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9月20日 12:41
临期面包浪费引关注,食品安全与节约困境待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日,上海一家网红店因将未售完的面包丢弃而非打折或捐赠引发热议。文章指出,短保质期食品的保质期短,商家在打折或捐赠时,若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仍需承担举证责任,面临法律风险。网红品牌尤其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对其口碑造成毁灭性打击。此外,打折和捐赠也涉及额外运营成本。因此,“销毁”成为商家规避风险、简化流程的选择。但这种做法暴露了临期食品安全治理的不足,与许多国家对临期食品的成熟处理方法和法律规定形成对比。文章强调,临期食品的市场接受度正在扩大,已形成新的消费业态,但相关法律法规、社会认知和监管体系仍需完善,以形成协同治理方案,解除商家后顾之忧,让临期食品重新发现价值。

🍞 **临期食品的安全与法律风险**:短保质期面包等食品因保质期极短,商家在打折或捐赠时,即使是出于善意,一旦发生食品安全纠纷,仍需承担法律责任,证明食品在销售或捐赠时完全合格。网红店尤其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对品牌口碑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选择“一弃了之”来规避法律风险。

💰 **商家经营成本与流程考量**:打折销售需要额外的定价、管理和库存成本,可能导致顾客等待打折。捐赠则涉及对接公益机构、分拣、包装和运输等复杂流程,存在“走着走着就过期”的风险。对于人力和管理资源有限的商家,尤其是连锁单店,“销毁”是流程最简单、责任最清晰的选择,这是商家在经营中“吃亏”后得出的经验。

⚖️ **法律法规与国际对比的不足**:文章指出,国内临期食品的界定标准散落在地方性规定中,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且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导致监管缺位。相比之下,许多国家已有成熟的临期食品处理方法和法律规定,如英国和澳大利亚,要求临期食品打折出售,否则可能面临处罚。

📈 **临期食品市场的增长与协同治理需求**:尽管存在挑战,临期食品的市场接受度正在扩大,已形成新的消费业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数百亿元。然而,法律法规、社会认知和监管体系仍需完善,以形成围绕临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共识和协同行动方案,例如政府应出台临期食品捐赠免责细则,解除商家后顾之忧,并推动网络平台和公益机构的协同合作。

🌱 **临期食品的价值重塑与节约风尚**:文章强调,临期不等于过期,未售完的面包可以重新发现价值。在提倡节约的背景下,临期食品作为一种节俭的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接受。通过打折或创新销售模式,临期食品能够减少浪费,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和厉行节约的号召。

2025-09-20 12:00:00

近日,上海一家网红店一筐筐完好的面包在晚间被丢弃的画面,刺激了人们的神经。这些未售完的面包没有被打折出售,也没有赠送给那些需要面包的人们,而是进了黑色垃圾袋,然后是垃圾桶,最后的归宿不得而知。那些被买走的面包上了第二天的餐桌,余下的面包进了垃圾桶,同一种面包不同的境遇暴露了临期食品安全困局,不少网友戏称“欢迎食品安全部门来检查我家的冰箱”。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烘焙1.85亿吨面包,平均报损率高达10%。浪费固然可耻,对商家简单扣上“浪费成性”的结论,又失之简单。新鲜出炉的面包、蛋糕,如不添加防腐剂,保质期极短,通常1-2天就需下架。即使打折售卖乃至捐赠,如果有客户吃出问题,引发食品安全纠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商家同样负有举证食品在打折或捐赠时完全合格的义务,而短保食品的“即时安全性”极难追溯和证明,最终大概率承担医疗赔偿、行政处罚等责任。网红店舆论关注度高,食品安全风险可能对网红品牌赖以生存的“口碑信任”造成毁灭性打击。一弃了之虽然不符合节约的传统道德理念,却是对法律风险最小化的详细考量。

此外,对于店家来说,无论是打折出售还是捐赠,都需要额外的运营成本。打折需单独定价、贴标、管理库存,还可能出现顾客不到打折时间不买、坐等打折的情况;捐赠则涉及对接公益机构、分拣包装、运输配送等流程,难免发生“走着走着就过期了”的尴尬。对于人力、管理资源有限的网红店,尤其是连锁品牌的单店,“销毁”是流程最简单、责任最清晰的选择。这恐怕也是不少商家在经营中吃了很多亏后得出的真经。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但无论如何,面包虽小,兹事体大,它不是单个行业或部分企业简单的保障新鲜的“家事”,而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及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的大事。如果要为此较较真儿,让垃圾袋成为面包的归宿,宁愿扔掉也不送人,表面看似是与食品安全隐患进行主动切割,实则暴露出临期食品安全治理缺位的深层次矛盾。事实上很多国家对临期食品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处理方法,并从法律上对一扔了之进行禁止,明确要求尽量在安全期限内处理。按照英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信息法》,食品超过最佳食用期应该打折出售,否则有可能被起诉和处以罚款。《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法典》规定,临期食品应多次大幅度降价出售。仅以食品安全为由简单粗暴处理临期食品,反衬出国内在临期食品认知水平、安全治理上亟须迭代升级。

临期不等于过期,没卖完的面包也可以重新发现价值。从消费端看,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内市场消费降级及厉行节约的背景下,临期食品接受度正在扩大,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选择临期食品是一种不错的节俭生活方式。在小红书、豆瓣上,关于临期食品的分享交流在自称“临食工”的年轻人中间成为一股潮流。从经营端看,临期食品售卖也正在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新赛道新业态,从线下专门店,到线上盲盒福袋,临期食品销售渠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参见本报此前报道《年轻人的新宠剩菜盲盒,省钱秘籍也是流量密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3年发布的《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推算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约为471亿元。

与日趋成熟的临期食品市场需求相比,法律法规、社会、公众等各个层面对临期食品处置并未做好周全准备,仍需围绕临期食品安全治理形成新共识,推动协同治理及共同行动方案的落地。

临期食品属于市场监管治理的灰色地带,界定标准仅散落于各省市出台的相关地方性管理规定。目前我国最早的临期食品界定标准是2012年原北京市工商局出台的《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此后,浙江省、广州市政府制定的相关办法也规定了食品临近保质期的界定标准,虽然相对明确了临期食品的界限,但各地规定又有所不同,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但在具体临期食品流转等实操层面仍未形成体系性做法,相比国外相关法规不够深也不够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导致监管缺位、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等。

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餐饮行业强化反浪费的行业自律,但在食品安全和临期食品浪费之间,商家往往更担心有硬杠杠的食品安全出问题,对反浪费的考量更少。对细分的各种临期食品的处理,法律法规还处于缺位状态。为打消商家疑虑,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政府应该针对临期食品安全管理和规范化销售提供制度保障支持,出台临期食品捐赠免责细则,进一步明确临期食品的监管标准,商家捐赠符合安全标准的临期食品,若因受赠方储存不当、超期食用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商家不承担责任,通过法律条款解除商家的“后顾之忧”。社会也应支持临期食品后续交易,网络销售平台应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供应链可追溯,并通过用户反馈,确保临期食品的安全性。公益机构可辅助实施临期食品定期定点捐赠,让爱心传递抵达“最后一公里”。

每一粒麦子的起点是大地,每一粒麦子的尽头应是餐桌。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获取更多RSS: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site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临期食品 食品浪费 食品安全 商家困境 法律法规 节约 Near-Expiry Food Food Waste Food Safety Business Challenges Regulations Frugalit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