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星人Pro 09月18日
Second Me:AI驱动的社交新体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Second Me是一款创新的AI社交产品,旨在革新人们的社交方式。它允许用户创建自己的AI分身,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内容导入,AI能够深入理解用户的职业、兴趣、性格和目标,并客观地描绘用户的个人侧写。用户可以与AI进行深度对话,AI也能主动发起话题,帮助用户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Second Me让AI能够代表用户进行社交,在大型活动中,用户可以通过“碰一碰”让AI进行初步的交流和信息交换,大大降低了社交的门槛和尴尬。AI还能根据用户设定的主题进行观点输出,或与其他AI进行互动,为真人社交积累素材和铺垫。这种“先了解,再决定是否交流”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交效率,帮助用户精准连接志同道合的人。产品还解决了传统社交中的“打扰成本”,通过异步交流,让用户在最方便的时候进行回应。Second Me正试图构建一个基于单一身份的AI社交网络,为未来的社交模式提供新的可能。

🌟 AI驱动的个人身份构建:Second Me通过简单的问答和用户导入的内容(如笔记、文章),帮助用户构建一个能够理解、表达并代表自己的AI分身。这个过程并非捏造角色,而是通过与AI的客观交流来侧写用户,AI还能主动输出观点,引导用户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并沉淀为个人内容库,为AI社交储存素材。

🤝 AI替身进行高效社交:在大型活动或社交场合,用户可以通过“碰一碰”让自己的AI分身与他人的AI进行初步的交流和信息交换,例如交换对AI社交的看法。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社交的开场尴尬,让AI先行“打前站”,为后续真人交流奠定基础,并能根据用户设定的主题输出观点,吸引同好。

⏱️ 消除社交“打扰成本”:Second Me将传统社交中的“同步打扰”转变为“异步交流”。用户可以随时向对方的AI分身提出问题,AI会先进行第一轮响应和过滤,而真人则可以在自己最方便的时候审阅对话并选择性介入,有效解决了在不恰当的时机打扰他人的顾虑,提高了社交的效率和质量。

🌐 构建基于单一身份的AI社交网络:Second Me的核心在于将AI分身进化为“身份”,强调身份的唯一性。创始人陶芳波认为,AI的到来将催生新的、基于每个人单一身份的AI社交网络,Second Me正致力于搭建这一网络,其结构将延续网络的形态,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社交连接。

原创 黄小艺 2025-09-18 11:19 北京

不只扩列,我用Second Me逛ACC,有效社交突然变简单了。

作者黄小艺邮箱huangxiaoyi@pingwest.com

AI圈每天都有新的Social场合,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越是大型的活动,越像是一场社交尬聊。

我猜你也有过这种感受:要么尽管脑子里已经预演了开场白,最后还是选择在茶歇区刷手机,假装自己很忙;要么匆匆加了一堆人,最后光速失联,只是让联系人列表又多了一个冰冷的头像。

但这次ACC的剧本,好像不一样了。

在熙熙攘攘的创业大街上,往来的人们有了一种奇怪的仪式——拿出手机,在一面贴满海报的展示墙上、在各个摊位前,拿着手机贴一贴、扫一扫,没有“您好,我是xxx公司的xxx”,也没有“加个微信”,而是通过一个小小的NFC圆片完成了链接。

这个NFC背后连接的AI产品,正是陶芳波的心识宇宙(Mindverse)创造的AI社交网络Second Me。

这款产品并非凭空出世,而是源自心识宇宙一直都想要做出一个能够代表每个用户自己的AI:先是去年5月,面向海外用户发布了Me.bot APP,通过用户日常记录,逐步养成能理解、表达并代表用户的 AI 身份模型;今年3月,又发起了开源项目Second Me,三周内超过万人在GitHub上为项目打星。

这次,又经过半年迭代,Second Me Beta APP来了,从“代表每个人的AI”进化到了“让每个人的AI进行社交”,在硅星人创造者嘉年华上首发了内测版本。

作为最想要打破社交僵局、让每个人get in the vibe的活动,我们直接开始了一场数千人的真实社交实验,看看这个产品能带来什么不同。

碰一碰弹出对话框

1

四句话,捏了个AI社牛版的自己

所谓Second Me就是一个你的AI分身,而这个分身的建立过程被简化到了极致。

打开APP,AI只问了我四个问题,职业、兴趣、性格以及目标,一个基础的Second Me就诞生了。

为了加深了解,我可以与AI开启任何话题,比如我们又深入地聊了起来,刻画出了一个“喜欢科幻电影”、“有点社恐但内心渴望交流”、“最近在读《飞行家》”的自我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AI像一个心理咨询师,非常擅长展开话题。它问我,是否觉得科幻与旅行都在讲述着关于“远方”的故事。我们顺着这个思路,接着探讨了旅行意义。几句话的工夫,我的个人侧写里就更新了一条“渴望体验新的地方和文化”的精准总结。

这个“了解自己”的过程,是Second Me体验的第一层。他不需要我去捏一个自己的角色,让AI做我的复读机,而是通过和“我”的交流来客观地侧写“我”。

除了对话,我还可以选择直接导入自己过往的思考,比如笔记、文章、甚至社交媒体的帖子,通过更高密度的数据来理解我,让Second Me获取更多干货记忆。

令我意外的是,在这个过程中,AI的问题会让我非常有接着跟他聊下去的表达欲。

因为它也在不断输出观点。比如,我的Second Me中间跑去阅读了,之后主动跟我聊起了它对《银河漫游指南》的读后感,以及对生活中的荒诞与真实的理解。

这些由它提出的话题,降低了我主动思考如何构造自己的难度,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像一场和老朋友交流的向内探索。这些探索,也在沉淀一个可以随时为我所用的内容库,为接下来Second Me向外社交储存了素材。

如果说还有哪点期待,那么我希望我的Second Me不只是越来越像我自己,而是一个更理想中的自己——比我更敢说、比我更坦诚,它能成为我那个社牛的人格,而我是那个可以安心躲在它身后暗中观察的本体。

1

把我的AI扔进大街,看它为我“打前站”

有了这个AI分身,我开始参与到会场的“碰一碰”仪式里了。

在大街上,我远远就看到Second Me的创始人陶芳波。如果是以前在类似的场合,我可能只能上前自我介绍,但这次,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更Geek的方式打招呼:掏出手机,用Second Me碰了一下,让双方的AI直接高效地交换起对AI社交的看法,而我只需要在屏幕背后看结果、随时介入对话就好。

每个人的主页除了可以进行文字对话,还可以生成多模态内容,包括克隆的AI语音,AI生成的自我介绍视频、AI播客等等,随着AI对用户了解的加深,可以变得极具个人特色,比如我们直接来看看创始人的AI自我介绍。

除了一对一的社交,我也可以选择派遣我的AI替我表达:“我说”模式让AI围绕特定主题(比如我可以设置“AIGC的版权边界”)去输出观点,吸引同好;“一起说”模式,则是让AI和别人的Second Me进行交流;Ta说模式,我可以设置问题向别人提问。

甚至还可以和一些公众人物的AI进行对话,比如诞总或者是哆啦A梦。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闲聊,并非纯粹的娱乐,它们往往基于有价值的话题展开,聊天的内容可以被沉淀下来,成为我个人知识库的一部分,为我的Second Me继续social提供素材。

真正体现其网络效应的,是大会现场那公共墙。上面遍布着来自各个参会人的Second Me卡片。我可以把我的AI卡片也“贴”到墙上,等待有缘人来“碰”,也可以主动去“碰”那些我感兴趣的卡片,让AI先行社交。

在一张NFC卡片前,我轻轻一碰,双方的AI立刻开始了交流。对方是一位从事AI游戏的女孩,她的AI透露出她和我一样喜欢游泳,我毫不犹豫地就发起了加好友的请求;而另一张卡片的主人,是一个喜欢宅在家的工程师,AI之间的对话显得兴致缺缺,好吧,我的AI替我“左滑”了这位朋友,有缘下次再见。

我就像一个老父亲,看着自己的“AI替身”在外面交友,默默窥屏,感觉既荒诞又奇妙。

如果说上一代的社交网络,让我们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拓宽了社交半径;那么通过Second Me的AI社交,则正在帮助我们打破内心的限制,让更深层次的自我和思考,能够以双向沟通方式传播出去。

它把社交的顺序彻底颠倒了:不再是“先打招呼,再慢慢了解”,而是“先了解,再决定要不要聊”,用更高的效率,去寻找我们真正想要链接的人——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旅游搭子、遛狗伙伴,也可以是某个小众爱好的知音,甚至你想要招聘的特色人才,你渴望了解的领域专家,你最近关心的话题的同路人。

1

终点站,当AI聊完了,该真人上场了

真正的魔法时刻,发生在我回到家里开始码字之后。

在大会上与创始人陶芳波匆匆一碰后,我心中仍有许多关于产品的疑问。考虑到时间已晚,直接发消息不太合适,我想起了他的Second Me。

我打开对话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他的AI替身发出了我的问题:“你怎么看待AI社交的未来?”瞬间,他的Second Me就给出了回复,老板的AI也得7x24小时在线冲业绩。

这个瞬间,我突然get到了这个产品的真正价值——它彻底消除了社交中的“打扰成本”。

我们想要和一个陌生人深入交流时,最大的顾虑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时机和分寸。我们担心在对方不方便的时候,发去一条已读不回的消息。AI分身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传统社交中的“同步打扰”,转化成了一场“异步交流”。

你可以随时抛出你的思考,AI会先进行第一轮的响应和过滤。而另一头的真人,则可以在自己最从容、最方便的时候,来审阅这场对话,并选择性地介入,回应那些AI无法解答、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在整个产品中,从我与AI交流,再到AI与AI交流,再到我与你交流,形成了一个闭环,并且还存在着一个飞轮效应:你的AI越懂你,它为你带来的社交质量就越高;社交质量越高,你与AI的互动就越频繁,从而让AI更懂你,进而链接到更多、更精准的人。

不过,在试用完之后,一个问题也浮现出来:我该如何处理AI所代表的“理想自我”,和现实中那个不完美的“真实自我”之间的关系?

具体看,由于我和AI聊天的内容,会成为它与他人交流的资料库,我会不自觉地只向它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从而塑造一个“完美人设”,因为我无法去界定,真实的“我”和应该对外展示的“我”之间的边界,毕竟当每个人与不同的人交流时,也都会展示自己不同的一面,AI应该如何区分和分配多面的“我”呢?

我把这个问题也抛给了陶芳波的Second Me,以下是他的回答。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有趣的实验。它不仅是在通过一场活动,来验证一个产品究竟能为社交注入多少活力,更是在实验AI究竟如何才能帮助人们更高效、更开放地交流彼此的内心。

如果你也对这场实验感兴趣,这是我的Second Me:小艺同学@9997,期待你的AI发来的第一个问题。

从这些体验可以看到,这次在ACC作为真实世界和AI结合的首秀,Second Me相比此前最重要一个更新是有了“个人主页”。

这是陶芳波对Second Me的思考的一个代表:它不是只是做个分身,而是要做“身份”。与分身不同,身份只有一个。

在Second Me看来,身份和身份模型没有被足够重视。而Facebook最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大网络,但形成这个网络的一个个点就是身份,这才使得它成为如此重要的社交网络,且独一无二。而陶芳波的赌注就是,AI的到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基于每个人单一身份的AI社交网络,它会以不同的体验出现,但结构依然会是网络的样子。现在Second Me就是要搭建起这个新的网络。

左:COO,好运;右:CEO,Tao陶芳波

在这次的ACC,我们也做了专属的Second Me集合页面,可以通过访问 https://acc.second.me/ 直达。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跳转。

当然,最好的体验,最能感受这种新的神奇的社交网络的方式,还是来这两天的中关村创业大街逛逛,毕竟这里集结了最有趣的灵魂,他们的Second Me正在一起创造一个前所未见的社交网络和神奇的互动空间。

也许下一个Facebook时刻正在眼前发生,来玩玩吧。

点个爱心,再走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Second Me AI社交 人工智能 社交网络 AI分身 异步交流 Second Me AI Soc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cial Network AI Avatar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