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百度集团(09888.HK)、腾讯(00700.HK)、阿里巴巴(09988.HK)三家互联网巨头相继宣布新一轮债券发行计划,合计融资规模超过300亿元。
具体来说,9月15日,百度完成了一笔总额为44亿元的离岸债券发行,年化票面利率低至1.9%,于2029年到期。
9月17日,腾讯公告,计划通过三期点心债筹资约90亿元,覆盖5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品种,年收益率分别为2.1%、2.5%和3.1%。点心债通常指在中国内地以外地区(主要是香港)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这是腾讯自2021年4月以来首次发行债券,扣除包销费用、折扣及佣金后,估计发行票据的所得款项净额约为89.7亿元。
阿里巴巴的债券设计更加精密。9月17日,该公司宣布,完成发行约32亿美元的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该票据不支付利息,但持有人未来有权以每股193.15美元的价格将其转换为阿里巴巴在美股上市的股票。
为降低未来“债转股”可能带来的股权稀释,阿里巴巴同步购买了限价看涨期权,以对冲股价上涨风险。限价看涨期权将票据的转换价格上限锁定至235.46美元。
以阿里巴巴在债券定价日的股价作为参考,转股价较现价仍有约31.25%的上涨空间,而限价看涨期权的执行价则较现价高出约60%。这一设计既降低了公司的融资成本,也体现了公司和资本市场对其未来股价的双重信心。
百度和腾讯都宣布将所得款项用于一般企业用途,阿里巴巴更为聚焦,宣布将重点投向云基础设施和国际商业两大核心战略领域。
前海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科技巨头要为下一步发展做好资金准备,通过债券融资来抓住下一个技术风口,是一种顺势而为的主动调整。
深度研究院院长张孝荣亦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大厂密集发债一方面是因为当下AI技术快速发展,企业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算力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现在的债券利率较低。”张孝荣表示,低成本融资环境使得大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发债来优化财务结构。
以本次百度与腾讯所发行的债券为例,5年期票据的票面利率分别为1.9%与2.1%。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5年9月18日,中国5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1.59%,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1.85%。两家公司票面利率接近当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融资成本处于较低区间。
“这也标志着AI正在引领新一轮基础设施融资周期的开启。”张孝荣认为,从企业密集发债的融资行为,到政策层面对AI发展的支持,推进AI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各方共识,同时也释放出宏观政策支持与市场信心恢复的双重信号。
张孝荣提到,全球范围内对AI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在加速,中国、美国均已宣布千亿美元级别的投资计划,科技巨头在AI基建领域的资本开支显著增长。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2024年,仅超大规模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本支出就已超过2000亿美元,且这一数字仍在快速攀升。预计在未来四年,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资本支出总额将达到约2.9万亿美元,用途涵盖硬件采购和数据中心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