远有用的。周鸿祎表示赞同。他举例到,“如果去问任何一个大模型,航空发动机怎么造,航母怎么做?它肯定回答不出来。甚至让它写个AI浏览器或一套杀毒软件,它肯定做不出来。因为太多的专业知识不全是在互联网都能找到的,而是很多专家,很多企业的内部知识。”
所以,周鸿祎指出,大模型和智能体最终都要能够本地化、专业化,才能和业务结合。他还提到,大模型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应该越大越好。但现在发现“大”和“有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实际上很多模型很小但能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