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科技 09月20日
苹果产品初代不建议购买:风险与考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苹果产品别买第一代”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并结合了多个苹果初代产品的实际案例,如第一代Apple Watch、iPhone X、初代iPad等,分析了它们在硬件故障、设计缺陷、软硬件整合不成熟、更新支持寿命短以及性价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初代产品通常是苹果的“试水”之作,虽然可能带来创新体验,但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和不完善之处。同时,文章也提及了少数例外情况,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前需权衡尝鲜的需求与潜在的不足。

🍎 **初代产品常伴硬件风险与设计缺陷**:文章列举了第一代Apple Watch后盖脱落和电池膨胀、初代iPod Nano电池过热、初代iPad的无摄像头和笨重设计、Retina MacBook Pro的残影故障以及蝶式键盘易受灰尘影响等案例,表明初代产品在硬件稳定性和设计上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用户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故障。

💻 **软硬件整合与系统支持不够成熟**:初代产品在发布初期,其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整合优化往往不如后续迭代产品成熟。例如,初代iPhone缺乏多任务和复制粘贴功能,初代iPad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有限,初代Apple Watch运行缓慢且过度依赖iPhone,这些都影响了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并且更新支持寿命也相对较短。

💸 **尝鲜的代价:性价比与长期价值考量**:文章指出,苹果的新产品线第一款产品通常价格较高,而随着后续版本的成熟和优化,初代的性价比会逐渐降低。以iPhone X为例,其高昂的售价与同期iPhone 8相比,显示了“尝鲜”的经济成本。长期来看,这些“试水”产品往往不如后续版本划算。

💡 **购买决策需权衡需求与风险**:虽然普遍建议避免购买初代产品,但文章也承认,对于追求最新技术、愿意承担风险的早期用户而言,购买初代产品是合理的。然而,消费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潜在的硬件问题、性能不足、bug较多以及生态支持不足等风险,并根据自身是否真正需要最前沿功能来做出明智选择。

“苹果产品别买第一代(first-gen)”这句话有时会被人提起,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第一代 Apple Watch(不是 Series 1,是最早那一代)存在后盖脱落和电池膨胀问题。虽然我当初使用时没遇到严重问题,但我的前同事就遇到过电池鼓包状况。

除了硬件故障风险、设计缺陷的可能性较高之外,苹果某个产品线的第一代产品,通常在软硬件整合、优化、支援上通常不如后几代成熟,且更新支持寿命较短,可能很快就被新系统淘汰。而长期来看,这些苹果用来“试水”的产品,长期来看性价比往往不高。

苹果透过 iPhone X 让 iPhone 进入了全面屏时代。

以我自身举例,2017 年 11 月,我第一时间以 8388 元购入了国行 iPhone X——苹果首款全面屏手机,而同期发表的 iPhone 8 只要 5888 元起,性价比确实不高——尝鲜有代价。另一方面,尽管我在使用中未遇到大问题,但我可是担当着“小白鼠”的角色啊。

本文讨论的“苹果初代产品“,指的是该公司新产品线的第一款产品,如上文提到的 Apple Watch、iPhone X,还有 iPad、iPhone Air,也可以指 MacBook Pro 的 Retina 视网膜屏幕和 MacBook 的蝶式键盘等这类某一产品上首次出现的新硬件。

先说回最热乎的 iPhone Air。这款新手机使用完全新的设计语言,主打轻薄,同时也不得不舍弃一些硬件和功能。那它是否同样适用于“别买第一代”这句话呢?现在不好说,因为 iPhone Air 还未在国内发售。但我们可以先谈谈一些可能性。

推荐:你真愿意少花 1000 块买 iPhone Air,而不是选择 17 Pro?

iPhone Air

一是轻薄引发的会不会容易变弯问题。根据我看到的评测视频,在一定压力测试下,相比 iPhone 6,iPhone Air 在肉眼可见弯曲后,机身能恢复平直状态,机身硬度水平整体更强。

二是机身发热带来的电池寿命受影响问题。这一点目前还无法验证,但我大胆预测,iPhone Air 相比不那么先锋、重点是给专业人士长期使用的、强调耐用性的 iPhone 17 Pro(有均热板来更好地散热),电池综合表现大概率会差一些。

如果你想尝鲜,同时愿意承担这部分风险的话,当然可以无忧购入之。

“苹果产品别买第一代”

接下来就来简单谈谈那些年,苹果初代产品出过的问题。

初代 iPhone,划时代且经典。

第一代 iPhone(2007):无多任务和复制粘贴 、无 App Store,存在通话与网络问题。其实有些比较牵强——和现有体验相比,2007 年的 iPhone,你要是卡尺严格的话,缺点无处不在,但那样比较实在没意义。

第一代 iPod Nano(2005):曾爆发电池过热风险,苹果启动全球更换计划,建议用户停止使用。

初代 iPad,定位于 iPhone 与 Macbook 之间。

第一代 iPad(2010):无摄像头,无法拍照、使用 FaceTime 或扫描文档。这实属重大缺陷,尤其是对于一款便携式设备而言;多任务处理功能有限——其多任务处理功能非常基础。用户必须关闭一个应用程序才能切换到另一个应用程序,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便携性欠佳:初代 iPad 略显笨重,Wi-Fi 版重达 680 克(13 英寸 iPad Pro M4 才 579 克),并不适合长时间握持。

第一代 Apple Watch(2015):短续航、过度依赖 iPhone、运行缓慢;手表和表带中的磁石等产品含有些许镍成分,用户可能因此有过敏反应;后盖脱落、电池鼓包问题;在发布后几年间就被新 watchOS 割舍,不再支持最新系统更新与新功能。

MacBook Pro 首次用上的 Retina 屏幕:2012 年发布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出现的“残影故障(Image Retention)”。有博客作者抱怨,他使用不到两个月的 Retina MacBook Pro 出现严重残影和“白点”故障,他说屏幕问题“每周持续恶化”。

蝶式键盘”风波:苹果在 2015 年的 12 英寸 MacBook 上首次引入蝶式键盘,将键盘结构大幅变薄,整体按键行程缩短,键帽更贴合机身,旨在让 MacBook 更轻薄、键盘更坚固。但这种机制易受灰尘影响,导致按键卡顿、字符重复或无反应。同时维修也很困难,维修成本高昂。该事件最终涉及多起消费者诉讼,之后苹果推出采用剪刀式结构的 Magic Keyboard。12 英寸 MacBook我也用过一段时间,蝶式键盘确实在使用中对我产生了困扰。

12 英寸 MacBook的蝶式键盘争议不小。图源:Digital Trends

总结

综上,说“苹果产品别买第一代”是因为: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 2022 年的 M2 芯片 MacBook Air 换上了区别于 M1 版的机身外壳,而后续两代(M3、M4 芯片版本)都采用相似机身设计,所以在散热方面,性能更强的M4 可能在高负荷时发热量更多。为旧芯片设计的机身,或许散热能力跟不太上。所以反而这里谈论的初代更“应该”买。

所以说,并非所有苹果第一代产品都是糟糕的,有些早期用户愿意为新功能、体验、身份象征或者“早期尝鲜”买单,这当然合理——只是要接受可能的硬件设计缺陷、性能不足、bug 较多、软件与生态支持不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想清楚你是否真需要最前沿功能,还是基础功能就足够了。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苹果 初代产品 产品风险 硬件故障 设计缺陷 软硬件优化 性价比 Apple First-generation products Product risks Hardware failure Design flaws Software-hardware optimization Cost-effectivene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