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9月18日
预制菜争议:行业生态与消费者认知的碰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罗永浩对西贝预制菜的吐槽引发了关于预制菜行业的广泛讨论。文章深入探讨了这场争议背后的行业生态,采访了多位从业者,揭示了预制菜在成本控制、标准化和效率提升方面的优势,以及消费者对其“非现做”的固有认知带来的误解。文章指出,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是问题的根源,并强调建立透明的标识制度、清晰的行业标准和坦诚的沟通是缩小认知鸿沟的关键。同时,文章也剖析了预制菜的多种形态,以及餐饮企业在透明化过程中面临的“说还是不说”的两难选择,并对行业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餐饮工业化是趋势,关键在于规范发展和拥抱透明化。

🍽️ **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鸿沟是争议核心**:业内人士指出,预制菜的专业定义(如预制调理品)与大众认知(即非现场制作即预制菜)存在巨大差异。这种认知错位导致了“各说各话”的局面,使得供应商在法律定义和消费者观感之间左右为难,成为夹心饼。解决之道在于建立更透明的标识制度、清晰的行业标准和坦诚的沟通,以缩小这一认知鸿沟。

📈 **预制菜在餐饮业的驱动力与优势**:预制菜之所以被餐饮企业广泛采用,主要源于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对厨师稳定性的担忧以及连锁餐饮品牌对口味一致性和快速扩张的需求。预制菜能够显著降低对人力的依赖,实现产品标准化,从而帮助企业控制成本、提升效率并保证品质的统一性。

❓ **透明化困境下的品牌抉择**:在消费者普遍对预制菜存在负面看法的背景下,餐饮企业面临着公开承认使用预制菜可能影响品牌形象,而隐瞒则可能引发信任危机的两难选择。尽管如此,文章认为,随着消费者意识的提升和信息透明度的增加,试图隐瞒已不现实,企业应主动拥抱透明化,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并明确自身定位。

📊 **预制菜的多样化形态与未来趋势**:预制菜并非单一概念,其技术形态多样,包括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和即食食品。文章指出,餐饮业的工业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预制菜的使用将愈发广泛。未来餐饮市场可能呈现分化格局,高端餐饮坚持现做,快捷餐饮拥抱预制,关键在于各业态明确自身定位并保持一致,同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文 | 疯了快跑,作者|侯丹

“又贵又难吃,还xx全是预制菜。”

三天前,罗永浩的一句吐槽,将西贝和预制菜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立即强硬反驳,称其“100%不可能是预制菜”。

这次事件几乎再次刷新了公关行业的灾难现场。无论是恩仇快意,还是就预制菜本身的理论讨论,时至今日已经非常充足。

这次,我想跟个热点,探究一下在这场舆论喧嚣的背后,预制菜行业的真实生态如何?业内人员如何看待这场争议?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带着对行业的追问,我走访了几位从业者,听他们道出了争议之外的真实困境。

 争议背后:一场没有交集的对线

"这场争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贾国龙一上来就自爆,虽然是说西贝没预制菜,但这句话反而一棒子打死——预制菜不好,人家罗永浩说的是消费者认知,是要立标准。"

李维从事预制菜供应多年,主打高端预制菜,合作的多是一二线城市的漂亮饭餐厅和一些连锁粤菜餐厅,罗永浩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时,他发了个朋友圈说,

“西贝是中央厨房的模式,按我们行业定义,属于预制调理品,但按现行国标,可能不算‘预制菜’—— 这就是问题的根子。”

他的办公室摆放着各种行业奖项和认证证书,其中最显眼的是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央厨房创新实践基地"牌匾。作为在这个行业深耕多年的老兵,他见证了预制菜从被餐饮业排斥到被广泛接纳的全过程。

“根据现有的说法,预制菜其实是有定义的,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调味料等辅料,经预处理、调制、包装、熟制等工序,在冷链或常温条件下贮存、运输、销售,可直接食用或经简单加工后食用的菜品...这个定义很专业,但问题在于——普通消费者根本不这么理解。”

在大众认知里,只要不是厨师在现场从头开始制作的,就都是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双方各说各话,完全不在一个对话层面上。

“贾国龙说‘不是预制菜’,在法律上站得住脚,但在消费者眼里,‘提前做好的就是预制菜’。”李维无奈地说,这种标准与认知的错位,让供应商成了夹心饼。

李维以自己公司的客户为例进一步说明,他们有个客户是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使用的只是提供的切配好的净菜和预处理过的肉类,在门店仍然需要厨师烹饪调味。但在消费者眼里,这就已经被归入预制菜范畴了。

"行业追求的是标准化和效率,消费者看重的是体验和价值感。"李维认为,这场争论反映出餐饮工业化进程中必然要面对的认知冲突。

预制菜本身其实没有绝对的错,错在行业没有做好消费者教育,没有建立起透明的沟通机制。

"我们从2010年就开始做预制菜,那时和现在的问题也差不多。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罗永浩这次引发的讨论,实际上给了行业一个正视这个问题的机会。

在李维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争论谁对谁错,而在于建立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需要更透明的标识制度,更清晰的行业标准,以及更坦诚的沟通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缩小这个认知鸿沟。

 预制菜是不是"妖魔鬼怪"?

"外界对预制菜有很多误解,其实这个行业已经相当成熟和技术化了。"李维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产车间视频。

视频中,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运转,从原料处理、调味配制到包装杀菌,全部在密闭环境中完成。"我们的卫生标准甚至会比大多数餐厅后厨都要高。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控制点,包括菌落总数、添加剂使用。"

高品质预制菜的安全性往往高于现场制作,中央厨房的环境控制、原料检测、工艺标准通常比餐厅后厨更加严格。规范化生产的预制菜在微生物控制、添加剂等方面反而更可控。"

但他也坦言,像这样的高标准生产,在行业里十分罕见。

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成本控制和标准化需求

另一位供应商王磊告诉我们,"现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一个好厨师月薪起码上万,而且还不稳定。预制菜能够大大降低对人力的依赖。"

连锁餐饮需要保证不同门店的口味一致性,预制菜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很多知名连锁品牌都是靠预制菜实现了快速扩张和品质统一。

“这是预制菜最开始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相比供应商,每当预制菜成为热点话题,餐饮老板都会是首当其冲的角色。

"我们其实很纠结。"某地方性连锁餐饮品牌创始人陈静坦言,一方面,预制菜确实帮助他们解决了标准化和扩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公开承认使用预制菜,因为消费者会有负面看法。

"如果不使用预制菜,我们根本不可能保持这么多门店的口味一致。但如果我们公开承认,又担心影响品牌形象。"

这次罗永浩与贾国龙的冲突,后者的潜意识里也是这种顾忌,但话一说出口,味道就变成了一种默认——预制菜是不好的,尤其是对于西贝来说更不好。

现在的餐饮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经历了几年的大感冒,到伤痕累累仍没有痊愈,再加上互联网平台之间价格战打到飞起,这种纯人力+实体的经营业态,要想与时代接轨,必须解决效率和规模的问题。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成本问题。“房租每年涨5%,人工成本每年涨10%,食材价格也不稳定。但菜品价格却不能随便涨,因为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

王磊说的反映了一部分的现实,预制菜确实帮助餐饮老板控制了一部分成本,陈静说,"虽然预制菜的采购成本可能更高,但综合考虑人工节约、浪费减少、效率提升等因素,总体成本还是降低了。"

但最困难的是,如何应对消费者的认知。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定义和标准。"陈静指出,"行业内部对预制菜有专业定义,但消费者有自己的理解。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很多误解和争议。"

实际上,预制菜包含多种形态和等级。从技术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即配食品:经过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而成的生料配菜

2.即烹食品:需要进行熟制烹饪的半成品

3.即热食品:经过熟制处理,只需简单加热即可食用的产品

4.即食食品:开封后即可食用的产品

"很多餐厅使用的主要是前两类,但消费者往往将其等同于后两类。"陈静说。

透明化困境:说还是不说的两难选择

但说到这,似乎都是从业者口吻,消费者是怎么想的呢?

事实上,在小红书、抖音这些社交媒体上,我们都能够发现,人们之所以对“预制菜”反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场景与价值的错配。

一分钱一分货,这是人之常情,也很合理。

我们能够接受萨莉亚餐厅公开使用预制菜,但难以接受西贝八十元一分的土豆牛肉不是现烧。

关键是“值不值”。

对于罗永浩提出的“标准”问题,几乎每一位从业者都认真思考过。很多人一直在纠结要不要透明化——完全透明可能暴露非现做的实质,影响品牌形象;拒绝透明则可能引发信任危机,损害品牌信誉。"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贝短期尝试的"厨房透明化"是一种折中方案,但这种透明是有限度的透明,只展示了食材的后期加工环节,而回避了前期的预制加工过程。

站在消费者的视角来看,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餐饮企业应该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消费者能够做出知情选择。

知情权、选择权,这是预制菜“要制定标准”之外的另一个核心问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透明化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定义?如何标识?如何监管?这些都需要好好解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多位业内人士对行业未来持乐观态度。

"餐饮工业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王磊表示,"随着成本上升和标准化需求增加,预制菜的使用只会越来越广泛。关键是如何规范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

"随着消费者意识提升和信息透明化,试图隐瞒是不现实的。企业应该主动拥抱透明化,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

这样一来,未来餐饮市场可能会形成更加分化的格局:高端餐饮可以坚持现做特色,快捷餐饮则可以坦然接受预制模式——当然,这一过程中,有锅气、现烧现炒的玩家会更有吸引力。

“不同业态有不同的选择,关键是明确自己的定位并保持一致。”

结语

罗永浩与贾国龙之争,最终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在中国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体验、标准化与个性化、企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

这场争论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问题的存在,也引发了行业和公众的思考。

多说一句正确的废话: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企业需要更加坦诚和透明,行业需要建立规范和标准,消费者需要更加理性和包容。

未来的餐饮行业将是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既有完全现做的特色餐厅,也有大量使用预制菜的快餐连锁,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创新模式。

每种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空间,关键是要确保消费者拥有充分的信息和选择权。

只有通过理性对话和共识构建,中国餐饮行业才能健康地走向现代化未来,让消费者既能享受工业化的便利,又能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是这场预制菜之争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预制菜 餐饮 消费者认知 行业标准 透明化 Pre-made dishes Catering Consumer perception Industry standards Transparenc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