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于一个关于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落后的帖子,引发了作者对用户消费能力差异的思考。作者回忆起实习时,一款售价仅260元的运营商定制安卓手机,因其低廉的价格和运营商的话费补贴,销量远超价格更高的终端机,甚至成为公司内部的明星产品。项目经理的一句话“不是每个人都有你的家庭条件,买得起好手机”点醒了作者,强调了不能以自身经历去判断市场和他人,冰冷的数据背后往往隐藏着不被看见的消费现实。
📱 市场份额反映用户消费能力差异:文章以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下降为例,引出不同品牌手机的市场表现与用户的消费能力紧密相关。低价手机通过运营商合约等方式,能够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 以自身经历判断市场的局限性:作者通过回忆实习期间一款畅销的低价定制手机,深刻体会到不能仅凭自己的认知和身边人的消费习惯来判断市场。许多用户并非追求高端配置,而是更看重性价比和实际需求。
📊 数据背后隐藏的消费现实:项目经理“不是每个人都有你的家庭条件,买得起好手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着不同消费层级。看似“卡顿”的低价手机,对于其目标用户而言,可能已经是满足基本通信需求的最佳选择,其销量数据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 运营商定制机与市场策略:文章提及的运营商定制机,在3G向4G过渡的时代,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提供补贴和话费捆绑,成功打开了低端市场,实现了高销量。这是一种有效的市场策略,能够有效覆盖对价格敏感的用户群体。
看到 “苹果目前仅占据 12%的中国市场份额,落后于 Oppo 、华为和小米等公司”帖子下面的回复,让我再次想起了实习时候项目经理的这句话。
3G 向 4G 过渡的时代,那时候合约机与零售机共存。当时有幸在其中一家比较知名的手机公司实习。公司推出过一款销量非常好且便宜的运营商定制手机。售价 260 元,销量超过两百多台。这款手机在公司内部成绩,甚至超过一两千元的终端机,做这个项目的奖金比做中端机的人发的多。
这款手机虽说是智能机( Andorid 4.0 ),但是用起来非常卡。某次下班吃饭的路上,和项目经理闲聊。我说这款手机这么卡,针对的目标用户是哪些人?项目经理说,这款手机是运营商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拉新用的合约机,260 元,送三年还是两年的话费(忘了)。接着说了标题中这句让我时不时想起的话“不是每个人都有你的家庭条件,买的起好手机”
我们总以身边的事情和人来判断一些事。但那些看不见,听不到的,往往是在冰冷的数据中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