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分享了币圈新手在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特别是合约欺诈和貔貅币。文章指出,除了零和博弈,合约欺诈是更可怕的风险,其中貔貅币表现为“只进不出”。但现在的骗术更加隐蔽,AI和肉眼难以直接识别。文章揭示了骗子如何通过制造虚假交易、白名单地址以及利用合约的“bot”标签来限制用户卖出或转账。此外,还有授权后代币直接被转移至黑洞的诈骗方式。为了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文章提供了四种实用的防范建议:通过Ca地址在X平台搜索信息;检查能正常卖出的地址是否与诈骗地址相似;在社群中搜索Ca信息;以及尝试让GPT解读合约代码,但需注意其局限性。
💰 **警惕新型貔貅币与合约欺诈**:文章指出,除了零和博弈,币圈更危险的是合约欺诈,尤其是“貔貅币”——只能买入不能卖出。当前骗术升级,AI和肉眼难以辨别,骗子甚至会制造虚假交易和白名单地址来诱骗用户,一旦买入,用户的地址可能被标记为“bot”,导致无法卖出或转账。
🛡️ **防范策略:多方验证地址与信息**:为避免受骗,建议用户使用合约地址(Ca)在X平台搜索相关信息,若无信息或有负面反馈则需警惕。同时,检查少数能正常卖出的地址,如果它们与大量诈骗币上的地址相似,则表明存在风险。
🌐 **利用社群和技术辅助识别风险**:文章建议,在加入的飞机群等社群中搜索合约地址,若无人讨论则可能存在问题。此外,尝试将合约代码下载并让GPT解读,虽然GPT的解读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判断手段,尤其是在丢弃权限的情况下,合约安全分析更有意义。
🔄 **授权陷阱与地址标签的风险**:文章还提到了另一种欺诈方式,即在卖出时需要先授权,授权完成后代币却直接被转移到黑洞。合约中用于防机器人的“bot”标签也可能被滥用,成为限制用户交易的手段,这可能是绕过AI检测的原因之一。
分享一些币圈的踩坑日记,可以让头脑发热/勇于探索的网友少缴一些新人学习费。
很多人会觉得币圈就是零和博弈,有人赚钱就必然有人亏钱,只要手速快,谁输谁赢还不好说。但是,比零和博弈更可怕的还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合约欺诈。
最典型的合约欺诈就是貔貅,能买入不能卖出,如果一个币只有买入没有卖出,一般就会认为是貔貅,这是最简单的认知。但是现在骗术越来越高明,很多貔貅不能被 dex 的 AI 直接检测出来,从盘面上也很难用肉眼分辨,也就是能看到有大量的买卖记录,甚至骗子用心到让你看出有人去试探是不是貔貅,先用 1U 之类的小金额去买入卖出,验证通过后,再大资金买入,其实这些都是骗子做给你看的,实际上,这些地址都是白名单地址。
当你买入后,你的地址可能就会被打上 bot 标签,直接被限制卖出或者转账。在很多合约中,为了防机器人,他们会给某些地址打上 bot 标签,这估计也是合约能绕过 AI 检测的原因。
还有一种是当你需要卖出的时候,你需要先授权,授权完成,你的币直接被转到黑洞了。
还有很多方式,这些都是纯诈骗,想要 100% 防止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量避免:
1. 用这个 ca 去 X 上搜索一下,如果没有任何信息,或者已经有人说了是貔貅,那大概率有问题
2. 点几个能卖出的地址看看,现在骗子连地址都懒得换,都是重复作案,一般这些地址上都躺着大量类似的诈骗币
3. 如果你加了很多飞机群,用这个 ca 去搜一下,别人消息比你多的多,如果没人发没人讨论,那大概率也是有问题的
4. 把合约下载下来,让 gpt 读一下。这种方法我自己尝试下来是效果不大,首先 GPT 解读不一定完全对,另外,合约安全的前提是丢了权限,否则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