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9月19日
提升学习效率的六个实用方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分享了六种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高效地获取和吸收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文章强调了主动参与式学习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和比较。同时,提出了培养动手检索习惯、齐头并进切换领域、留出放空时间进行回放、利用碎片时间回忆梳理以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学习理念。这些方法旨在激发大脑的积极性,优化知识的内化过程,最终实现更深刻的学习和更有效的知识转化。

💡 **主动参与式学习**:通过主动提问、思考作者观点、比较自身看法、以及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大脑深度参与学习过程,而非被动接收信息。这种方式能有效刺激大脑,加深记忆,并将想法和思考转化为宝贵的学习成果。

🔍 **培养动手检索习惯**:遇到新概念时,主动搜索相关书籍、文章、学者研究及重要成果,积累有用的信息渠道。长期坚持能显著提升信息检索和提取能力,并形成一套高效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 **齐头并进,切换领域**:大脑容易疲劳,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会降低效率。通过在不同内容或领域之间切换,可以“刷新大脑”,使其恢复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尤其适合“横向策略”的学习者。

🧘 **留出放空时间进行回放**:学习新信息后,留出一段时间“放空”大脑,让其在后台自动回放和巩固新知识。这种“延后笔记”的方式能促进知识内化,并帮助筛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 **利用碎片时间做回忆和梳理**:将碎片时间用于对已学内容的思考、回顾和梳理,而非阅读。通过随机翻阅笔记、复述内容、整合相似笔记,以及从宏观视角回顾学习经历,能让知识更有序地存储和调用。

🎯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带着问题和自身需求去学习,将书籍、视频等视为信息载体,主动检索和提取所需信息,解决自身疑问。这种主动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转化为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实现真正的知识内化和应用。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6个让我学习效率倍增的方法。

它们在我的终身学习生涯中,提供过非常大的帮助。让我能够用更高的效率去获取和吸收知识,将它们化为己用。

也希望这几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到你。

由于之前已经写过一篇用AI来辅助学习的文章,所以这篇文章就不提AI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之前这篇文章:《分享我用AI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方法》。

一、主动进行参与式学习

什么叫参与式学习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大脑高度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推动它去咀嚼、思考、加工,而不是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刺激大脑,让大脑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举一些我长期践行的做法:

当我看到一个章节、或者作者抛出的一个问题时,我会先问一问自己:我会如何解答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和观点是什么?

看到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不会急着往下看,而是先思考一下:作者的观点跟我有什么不一样?支持我的观点的理由和证据是什么?支持作者观点的理由可能是什么?

看完作者的理由和论述,我会总结一下,然后思考:作者的思路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明显不能接受的地方?有哪些较为可靠的地方能弥补我之前的不足?

学到一个知识点,我会先想一想:这个知识点跟我之前接触过的其他知识点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似或共通的地方?它能否解答我之前有过的其他问题或困惑?

读完一个章节或篇章,我会先停下来,然后在脑海里思考:这部分内容我能否用自己的话把它讲给别人听?我可以举一个什么样的例子或类比来让别人更好理解?……

诸如此类。如同我之前在文章里分享的:学习的过程中,你学到的东西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你脑海中产生的想法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过程可以在脑海里完成,如果有时间和条件,也可以把这些过程记下来,或者用语音转写工具录下来,作为自己思考的成果和素材。

这可以充分刺激你的大脑,让它适应这种高效的运转,从而变得越来越灵活。

二、培养动手检索的习惯

碰到一个不认识的新概念,很多人可能会问别人,或者问一问AI,了解它是什么意思,然后就没了。

但我会建议你,亲自动手检索一下。可以搜索这个概念,找一找有哪些书籍、文章提及它,有哪些学者研究过它,有哪些比较重要的成果和理论跟它相关……

那么,经过这个过程,你不但了解了这个概念的含义,更重要的是,积累到了一系列有用的信息渠道。你所找到的书籍,刊登文章的网站,学者的博客和社交账号,讲述这个概念的综述……都可以积累起来,成为以后了解和学习其他知识的渠道。

下一次,再学到一个新概念,再次重复这个操作,不过这一次的时间分配可能就会变成3:7。30%通过这些旧渠道搜索,70%继续去探索和积累新渠道……

就这样,一步步地,对这些渠道去芜存菁。经过多次的筛选,最终留下来的渠道,基本就是对你比较有用的、能够用来查阅资料的渠道。

并且,由于你已经多次检索过这些渠道,你会对每个渠道的内容调性和方向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当你想了解一个新知识点时,就能更快地知道,你应该去哪个渠道找资料,怎么找会更高效。

这就是一个管理自己信息渠道的过程,也是主动去获取、搜寻信息的过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要不断筛选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和可用性,你的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和提高。

短期来看,这样可能很麻烦;但长期来看,这才是对自己真正有利的习惯。

三、齐头并进,切换领域

经常有读者问我:究竟是同时学习几个不同的内容更好,还是专注学习同一个内容更好?

我的看法是:尽量同时学习几个不同的内容或领域,这样会更高效。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是很容易疲劳的。如果长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一方面,反复相似的信息轰炸,会让大脑感到疲劳,从而调低警觉性和运转效率;另一方面,这些相似的信息之间会互相干扰,也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内化。

而在好几个不同的内容之间来回切换,就可以起到“刷新大脑”的作用。它实质上相当于把“切换到不同的领域”作为大脑的一种休息和放松,让大脑重新恢复之前的状态。

以我自己为例。我会准备2-3个不同的主题,先学习主题1,告一段落之后,休息几分钟,切换到主题2,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切换到主题3……循环往复。

比如,我可能会花40分钟精读一篇心理学的论文、做笔记;然后休息一下,整理之前积累的几个哲学概念;再休息一下,读一篇几千字的商业文章、同步做一些思考……

如果你每天的时间没那么充裕,也可以把这种模式的周期拉长到一周,在一周里面去分配不同内容和主题的时间。

当然,这个做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它更适用于倾向“横向策略”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纵向策略者,那么专注在一个领域上,或许会更适合你。

四、留出一些时间用来放空

放空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多次提到了。

具体来说:我们当下学到的知识,并不会立刻被我们吸收,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回放的过程,才能被大脑巩固。

什么是回放呢?当我们获取了一个新信息之后,如果有意识地“什么也不做”,大脑就会在后台倍速反复播放刚才学到的新信息,这就是回放。

研究发现,经过回放的信息,比没有回放的信息,记住的效果要好得多。

由于回放只会发生在获取新信息之后,因此最好在学习之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大脑放空。这时大脑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其实它正在后台辛勤地工作着,将新信息一条条地打上标记,让它被你牢牢记住。

进一步,这段放空和回放的时间,其实也能起到“延后笔记”的作用。

我读书的时候,不会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而是会将读书和做笔记分隔开来。读书时,我会先用关键词记下来重要的知识点和想法,避免遗忘。然后合上书,去做别的事情,让读到的内容在脑海中酝酿、回放、咀嚼。

等到晚上,我再对白天记下来的要点进行整理,梳理成一页完善的笔记。

这个延后的过程,不但可以促进大脑对新信息的回放,也能让它对这些信息先进行一次预处理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我会更清楚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真正感兴趣的;哪些信息对我来说只是新鲜感使然,其实意义不大。

那么,我就可以集中精力,把更多的资源和时间用在前者身上,有的放矢。

五、利用碎片时间做回忆和梳理

我之前提到过一个观点:碎片时间其实更好的利用方式,不是阅读,而是思考。

为什么呢?因为复杂的信息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好的状态,才能好整以暇地吸收和理解,但碎片时间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与其用来阅读,不如用来对学到的内容做一个梳理和回顾。

具体怎么做呢?我会打开笔记本,随机翻出一页笔记,看标题,要求自己把内容复述出来。尽可能去回忆,而不是直接翻看原文。

然后,我会把相似的笔记放在一起,思考它们之间能否产生什么联系、是否存在什么关联、有没有可能整合起来……再把思考的结果补充到笔记里,或者直接做一个整合。

最后,我会在脑海里“拔高视角”,让自己从俯瞰的角度回忆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一条条罗列出来:昨天看了什么文章/书籍,看到了哪些有趣的观点,学到了哪些新鲜的知识点;前天看了什么文章/书籍,看到了哪些有趣的观点……

这可以让大脑变得更加井井有条,将学到的知识更有序、更整齐地存放在脑海里面,便于我随时调用和加工处理。

养成这个习惯,见缝插针去行动实践一下,你会发现对学到的东西变得更加熟悉,想忘都忘不掉。

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最后,聊一个我一直非常提倡的学习理念。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读了很多文章和书籍,却什么也没学到,原因往往就在于:我们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让它们从脑海中掠过,给大脑带来一阵阵“啊,原来是这样”的战栗。

但这些信息过去就过去了,除了带给我们一瞬间的欢愉之外,并没有真的被我们留住。

想要真正让自己学有所得,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始终紧扣住自己脑海中的那根主线,始终问自己:我想知道什么?我想解答什么问题?我想从里面得到什么?

对我来说,读书并不是读书,而是“从一本书里面检索我想要的信息”;看视频也不是看视频,而是“从视频课程里找到能解决我问题的知识点”。

这就是我常说的一个理念:“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个问题的答案,未必在某一本书里,而是可能在好几本书、好几篇文章、甚至在跟别人的问答和交流里面。不要让自己的思维被信息的载体局限住,而是以它为主导,去检索、筛选和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纳入自身的视野里。

在这个视角里,无论是书籍、视频,抑或是与别人的对话,其实都是信息的载体。重要的不是它们本身的形态,而是它们所承载的信息。

这其实就是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以好奇心和自己的需求为驱动,不断地去追问“为什么”和“我还可以如何进一步了解它”。然后,不拘泥于形式,自主去查资料、检索,文章、书籍、论文、课程、专业人士……直到把自己的问题搞懂。

真正有效的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学习方法 效率提升 知识管理 主动学习 学习技巧 Learning Methods Efficiency Boost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ve Learning Learning Skill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