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某人的低维认知 09月20日 22:11
AI编码工具在研发组织中的应用与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AI编码工具在研发组织中的现状、价值衡量、使用推广及风险管理。尽管AI编码技术发展迅速,但其在组织层面的应用仍不均衡,尤其在C++底层开发领域价值尚显不足。衡量AI编码工具的ROI存在困难,但其效率提升潜力不容忽视。组织推广AI编码工具面临员工接受度、培训成本等挑战,建议通过招聘具备AI工具使用经验的候选人、提供低成本尝试环境来促进渗透。同时,强调工具发展、环境变化和员工适应都需要时间,不宜急于求成,应采取务实推进策略,并关注风险控制与代码质量。文章还提到了通过“换血”或建立“B team”加速转型,以及AI模型自身代码审查能力的提升。

💡 **AI编码工具的现状与价值:** AI编码技术正快速发展,已深刻改变部分研发人员的工作方式,但组织层面的成建制改变尚不明显。其价值在不同技术领域(如C++底层开发)存在差异,且个体渗透率也参差不齐。尽管ROI难以量化,但其对研发效率的提升潜力(普遍认为超过10%)使其每月200美元的成本具有经济合理性,不应因测量困难而停止探索。

🚀 **组织推广的挑战与策略:** 在现有组织中推广AI编码工具面临员工固执、培训成本高、效果难测量等问题。文章建议,与其改变现有员工,不如优先招聘具备AI编码工具使用经验的候选人,并在面试中进行评估。同时,为团队提供低成本尝试环境,鼓励早期适应者自主转化,是更有效的推广方式。

⏳ **循序渐进的推进与风险管理:** AI编码工具的普及和员工适应需要时间,海外前沿模型的能力仍在快速发展,且公司政策限制(如数据安全)可能导致员工使用次优工具。文章强调不应“拔苗助长”,应接受技术转型普及的自然规律。在风险控制方面,Git等版本管理工具能降低误删风险,而代码质量最终仍需人工或AI模型进行最终把关,AI模型自身的代码审查能力也在快速提升。

🤝 **拥抱变革与人才策略:** 文章指出,面对快速变革的AI领域,需要第一代创业者的认知方式。对于组织而言,全员普及优秀AI Coding工具是当务之急,同时要重点培养和关注组织中的早期适应者。此外,通过“换血”(不断引入转型成功的新人并淘汰慢者)或建立全新的“B team”再替换旧团队,是加速转型的有效但极端的手段。

原创 孔某人 2025-09-19 22:32 北京

最近看到了一些案例,感觉达到了让我无言以对的程度,所以来写篇文谈下我的看法。本文说的不是特定组织,我相信本文讨论的问题在各种需要coding的研发组织内都广泛存在,而且组织规模越大越复杂的,问题越多。

(当我给传统加引号的时候,一般都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

AI Coding基本信息回顾

过去几年AI Coding相关的技术在不断加速,从2021年的GitHub Copilot,到2024年的Cursor,再到2025年的Claude Code、Cursor + GPT-5和Codex + GPT-5-Codex ,AI Coding工具的能力在快速发展。我没有用指数增长这个描述,是因为我还不太确定它的能力到底算不算真的指数增长。

我之前在《2025.7月》的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现在完全靠AI Coding进行开发大概是个什么状态。

目前AI Coding工具的能力仍然在快速进展中,我相信再过半年,目前AI Coding的失败率会降低到现在的1/3,暂时还无法判断这个快速增长期到什么时候会开始放缓。

AI Coding工具的使用状态

现在有不少研发人已经在深度使用AI Coding工具,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但目前来看这更多是在个人的层面。

在组织层面还看不到什么成建制的改变,能给每个人配一个每月200刀费用/额度的AI coding工具说实话就已经算是先进组织了。

AI Coding的渗透是不均匀的,在我看到的范围内表现为两个方面:

(1)不同的细分技术领域中,目前AI Coding工具能够起到的价值是不同的,而且是差异极大,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对于C++底层基础设施的开发,目前AI Coding的价值就还相对较低。

(2)在同一个细分技术领域中,同一个岗位的不同人之间的渗透率也差异很大。

前者其实是目前的技术特点,事实如此。这里简单展开一下第二点:

实际上很多人是很固执的,工作年限越长、在同一个领域工作越久的人,越是如此。他们是在这一轮变革中最难改变的类型。

而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对新工具接受度更高,愿意为了新工具去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这里有些人是看好AI的发展而去主动适应,有些人是在一些场景被AI工具的表现所打动,所以才发生改变。

组织中对于AI Coding工具的常见问题

价值如何衡量

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老板拍脑袋等情况,特别喜欢上来就关注这个工具的价值、ROI。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没有一个能接受的答案,但不能量化并不能代表不能用。考虑这个问题,对于提出“这个AI Coding的ROI是多大”的人,“把他开掉,把他的某个下属晋升上来,公司会因此损失多少价值?”,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无法回答,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这个人的价值。

目前对于如何评价一个研发人员的工作产出本就很难量化,那么给他提效的AI Coding工具的ROI也很难评价是非常正常的。

之前大家会喜欢用代码中的AI生成率来做PR,做PR是可以的,数字看起来好。但我之前的文章已经说明了,目前就可以把这个数字拉到99.9%,但不代表开发效率就提升了1000倍。本文力求务实,同时我认为做公司制度设计和治理的人也得务实一些。

目前AI Coding工具的价值很难被测量,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要等它能够被测清楚的时候才行动。等待是一种保守,对于大公司守城是可以的,但如果拿这个思路去创业早就死翘翘了。目前这个领域在快速变革中,职业经理人的思路并不适合,我们需要的是第一代创业者的认知方式。

我目前对前沿AI Coding工具(主要指海外的前沿工具和前沿模型)的价值认定是:它对研发人员的价值和效率提升肯定超过10%,那么以一般研发人员的薪酬成本,每月消耗200刀的AI Coding费用是肯定合算的。200刀以下无需浪费时间再去做任何测算。实际上我觉得大家可以以人员成本的10%来对标,那么一般同时使用2个200刀级别的AI产品也没有超过这个预算。

团队的AI工具使用率提升

首先AI Coding工具是一种新的工具,员工需要学习新的工具,而且这个学习效果非常难以度量。这就好像你让一个Java后端程序员去学习Python,期望达到一个较好的用Python写后端服务的状态。这个事其实不算太难,但你想在已有的组织中推行这件事的成本其实很高,一般的组织都做不到这件事。

一般的团队其实都不太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让人熟悉新的工具,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做内部培训,因为这些过程都会占用宝贵研发人员的工时,而且很难测量效果,也很难保证效果。对于大多数团队来说,去做足够时长的AI Coding内部培训和足够的效果验收都是一种奢侈,这种奢侈表现为能够拿出20%的研发时间来去做团队能力培训和技术转型

当然在一些极限场景下,是可以做的,例如小型创业公司,合伙人首先快速学习了AI Coding的使用方式,然后监控每个员工的AI coding工具使用的对话历史,并定期review,找出哪些使用的还不够好的人。这种方式其实非常极限了,review所有人的使用历史很耗费时间,而且还需要足够的AI Coding使用经验,对于大组织来说这种临时的阶段性工作是不现实的。

相对来说,更好的方式是在招人时就招能够较好地使用AI Coding工具的人,筛选人比改变人更容易。面试阶段就让候选人使用外部AI coding工具,或者是本企业内部的AI coding工具(当然效果不要太差)进行开发,就可以比较好地了解候选人对于AI coding工具和AI工具的使用经验。但这需要面试官本身熟悉AI Coding工具的使用,这不是一个能很好冷启动的方式。

团队的冷启动还是得指望团队中主动会去采用新工具,尝试新范式的人。而目前阶段,组织能提供的就是他们能够去低成本尝试的环境,给每个人配发一个AI Coding工具,并期望有10%的人能够首先开始自主转化。

环境在变化,改变也需要时间

AI coding工具还在发展中,而且在可用性上的普及也没有那么快。

首先海外前沿模型的能力还在快速发展中,虽然可能现在AI coding工具的能力还没有打动某个具体的员工,但半年之后的能力可能就足以打动。

第二是,很多组织不能马上用上最好的产品,可能受到公司数据不能出公司或出境的限制,也可能由于公司缺乏针对这类海外产品的采购/报销流程而受限,这都导致其中的员工只能用上更差的工具,可能这些工具的效率提升并没有那么大。特别是一些在企业内私有化部署的AI coding产品就更是如此。强推落地,可能只会让大部分员工觉得AI coding是垃圾,反而影响未来对于AI coding产品的使用推广。

第三是,团队中的渗透也是需要时间的,第一批尝鲜员工可能就需要1-3个月时间来摸索,并验证是否达到PMF。然后逐步扩散需要更长的时间。整个过程其实比较漫长,如果没有裁员换血计划的话,较大的团队推动1年,完成对90%的人的转化都已经不算慢了。

所以整体来说,我认为这个事情急不得,工具在发展、环境在发展、人的适应也需要时间,现在还远远没到终态,也看不到终态会是什么样。而量化AI coding工具的效率提升和团队影响其实就是一种终态思维,现在这种终态思维受阻很正常。

但这个事情也确实需要推动,目前我认为有两个比较好的抓手:

(1)是优秀AI Coding工具(也包括AI工具)的全员普及,应配尽配。现在虽然还用不起来不要紧,但目标就是饭送到嘴边。

(2)重点培养和关注组织中的早期适应者,他们是未来团队转型的宝贵核心,无论是内部培训还是招聘筛选,目前来看就靠他们了。

(A1)剩下就是给团队留一些时间做新工作培训和教育,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这对于很多团队来说是个奢侈的事情,能做的话可以做,不能做的话也不必强求。不要过度拔苗助长,要接受新技术的转型在已有团队中的普及需要时间这个自然规律。

当然也不是不能快,一个方式就是换血,不断的通过新的已经转型的人的加入,和不断的内部培训来转化,当最后只剩下1/5左右的人仍然转型较慢时,直接把他们裁掉。这个方式可以大幅缩短整个团队转型的周期,但这不是一般组织能够接受的方式。

直接采用新的技术方案建立一个B team,整个都比较顺畅的跑通后,再把旧的A team整个裁掉也是个方式,能转岗的转岗。之前游戏领域对于生图方面有过类似的事件,不过这对于很多非项目制的公司很难。

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

剩下一个大家关注的地方是风险控制。

首先代码或者环境误删的问题确实存在,不过大部分时候还好,开发人员养成使用git的习惯的话,误删风险并不高,以及这方面随着AI Coding工具的完善会进一步降低。

另外对于代码质量方面,AI Coding归根结底还是工具,在强质量要求的场景,代码的review仍然需要人来做最终的把关。但并不是只能靠人来review,实际上很多前沿模型自己review和修bug的能力比人在效率上高得多,只是目前还需要使用者手动来触发review,AI Coding工具目前的自己自主重新review并不足够。

交流与合作

如果希望和我交流讨论,或参与相关的讨论群,或者建立合作,请加微信,联系方式请点击 -> 专栏简介 及 联系方式 2024

本文于2025.9.19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编码 研发组织 效率提升 工具应用 技术转型 AI Coding R&D Organizations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ool Adoption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