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9月19日
从工业战争到智能战争:重塑未来冲突模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在俄乌冲突等事件后,世界军事格局正从传统的工业化战争向智能化战争转变的趋势。这种转变以无人系统、卫星通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为核心,改变了战争的逻辑和样貌。文章还分析了全球主要大国将军费提升至GDP 5%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并描绘了智能战争的可能形态,包括无人化作战、AI决策链、数据战和认知战。此外,文章也警示了军工利益集团可能制造的“战争常态化”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最后,文章呼吁将“避免战争”作为人类的真正目标,而非追求“赢得战争”,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的未来。

🎯 **战争形态的演变:从工业化走向智能化** 历史上,战争形态紧密跟随技术变革。从冷兵器时代的个体对抗,到工业时代的钢铁与后勤比拼,再到核威慑下的恐怖平衡,如今人类正站在新的历史拐点。人工智能、无人系统、卫星网络和大数据分析正逐步渗透军事体系,预示着战争正从“工业化战争”向“智能化战争”演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智能战争依赖数据、算法和智能体的执行力,而非仅仅是毁灭性威慑。

💰 **军费增长与结构性转变的推演** 文章假设全球主要大国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这将带来巨大的结构性转变。例如,美国军费将超过1.5万亿美元,中国将超过1.2万亿美元,欧盟也将进入“准战时经济”。这可能导致全球军费总额翻倍,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投入到智能化系统研发与维护,催生一个规模空前的“智能军备市场”,并可能重塑国家产业结构。

🤖 **智能战争的未来样貌与潜在风险** 智能战争可能呈现出无人化作战(如无人机蜂群)、AI深度参与的决策链、数据战与卫星通信成为关键,以及针对人心与认知的认知战等特征。这种战争可能不再是短暂爆发,而是长期、低烈度的对抗。文章也警示,军工利益集团可能通过制造安全焦虑,推动国家长期维持“紧张状态”,形成一种“和平幻觉”,导致智能武器扩散、冲突偶发性增高,并挤压民生资金,加剧社会问题。

🕊️ **“避免战争”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文章强调,面对智能战争的兴起,人类真正的目标应是“避免战争”,而非“赢得战争”。技术进步使得战争更智能,但也可能更频繁、更隐蔽。若不重新设计制度与政治逻辑,人类可能陷入“军备跑步机”。真正的现实主义在于努力避免战争,将“避免战争”作为领导者的KPI,才能确保21世纪成为人类文明的和平世纪。

为什么要重新谈战争?

过去几十年,很多人都觉得“战争”这个词离我们越来越远。冷战结束之后,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互联、文化的交流、科技的合作让大家觉得和平将会长期维持。但从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开始,这种乐观逐渐被打破。

俄乌冲突让世界重新看到大国冲突的残酷。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无人机大规模投入,卫星通信与数据实时协同,人工智能在战场上逐渐开始扮演角色。这已经不是二战时期的“钢铁洪流”,也不是冷战时期的“核威慑”,而是一种智能化、算法化的战争雏形。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的冲突、红海的航运危机,也不断提醒我们:世界正在进入一种“可燃态”。任何一个小小的火星,都可能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安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的战争,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历史转折——从工业战争到智能战争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形态几乎总是与技术变革紧密相连。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比拼的是人数、勇气和士气;到了工业时代,战争变成了钢铁、炸药和后勤体系的对抗;二战之后,核武器的出现让战争进入了“恐怖平衡”的时代。核威慑让大规模战争不再频繁,但并没有真正消除冲突。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拐点。人工智能、无人系统、卫星网络和大数据分析,正在逐步进入军事体系。我们看到无人机可以改变前线态势,AI 可以帮助指挥官做出更快的决策,算法甚至能在毫秒级的速度上调整战术部署。这意味着战争正在从“工业化战争”走向“智能化战争”。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武器层面的更新,而是整个战争逻辑的转变:

 • 核战争依赖毁灭性威慑;

 • 智能战争则依赖数据、算法和智能体的执行力。

军费与智能化:5% GDP 的假设

如果全球主要大国都将军费提升到 GDP 的 5%,那将会是一场彻底的结构性转变。

美国目前的军费约 9970 亿美元,占 GDP 的 3.5%。如果提升到 5%,将超过 1.5 万亿美元,几乎意味着美国将进入一种“全面军事化的经济状态”。

中国目前的军费约 3140 亿美元,占 GDP 的 1.6%。如果提升到 5%,这将是超过 1.2 万亿美元的支出。这个规模不仅会重塑中国的产业结构,也会加剧外界对“中国军事扩张”的警惕。

欧盟目前整体军费约 3430 亿欧元,占 GDP 的 1.9%。如果提升到 5%,这将直接把欧洲推向一种“准战时经济”。

全球军费总额可能从现在的 2.7 万亿美元,直接翻倍到 5 万亿美元以上。这些钱会去向哪里?大约 30%~35% 会投入到装备采购、智能化系统研发与维护,也就是说,未来几年我们可能看到一个规模空前的“智能军备市场”。

智能战争的样貌

那么,“智能战争”具体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观察:

1. 无人化作战:无人机蜂群、无人战车、无人潜艇,已经在小规模冲突中得到验证。未来,它们可能成为主力。

2. AI 决策链:AI 将不只是提供情报分析,而是直接参与战术决策。人类的指挥官可能只是最后的确认者。

3. 数据战与卫星通信:谁掌握了数据链路,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星链在俄乌冲突中的作用已经是前兆。

4. 认知战:除了物理上的打击,未来战争更会针对人心与认知。AI 驱动的舆论战、深度伪造、信息操控,将直接改变战争进程。

这种战争可能不再是短暂的爆发,而是长期的、低烈度的、智能化的对抗。

风险与幻觉:利益集团的维稳逻辑

智能战争的风险不只在于武器,而在于它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战争常态”。

当军工利益集团不断游说政府、推动预算、制造安全焦虑时,国家可能被迫长期维持在一种“紧张状态”下。不会爆发全面战争,而是持续地低烈度冲突,不断消耗资源、支撑军工集团,让民众一直生活在安全焦虑中,从而合理化巨额军费。

这样的后果是智能武器不可逆扩散,冲突偶发性更高。军工利益与普通民众脱节,军政商之间的旋转门现象更加严重,民生资金被挤压,教育、医疗、基础设施长期受损,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这是一种“和平幻觉”:表面上没有全面战争,但实际上资源在持续被战争消耗。

全球主要防务科技公司财务概览(2024-2025)

未来的可能性:全面大战还是边缘冲突?

未来世界的走向有几种可能:

 1. 全面智能大战:如果某个大国之间爆发不可调和的冲突,AI+无人系统可能直接主导战争形态,造成史无前例的破坏。

 2. 边缘冲突常态化:更可能的情况是,世界长期维持低烈度、多区域的冲突,既不爆发全面战争,也不真正恢复和平。

 3. 和平被重构:如果政治家真正把“避免战争”作为目标,智能技术也可能反过来成为维持和平的工具,例如通过算法预警冲突、自动化裁军机制。

我们真正的目标

在谈论智能战争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人类真正需要的目标不是“赢得战争”,而是“避免战争”。

技术的发展,让战争越来越智能,但也可能让战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隐蔽。如果我们不去重新设计制度与政治逻辑,未来人类可能被裹挟在一种永远无法停下的“军备跑步机”上。

所以,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是准备打一场完美的智能战争,而是努力避免这场战争的发生。如果未来的领导人们能够把“避免战争”作为一种任期内的 KPI,那么 21 世纪或许依然可以成为人类文明最和平的世纪。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智能战争 人工智能 无人系统 地缘政治 军事科技 Intelligent Warfa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nmanned Systems Geopolitics Military Technolo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