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09月19日
灰色:喧嚣世界中的视觉与心理缓冲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灰色作为一种色彩,如何在当今高饱和、高刺激的社会中,成为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缓冲带”。从数字界面到线下环境,再到时尚与个人选择,灰色正从一种中庸的色彩演变为一种时代性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对“不打扰”、“松弛感”和“低饱和生存”的追求。灰色不仅是一种审美选择,更是一种应对情绪耗竭、寻求心理庇护的积极策略。文章还追溯了灰色在时尚史和文化中的演变,揭示了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关于欲望的辩证关系,最终指出灰色代表着一种在喧嚣世界中保留留白与从容的生活智慧。

💡 灰色作为“数字灰阶”与“视觉缓冲带”:文章指出,从应用程序的UI设计到数字界面的普及,灰色已成为一种“不打扰”的经济学,通过降低色彩攻击性来延长用户停留时间。例如,浅灰被广泛用作界面背景色,提供柔和、舒适的视觉体验,帮助用户聚焦内容。

🛡️ 灰色是“低饱和生存”与“情绪防御”的外壳:在心理层面,面对信息过载和情绪耗竭,灰色成为一种“减震装置”。它提供心理上的庇护,如同情绪的“静音键”或应对压力的“柔性铠甲”,帮助人们在喧嚣环境中保持心理健康,实现“松弛感”。

🔄 灰色时尚史:欲望的辩证演变:文章梳理了灰色在时尚中的演变,从Normcore风格的“去性化”反叛,到“老钱风”中代表“隐形财富”的符号,再到#graysexual标签所代表的对高饱和世界失去欲望、在灰色中寻找安定。这反映了时代对欲望的复杂态度,从压抑到解放,从焦虑到从容。

🎨 灰色的文化旅程与生存策略:文章追溯了灰色在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和西方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多重意涵,如过渡、未完成或工人的“隐身衣”。灰色已超越颜色本身,成为一种在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间寻求平衡的生存策略,代表着一种深思熟虑的存在方式。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知识分子风”与“老钱美学”时,一种更为根本的视觉转向正在发生。从舒淇在多伦多电影节上穿着的灰色西装到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穿普拉达的女王2》路透照中的all gray look,从Jennie的浅灰色衬衫加深灰色短裙到Kendall的灰色系私服——灰色不再只是衣橱里的一道阴影,它成为了一块集体披上的“减震垫”。它看似中庸,却恰恰成为最具时代性的态度。它不呐喊,只悄然诉说。

这不再是对某种人设的精致模仿,更像一场无意识的共谋。当世界日益高饱和、高刺激、高分贝,灰色成了视觉与心理的双重缓冲带。而我们要追问的是:它究竟在为我们缓冲什么?

或许可以从一个童话的误读开始。《灰姑娘》的“灰”,本是被动承受的尘埃与卑微;而今天人们主动选择的“灰”,却成了在喧嚣世界中为自己保留的一份庇护。灰色,这个本该最无情绪的颜色,何以成为时代情绪最忠实的镜子?



文|刘婷
数码界面:我们如何先被屏幕“灰化”,再被环境“灰化”

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正在悄然向一套“数字灰阶”靠拢。

数据显示,20202024年间,全球主流应用程序的夜间模式及灰色系UI使用率从18%激增至73%其中,色值为 #F2F2F2 的浅灰成为界面设计师的首选——它被广泛用于邮件应用、社交平台及文档工具的背景色,既不刺眼亦不压抑,成了一道数字世界的“视觉缓冲带”。

这并非偶然。灰色代表着一种“不打扰”的经济学:降低色彩攻击性,能有效延长用户停留时间。2021年发布的Material Design 3设计语言以来,谷歌进一步强化了其界面中的“空间层次”概念。其官方指南建议:使用极浅的灰色(如色值#FAFAFA作为背景和表面色,是构建柔和、舒适且具有深度感的数字界面的最佳实践。因其能减少视觉跳跃感,帮助用户聚焦内容而非按钮。跳出率下降、使用时长增加,灰色成了留住注意力的温柔陷阱。

图源:Unpslash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灰度审美”正从屏幕蔓延至线下:

中国高铁二等座采用灰绒织物座椅,既耐磨亦掩盖频繁使用带来的污渍,其色系接近潘通色卡上的“雾灰”;瑞幸咖啡2023年后的新门店主打“科技灰”基调,墙面与柜台大面积使用微水泥灰,呼应其App主色调;便利店的冷柜悄悄更换光源,从高饱和冷白光转向低色温灰调LED,让食品看起来更“自然”也更符合屏幕时代的视觉习惯。

我们率先被屏幕教化了眼睛,继而要求世界变成一块更温和的显示屏。灰色,成了数字原住民一代的“默认底色”,也成了现实空间向虚拟逻辑妥协的审美证据。当眼睛习惯了#F2F2F2,身体便开始渴望同样低刺激、高兼容的灰色着装与环境——我们不仅在浏览灰色界面,更试图活进一场广义的“界面体验”之中。

《穿普拉达的女王2》路透照正如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工具又重塑了我们。”“灰化”不再只是色彩选择,而是一种数字文明对物理世界的殖民与调和。灰色,成为数字时代默认的视觉语法,也在重构我们对“舒适”与“效率”的认知。

情绪经济:灰作为“低饱和生存”的外壳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叫“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的概念已成为解读当代人心理状态的关键词——它描述个体情感资源被持续透支后产生的疲惫状态。当社交媒体不断推送高饱和度的完美生活、工作群消息永不休止、通勤路上广告牌争抢视线时,任何额外刺激都可能成为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高饱和度的视觉信号不再象征愉悦,反而转化为需要大脑额外处理的“噪音”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淘宝2024年度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松弛感”搜索量同比激增420%,“鼠尾草灰”“雾霾灰”等低饱和度色彩关键词首次进入时尚色彩榜单前三。这不仅是审美转向,更是集体心理防御机制的显性表达——人们开始主动寻求视觉上的“减震装置”

《眼泪女王》剧照三位选择主动灰化的年轻人提供了生动注脚:时尚杂志媒体人77坦言“只有在参加活动的时候才会选择亮色衣服,因为需要让自己进入高度亢奋的状态,高饱和度的衣服总让自己联想到KPI和绩效展示。私下里和需要屏蔽外界声音的时候喜欢穿灰色。;而在某艺术学院任教的VT形容灰色外套如同“给大脑开启飞行模式。“你永远可以相信灰色,因为它可以包容我的所有生活场景,从正式到躺平。”;律师小颖则从实用角度分析:“浅灰西装能微妙降低客户的防御性和攻击欲这些个体选择汇聚成集体趋势,揭示出灰色在当代生活中的新功能:它既是情绪过载时代的“静音键,也是应对生存压力的柔性铠甲。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喧哗,我们选择用灰色为自己建构一个可供喘息的心理空间——这不是对生活的消极回避,而是在高刺激环境中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策略。

从“性冷淡”到“灰性恋”:灰色的欲望辩证法

灰色的时尚史,恰是一场关于欲望的辩证运动。2014年至2018年间,Normcore风格席卷全球,灰色作为其核心色系,被赋予“反时尚的革命意义。它是对消费主义狂欢的疏离,是对logo崇拜的拒绝——彼时的灰,是刻意模糊个体特征的去性化宣言,灰色的时尚史,恰是一场关于欲望的辩证运动。

《继承之战》剧照

然而时尚体系的收编能力从未失效。2020年至2022年,“老钱风Old Money Aesthetic通过《继承之战》等影视作品将灰色重构为隐形财富的符号。拉尔夫·劳伦的羊绒灰针织衫、Brunello Cucinelli的麂灰大衣、Loro Piana的灰色羊绒大衣——此时的灰不再是反叛的旗帜,而成为阶级自信的体现:真正的话语权无需靠色彩证明。灰色从反消费主义奇观滑入新消费主义神话,完成了一次优雅的悖论式转身。

《继承之战》剧照

2024年,社交媒体的叙事再度改写灰色。TikTok上兴起#graysexual标签,用户自创“灰性恋一词,戏谑宣称对高饱和世界失去欲望,却在灰色中找到安定。这既是对性向光谱的创造性拓展(源于无性恋社群中的graysexuality概念),更是对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当外部世界充满不确定时,低欲望成为新型情感智慧。灰色不再是性的反面,而是被重新定义为“智性恋的终极性感——一种经过理性审视后的欲望形态。

《欲望都市》剧照纵观这十年演变,灰色始终在“去性化与“再性感化之间摆动。它如同一个文化棱镜,折射出时代对欲望的复杂态度:时而压抑,时而解放,时而焦虑,时而从容。灰色的流行,或许正暗示着我们正处于一个欲望倦怠期——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拒绝被简单定义的欲望。它代表的不再是匮乏,而是一种欲望满足后的松弛,是经历过极繁主义狂欢后选择的理性节制。

灰色的旅程:从文人案头到尘埃现场

灰,既是中国水墨丹青的魂,也是现实尘埃中的尘。

在苏州博物馆,贝聿铭以灰白两色营造出片石假山的山水幻境,仿佛将米芾的烟云山水带入现实。这里的灰,是墨分五色的玄妙,介于黑与白之间的呼吸,也是一种充盈。八大山人的残荷、倪瓒的疏林,无不在灰调中诉说空灵与永恒。

然而走出博物馆,灰却呈现出另一幅面貌。拆迁工地的防尘网如灰色伤疤,雾霾遮蔽了天际线,混凝土建筑群裸露着灰调。灰色是过渡、是未完成,是发展中的注脚。农民工身上的灰制服,仿佛与水泥尘埃融为一体——灰色成为他们的隐身衣。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剧照灰色也曾经历自身的“旅程”。在西方,它从廉价颜料跃升为艺术媒介,又因工业革命中的实用穿着意外被绅士阶层接纳,最终由包豪斯现代主义推入美学殿堂,完成从底层到高雅的逆袭。

如今,北京的时尚编辑、上海的律师、杭州的程序员,纷纷选择不同层次的灰。他们未必意识到,自己正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色彩对话。灰色不再只是一种颜色,更成为一种生存策略——在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灰色的悖论在于:它既古典,又现代。当人们选择灰色,选择的不是色彩的缺席,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存在方式——如水墨中的灰,看似空无,实则包罗万象。

我们穿上灰色,是在为时代加载缓冲条。

《老友记》剧照当世界被高饱和色彩充斥——霓虹广告牌、算法推送给你的爆款色、社交媒体上的视觉竞赛——灰色成了共同的心理缓冲地带。它不像黑色决绝,不似白色天真,而是以温柔的坚定,为过度曝光的生活降下半格饱和度。

倘若有一天荧光色再度席卷街头,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不缓冲”?答案或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灰色教会我们的,正是在高饱和世界中留存一丝留白的能力。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灰色 缓冲带 情绪耗竭 低饱和 数字界面 时尚 欲望 生存策略 Gray Buffer Emotional Exhaustion Low Saturation Digital Interface Fashion Desire Survival Strate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