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功研发并投入使用我国首个可无人机部署的临灾监测预警站“减灾-1”。该预警站集成了地震仪、摄像头、风力传感器和雨量计等多源传感器,能够通过无人机精准投送至偏远地区,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融合数据,生成高可靠性灾害预警信息。此举显著提升了对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临灾监测与预警能力,尤其是在交通不便、通信困难的无人区,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力支持。该技术还支持卫星通信和应急广播联动,进一步优化了预警响应机制。
🛰️ **无人机部署的创新预警站:**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减灾-1”是我国首个可无人机部署的临灾监测预警站。它解决了传统监测手段难以覆盖的无人区自然灾害预警难题,通过无人机精准投送,大大缓解了在交通不便、通信困难区域建设预警站的挑战。这标志着自然灾害预警向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 **多功能传感器集成与AI分析:** “减灾-1”预警站集成了地震仪、摄像头、风力传感器和雨量计等多种传感器,能够全方位采集环境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该系统能够实时融合这些多源传感器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从而生成高可靠性的灾害预警信息。这种集成化和智能化处理方式,显著提升了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多渠道预警与应急联动:** 该预警站不仅能通过卫星通信将预警信息传回预警中心,还能直接联动应急“大喇叭”通知危险区群众紧急避险。这种多渠道、快速响应的预警机制,能够在灾害发生前为受影响区域的居民和关键基础设施争取宝贵的避险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同时,新一代降雨估测与预测技术平台也得到了开发,以提升对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的渐进式监测预警水平。
🏞️ **应对无人区灾害的关键举措:** 四川作为山洪泥石流高发区,许多灾害发生在无人区,传统监测手段难以触及,导致下游居民和关键设施常遭受损失。例如,2023年汶川县发生的山洪泥石流事件就凸显了无人区预警的紧迫性。“减灾-1”的部署,正是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地理条件复杂、监测困难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公共安全。
快科技9月18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我国首个可无人机部署的临灾监测预警站——“减灾-1”日前正式投入使用。该预警站采集的信息已接入中国大陆多灾种预警网络,显著提升了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临灾监测与预警能力。
长期以来,众多山洪、泥石流的形成区位于交通不便、通信困难、维护条件差的无人区,导致传统监测手段难以覆盖,临灾预警面临巨大挑战。
无人机部署方式极大缓解了无人区预警站的建设困难。此前,由减灾所牵头研制的“雨神-1”雨量站已通过无人机部署并稳定运行,为集成多种传感器的综合预警站奠定了技术和实践基础。
“减灾-1”预警站集成了地震仪、摄像头、风力传感器和雨量计,可由无人机精准投送至方圆10米内无树木遮挡的区域。设备落地后可自主调平,确保各传感器正常运行。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能够实时融合多源传感器数据,生成高可靠性灾害预警信息,并通过卫星通信将预警传回预警中心,或直接联动应急“大喇叭”通知危险区群众紧急避险。
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减灾所所长王暾博士表示,该成果得益于四川省政府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项目的支持。四川是我国山洪泥石流高发区,许多灾害形成于无人区,导致下游居民和关键基础设施常因未能及时预警而遭受严重损失。
例如,2023年6月27日凌晨,汶川县无人区发生短时强降雨,引发两起山洪泥石流,最终造成4人遇难、3人失联。电力设施、高速公路等关键基础设施也多穿越无人区,亟需加强临灾监测预警能力,以保障公共安全。
王暾还介绍,该“揭榜挂帅”项目同时开发了新一代基于卫星、雷达和雨量站的降雨估测与预测技术平台,可系统提升对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的渐进式监测与预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