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9月22日 08:31
哈工程“海龟”机器人:水下观测的灵动新突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哈尔滨工程大学王刚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敏捷型水下机器人“海龟”,该机器人打破了传统水下机器人笨拙的形象,实现了近海底环境观测的厘米级精度。通过精准布局的推进器,它能将沉积物干扰降低90%,航行时几乎不泛起涟漪。团队提出的“三点惯性测量感知方法”显著降低了数据噪声并缩短了响应时间,提高了倾角控制稳定性。此外,引入姿态约束算法后,“海龟”机器人实现了360度灵活运动,突破了在复杂海底地形全域机动的技术瓶颈,未来可在珊瑚观测、水下捕捞、搜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创新驱动的敏捷性:** “海龟”机器人颠覆了传统水下机器人笨拙的形象,其敏捷的360度灵活运动能力,克服了在复杂海底地形进行全域机动的技术难题,为水下观测和作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 **厘米级精准观测:** 通过精心设计的推进器布局,该机器人能将近海底环境观测的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同时大幅降低了航行时对沉积物的干扰,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脆弱海洋生态的影响。

💡 **先进的感知与控制技术:** 团队提出的“三点惯性测量感知方法”和姿态约束算法,显著提高了机器人的瞬时感知能力、数据处理效率和稳定性,使其能够安全、高效地在复杂水下环境中作业。

🛠️ **多场景应用潜力:** 除了在科学研究中用于观测珊瑚等,该机器人凭借其卓越的机动性和稳定性,还具备在水下捕捞、搜救等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巨大潜力,展现了其广泛的实用价值。

IT之家 9 月 22 日消息,据科技日报昨日消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工程学院王刚教授团队研发了敏捷型水下机器人“海龟”,它不仅实现了近海底环境观测的厘米级突破,更以灵动身姿颠覆了传统水下机器人“笨拙”“僵硬”的刻板印象。

报道称,“海龟”机器人凭借其精准布局的推进器,在航行时几乎不泛起涟漪,将沉积物干扰降低了 90%;为了让机器人学会瞬时感知,以确保在贴底航行时不会触底发生意外,团队提出了“三点惯性测量感知方法”,使机器人数据噪声降低约 76.2%、响应时间缩短 1.1 倍、倾角控制的稳定性提升 7.16 倍。

此外,经过持续攻关,团队成功在跟踪算法中引入了姿态约束算法,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敏捷性,“海龟”机器人 360 度的灵活运动成功突破了水下航行器在海底复杂地形全域机动的技术瓶颈,不仅能用于观测珊瑚,还能在水下捕捞、搜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IT之家查询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获悉,王刚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授、博导,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IEEE 高级会员;研究方向是水下机器人与环境适配技术,在两栖环境颗粒介质接触力学、水下复合推进等理论方法及水下柔性驱动器件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水下机器人 海龟机器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 海洋观测 敏捷性 Underwater Robot Turtle Robo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cean Observation Agilit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