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科技 09月23日
Notion年营收破5亿美元:AI浪潮下的独特增长之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Notion近期宣布年化营收突破5亿美元,标志着其在AI浪潮中的里程碑式进展。文章回顾了Notion从联合创始人赵一凡大学时期的“让每个人都能构建自己的工具”的理念出发,经历多次产品迭代和市场变化。从最初的代码制作应用尝试失败,到在日本京都闭关打磨出以“块”为基本单元的产品形态,再到Notion 2.0加入数据库成为一体化工作空间。疫情加速了其用户增长,取消个人版区块限制吸引了大量学生和自由职业者。Notion AI的推出更是抓住了生成式AI的机遇,显著提升了AI功能的付费用户比例,并正向“工作流执行者”演进。公司在财务上表现出极强的资本克制,依靠稳健现金流实现自我造血,并积极拓展企业客户。尽管面临微软Loop和Google Workspace的竞争,Notion凭借其统一工作空间、知识任务自动化整合的独特架构和文化,在巨头夹击中保持了差异化优势。然而,文章也指出,5亿美元的营收并非终点,Notion仍需在未知的前方持续证明其生存能力。

💡 **理念驱动的创新之路:** Notion的诞生源于联合创始人赵一凡希望打破技术壁垒,让普通人也能构建个性化数字工具的理念,这与人机交互先驱Douglas Engelbart的思想不谋而合,强调软件应作为放大人类智力的杠杆。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了Notion从早期尝试到如今的持续发展。

🧱 **“块”的革命与一体化工作空间:** Notion通过将“块”作为基本构建单元,如同乐高积木般自由组合,实现了笔记、任务、Wiki和数据库的灵活搭建。这一创新使其在2018年推出数据库功能后,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一体化工作空间”,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和组织能力。

🚀 **AI赋能的加速器:** Notion敏锐地抓住了生成式AI的机遇,在ChatGPT公测前就推出了Notion AI。这一举措不仅使其在AI浪潮中抢占先机,更显著提升了AI功能的付费用户比例,并正通过“Custom Agents”将AI从写作助手扩展为工作流执行者,展现了其在AI领域的持续探索和商业化潜力。

💰 **稳健的财务策略与差异化竞争:** Notion展现了不同于多数AI公司的资本克制,依靠稳健的现金流实现自我造血,而非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在微软和Google等巨头推出类似产品的情况下,Notion凭借其统一工作空间、知识任务自动化整合的独特架构和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独特的定位和用户粘性。

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Notion对外透露,伴随着AI浪潮,公司年化营收已突破5亿美元。这里,无论Notion是想潜在肯定这一风口所能带来怎样的红利,抑或是希望纪念这一足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毕竟在科技互联网领域,烧钱才是更常见的词语),这个数字显然都有着深厚承载。但对Notion来说,或者说基于Notion的历程,由“5亿美元”所折射出的那些路径,或许更能成为Notion的定义。

作为一家公司,Notion的成立时间可以追溯到2016年(另有说法早在13年联合创始人Simon Last就已推进公司创建)。不过,作为这一切的起源,它的原点可能要更早一些。

从联合创始人赵一凡(Ivan Zhao)的视角来看,Notion更像是来自于他在大学期间的一些感悟的延伸。彼时,他在加拿大念书时主修设计与认知科学,看到身边的艺术家朋友在创作时,总要依赖技术人员完成数字化工作。这种隔阂让他意识到:数字工具往往是为程序员设计的,普通人却被挡在门外。他希望改变这一点:让每个人都能亲手构建自己的工具。这样的想法并非偶然,而是与人机交互先驱Douglas Engelbart的思想产生了呼应——Engelbart主张,软件应成为放大人类智力的杠杆,而不是去区分创造者和使用者。

然而,Notion的最初尝试并不成功。赵一凡后来回忆,项目最早的构想是“一个代码制作应用”,但很快就失败了。为了重写底层代码,他和Simon Last决定远离硅谷的喧嚣,搬到日本京都闭关打磨。在这种环境下,Notion的雏形逐渐成型:以“块”为基本单元,像乐高积木一样拼搭出笔记、任务、Wiki或数据库。2016年,经过这段闭关式的重写,Notion 1.0终于正式推出。

作为第一代的产品,外界评价Notion 1.0“功能全却深度不足”,但灵活的界面和美学设计还是吸引了一批早期用户。2018年,Notion 2.0加入数据库和看板,开始真正成为“一体化工作空间”。2019年,它上线了一键导入Evernote的工具和Web Clipper,直接冲击老牌对手,当年注册用户突破百万,而团队规模依然只有十几人。

随后的疫情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方式。但对Notion而言,这一刻也成了它的转折点。2020年5月,公司取消了个人版的区块数限制,学生、教育群体和自由职业者蜂拥而入,用户规模从2019年的100万,在一年多时间里攀升到近400万。2021年,Notion开放了公共API,并在同年10月上线日语本地化,年末用户已达到2000万量级。同年10月,公司完成2.7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100亿美元。

再之后便是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剧本。生成式AI浪潮一夜之间兴起并滚滚向前,而这也再次改写了Notion的轨迹。

2022年11月,在ChatGPT开放公测的前两周,Notion就推出了基于OpenAI模型的Notion AI,定义为写作助手,帮助用户进行头脑风暴、编辑和总结。彼时很多人还未意识到生成式AI将掀起怎样的浪潮,但Notion已经率先试水。这种超前的敏锐让它在三年后的今天吃到了红利。根据公司高管在采访中的表述,去年,仅有一两成用户为AI功能付费,今年则已超过五成。随着新推出的“Custom Agents”,Notion正在把AI从“文档助手”推向“工作流执行者”,能够在后台定期整理信息、推送内容,甚至跨平台整合数据。

这些变化直接反映在财务数字上。公司营收结构里,90%的收入来自团队用户,企业客户名单包括凯撒医疗、三菱重工、NVIDIA和沃尔沃。COO Akshay Kothari直言,他们正加速扩张销售团队以匹配企业需求。但尽管如此,Notion仍然保持了极少见的资本克制——自2021年以来没有再融资,账上现金也甚至比至今筹集的3.3亿美元融资还多——正如前文所述,Notion并不像很多依赖外部输血的AI公司,而是依靠稳健的现金流自我造血。

不过,竞争压力同样清晰。微软在2023年上线Loop,结合Office 365生态,几乎是对Notion的正面回应(更不用说Copilot也把AI深度植入Word和Outlook)。Google Workspace则通过Gemini提供AI增强选项,尝试提供更便捷的随订随用体验。但这些似乎也尚未与Notion的架构与文化——一个统一的工作空间,把知识、任务和自动化整合在同一个语义平面下,不需要用户频繁切换上下文——形成直面竞争,至少目前看来似乎如此。

回望十二年,Notion显然走出了一条足够独特的道路。现在,它既不是纯粹的AI公司,也早已超越了“笔记应用”的定义,更在行业巨头的包围下维持了一个相对独特的位置。但在回过头来,对Notion来说,“5亿美元”并不能保证未来。而一旦谈及这个问题,它也就时刻需要面对这个位置所赋予它的考验。

如今,Notion或许已经证明了耐力,但能否在这场没有终点线的马拉松里存活下来,答案依然是关于未知。

封面来源:Team Nocoloco on Unsplash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Notion AI 年营收 工作空间 生产力工具 Notion AI 生成式AI 创业 科技公司 Notion Revenue AI Wave Productivity Workspa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