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9月19日
多部门联合发文,扩大服务消费提振经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具体任务。措施涵盖探索中小学春秋假、挖掘文化IP价值、鼓励体育赛事引进等,旨在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促进服务消费增长。当前,中国消费市场呈现服务消费增速超越商品零售额的趋势,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升。政策的出台旨在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将服务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从增加假期、丰富供给、优化支持等方面入手,推动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 **政策创新,探索中小学春秋假:** 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以增加学生闲暇时间,促进家庭文娱和旅游消费,这是继2025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后,对假期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地,旨在通过时间供给来驱动服务消费的增长。例如,广东佛山已宣布将在2025-2026学年试点春秋假,江苏也提出相关建议。

📈 **消费结构升级,服务消费成为新增长点:** 文章指出,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服务消费增速持续超越商品零售额,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已升至46.1%,并仍保持增长。这反映了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服务消费更强调情感和体验,具有持续升级和重复消费的特性,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向。

💡 **多维度措施,全方位促进服务消费:** 除增加假期外,《措施》还包含培育服务消费平台、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如文化娱乐、体育、养老、托育等)、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吸引境外消费、扩展数字服务)、加强财政金融支持(专项债券、贷款贴息)以及健全统计监测制度等五大方面19条具体任务,形成政策合力,全方位支持服务消费市场发展。

🏥 **聚焦“一老一小”,补齐服务供给短板:** 针对当前服务消费供给总量不足、质量有待提升以及企业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措施》特别关注“一老一小”群体,提出加强幼儿托育服务,包括支持普惠托育机构、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等;加强养老护理,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此外,还涉及延长文博场馆营业时间、放宽部分领域市场准入等,旨在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满足多元化需求。

9月16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措施》中提出5方面19条具体任务,包括中小学探索设置春秋假、挖掘传统文化IP市场价值、鼓励举办和引进国内外体育赛事等,旨在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持续扩大服务消费。

何为服务消费?这是相对于实物商品消费的概念,比如车子与房子是有形的实物消费,而汽车保养、物业服务、保险等就是无形的服务消费;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旅游观光、幼儿托育、养老护理都是标准的服务消费。

以《措施》中提出的中小学探索设置春秋假来看,就是希望增加学生的闲暇时间,用来进行文娱活动、旅游出行,以带动整个家庭的服务消费。

该《措施》出台的大背景是,服务消费正在成为扩大内需消费的主要抓手。当前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一方面,以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趋于稳定;另一方面,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服务零售额的增速持续超越商品零售额。

中国人均服务消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近年上升到46.1%,并且保持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三个百分点;2025年1月~8月,服务零售额增长5.1%,增速继续快于商品零售额。

“商品消费多以满足功能性需求为主,如居民不会在短时间内重复购买家电、轿车等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更强调情感和体验层面的满足,具有持续升级和重复消费的特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谭永生指出,从商品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的转变,是中国扩大内需、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

一、增加假期,鼓励消费

时间和收入一样,是居民进行消费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服务消费,具有典型的“耗时性”特征,假期闲暇时间的多寡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和行为。

决策层充分认识到休息休假制度对提振消费的重要性,在2025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针对中小学春秋假,此次也在《措施》中给予部署。

《措施》中提出,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地方已经开始探索落地。今年8月,广东佛山宣布2025~2026学年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春秋假试点,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14日共三天,春假安排在2026年“五一”假期前后共两天,以引导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

在江苏,《关于印发江苏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三个工作日、“国庆”前三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中小学春假和秋假。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更提出优化整体假期制度的建议,他认为,增加居民闲暇时间,不仅能缓解社会焦虑情绪,而且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供需再平衡。他建议从四个维度优化假期制度:增设七夕节、重阳节等下半年假期;优化调休规则减少连续补班;大力推广弹性工作制;强化带薪年假执行监督。

以增加中小学春秋假为代表,为了促进消费,商务部等九部门最新印发的《措施》中,一共提出五方面19条具体任务措施:

一是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开展“服务消费季”活动,打造服务消费热点。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建设,促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

二是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提升文化娱乐、体育、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供给水平,扩大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是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吸引更多境外人员入境消费,扩展数字服务消费。

四是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渠道支持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服务消费信贷支持力度,实施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激发服务消费市场活力。

五是健全统计监测制度,优化服务消费统计方法,创新开展服务消费监测分析。

二、从买商品升级到买服务

增加假期用来促进消费,背后是中国消费结构的系统性变迁。

实物消费的提质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的直接表现,最典型的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人们常说的“老三件”发展到“新三件”。在现代家庭的必备清单上,车子、房子、保险、子女教育、旅游等等要素都必不可少。

从全球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消费结构通常会发生显著变化,服务消费占比快速提升,并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中国当前正处于这一关键转型期,人均GDP在2019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以后,服务消费快速发展。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从0.5万元提升至1.3万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从39.7%提升到46.1%。

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是发达国家普遍经历的过程。有学者提出,美国在1970年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服务消费支出首次超过商品消费;到1979年~1990年间,服务消费占比由53.5%快速提升至60.8%。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占比普遍维持在60%~70%,而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为了挖掘服务消费,从2018年《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的出台,2024年《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印发,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实施,政策不断加码。

9月初,中国首次在中央层面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的范围包括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八类消费领域,大多数都是属于服务消费范畴,通过财政和金融的联动,从供需两个方面支持促消费、扩内需。

三、增强服务供给是核心

要挖掘服务消费的潜力,仅有中小学春秋假还远远不够。

“中国当前的服务消费水平相对于发展阶段略显滞后,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水平对应的服务消费占比应超过50%,而实际水平与之存在约4个百分点的差距。”罗志恒在《如何发展服务消费?》一文中称,住房服务在服务消费结构中占比高,文化娱乐改善型服务消费占比有所下降,住宿、养老、金融等服务占比低。

具体而言,中国人民银行于2025年8月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了增加供给的三大重点:

一是供给总量不足。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领域供给滞后于需求,目前中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到10%,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约36%的水平,2023年中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7张,也低于多数OECD国家。

二是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服务消费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低端化、同质化供给过剩,专业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例如家政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大量集中于基础保洁业务,难以满足家庭对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教育等专业化家政服务的需求。

三是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服务消费领域盈利水平受消费群体偏好影响较为明显,一些新兴消费领域的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

基于此,最新发布的《措施》中,针对“一老一小”明确提出:加强幼儿托育,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场地支持和适当运营补助,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加强养老护理,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增强从业人员培养培训等。

《财经》记者注意到,《措施》19条中,有七条涉及增加服务供给,甚至包含延长热门文博场馆和景区的营业时间、鼓励引进国外优秀体育赛事、放宽中高端医疗和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准入等细节要求。

不仅中小学春秋假要来了,更多的服务消费促进措施也正在陆续落地。《措施》中提到,要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服务消费 扩大内需 政策 经济 假期 Service Consumption Domestic Demand Policy Economy Holiday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