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培养输出型爱好,才不怕职场年龄歧视
你肯定知道,在经济下行期职场日子肯定不好过,除了普通人平均一份工作的在职时长越来越短之外,最大的一个槛就是30-35岁的职场危机,在内卷盛行的职场很可能面临被裁的风险
那怎么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好这个风险呢?这就要先弄清楚对于“人生长赛道”来讲,30岁后,你的短板和优势在什么地方…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说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专门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职业都会在30岁后的某个时间点进入下行通道
比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运动员,一般巅峰期在30岁之前,一旦过了30岁运动表现就渐渐进入了下坡路,所以很多运动员就会考虑转型教练,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变成“人生第二发展曲线”
即便是脑力劳动者,巅峰期来的稍微晚一些,但也没有比运动员好太多,比如《哈佛商业评论》有个调查,“获得10亿美元以上风险投资的企业创始人,年龄往往集中在20到34岁。”
普通的白领职员,职业巅峰期也是35-44岁,之后职业生涯就会渐渐走入下坡路
所以,在进入职场下坡路前,就要提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第二发展曲线”,核心是提前弄明白未来自己哪方面会走下坡路,而哪方面又在积累变强?
《哈佛商业评论》曾发表过一项调查,研究人员统计了来自20个国家的10万多名员工样本,结论之一就是人的智慧分成“晶体智慧”和“流体智慧”
流体智慧,指的是你学习新知识,做抽象思考的能力。一个人确实在年轻的时候流体智慧就越发达,典型职业就是程序员
而晶体智慧,指的是你调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你能扎扎实实地把一件事办成拿出结果的能力,晶体智慧与年龄无关,只要你保持学习和自律,是会一直变强的。典型的代表就是历史学家或教授,他们的事业巅峰往往在60岁后才会出现
比如哈佛大学教授布鲁克斯就说,“中年以后,人有一个能力会有增无减,就是表达能力。相比年轻人,年长的人更擅长解释抽象概念,也更善于解读他人的想法。”
为什么教师、历史学家、应用数学家,都是越老越吃香的职业?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职业需要博采各家所言,需要高水平地搜集、汇总、转述他人的观点
一个历史学家通常会在职业生涯开始后的39.7年才到达事业巅峰期。比如一个30岁刚刚博士毕业的历史学者,可能会在70岁左右才进入最佳状态
所以,中年转型的前提之一,是最好培养一个输出型的爱好
比如在你工作的时候,就可以主动成为自己这个行业内的观察者和知识分享者(比如在品牌营销策划领域,我就见到很多行业内做的很好的大牛在进行高频的输出,例如我经常看的“小马宋”、商业领域的“刘润”,都是将自己作为IP在进行输出)
还可以在行业或城市圈子里组织的线上获线下活动里和新人互动传授经验和碰撞想法,或像我一样不喜欢社交的“i人”,还可以自己定期撰写专栏、总结思考、录播课等等。就像我之前写过的文章《写作,是普通人最大的红利》
就像查理·芒格老爷子说过的,“人类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帮助其他人知道更多。”,而他说这句话本身,就是在使用自己的“输出型技能”创造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