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近日,一篇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列出了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引发网络热议。该名单包含普通地级市,甚至哈尔滨、乌鲁木齐等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尽管部分自媒体将其误传为国家发改委的官方发布,但多地已主动辟谣,表示国家发改委并未发布此类名单。论文作者解释,该名单是基于第七次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得出的,仅为学术探讨,并非政策预测。作者强调,识别收缩型城市有多种学术方法,其论文重点在于探讨收缩型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挑战与路径。
📈 **学术研究引发关注**: 《河南社会科学》期刊刊发的一篇学术论文,通过对比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识别出138个“收缩型城市”,其中包含多个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 **官方辟谣与信息澄清**: 尽管论文中的名单在社交媒体上被误传为国家发改委的官方发布,但包括池州、淮北、黄山在内的多个城市已通过官方渠道辟谣,澄清国家发改委并未发布全国收缩型城市名单,网传信息来源不实。
📊 **研究方法与学术探讨**: 论文作者汤凯副教授解释,138个收缩型城市的名单是基于“七人普”与“六人普”常住人口数据直接对比得出的名义收缩型城市。他强调,收缩型城市并非新概念,学界已有多种识别方法,该论文旨在探讨收缩型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而非政策预告。
🗣️ **舆论解读与作者回应**: 论文名单的广泛传播,部分原因归结于自媒体的错误解读以及关于“收缩型城市可能面临撤并或整合”的言论。作者对此回应,该名单仅为学术探讨,并非政策吹风,并主张将讨论回归学术范畴,认为城市形象和发展受到的影响有待观察,但其研究初衷并非制造恐慌。
原创 澎湃新闻 2025-09-18 21:06 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一份出自学术期刊论文的收缩型城市名单近日引发舆论关注。《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刊发由郑州大学商学院的三位学者汤凯、刘晓康、王海杰的文章《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文章在引言部分列出了一份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不仅有普通的地级市,连哈尔滨这样的副省级城市、乌鲁木齐这样的省会(首府)城市、襄阳这样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也位列其中。9月11日晚,“河南社会科学”官方微信公号全文刊发了这篇论文并附上了这份名单截图。《收缩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一文列出的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很快这份名单便在网络上获得关注,还被冠以“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的定语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然而该名单传播后不久便有城市主动辟谣。9月12日晚间,“网信池州”发布消息,经池州市辟谣联动机制办公室向有关部门核查,关于我国收缩型城市分布情况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国家发改委暂未发布全国收缩型城市名单,网传来源不实。随后,淮北市传媒中心旗下微信公众号“淮北传媒发布”“网信黄山”等官方微信公众号也转发了上述池州方面辟谣的信息,以此证实自身并没有被官方列入收缩型城市。那么,该论文识别收缩型城市是出于何种标准呢?这样的归类又是否严谨?对此,该上述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凯回应澎湃新闻称,这138个收缩性城市,是团队通过对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后得出的。即用“七人普”和“六人普”的常住人口数据直接相减,结果为负数即可得出名义上的收缩型城市。汤凯对澎湃新闻表示,“收缩型城市”并非区域研究领域的新概念。近年来,国内已有多个学者及其团队进行过收缩型城市的识别和梳理,有的识别出的国内收缩型城市数量还要多于138个。“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有的仅罗列总数,未列举详细名单。有的则是以地图标记的形式呈现收缩型城市分布,可能不像我们这样列表格直观。”汤凯表示。为何一个存在已久的学术概念此次会引发舆论的热切关注?汤凯推测,除了有部分自媒体将这138座城市的名单冠以“国家发改委发布”等名头,可能还与近期某知名城市研究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态“收缩型城市今后可能会面临撤并或整合”有关。澎湃新闻搜索发现,确实有自媒体在发文时将“138座收缩型城市可能面临撤并或整合”作为标题传播。“仁者见仁,鼓励多元。”汤凯表示,这篇论文列举的收缩型城市名单仅作为一种学术探讨,并非有些自媒体所说的和国家即将出台的政策相关。识别收缩型城市的方法学术上也有多种方式,有学者也曾专门撰文讨论。他和团队写作的这篇论文重点并非要聚焦收缩型城市的识别,而是探讨在收缩型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难和实现路径,因此对于这138座收缩型城市的具体识别和筛选过程没有过多着墨。在没有明确官方定义标准下就直接将138座城市列入收缩型城市名单,这样的做法是否会给上述城市的形象和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汤凯对澎湃新闻表示,这篇文章探讨的话题是其团队一直在关注的,写作这篇文章也并不是在政策上吹风。事先他和团队成员并未想到论文会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和解读,既然现在舆论对名单有争论,他还是主张将讨论回归学术的范畴。
本期编辑 邢潭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