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 2025-09-16 23:41 广东
2025年9月11日,波兰苏-22全部退役。对于这一事件,个人也有一些想法。
一,飞机本身
苏-20/22是苏联空军苏-17出口型,而苏-17则是苏-7的变后掠翼改型。这一改进的初衷,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约和华约的核对峙。在核大战背景下,北约和华约双方对前线战斗机的要求都差不多:1)生存能力,包括疏散躲避对方核打击的能力和从局部损坏的跑道上起飞作战的能力;2)低空高速突防实施核打击的能力(战斗轰炸机);3)对苏联核轰炸机实施高空高速拦截的能力(战斗机)。
显然,第一条苏-7就无法满足。改进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垂直起降飞机,也就是雅克-36、鹞、幻影IIIV等等这一波;另一条就是变后掠翼飞机。苏霍伊走的就是第二条。
但是变后掠翼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随着机翼前后掠动,飞机控制律变动极大。究其根本,在于机翼焦点移动范围太大,导致飞机静稳定度剧烈变动,在机械操纵系统的年代变得很难操纵。而且飞机平尾设计也因此变得难以兼顾低速和高速需求。作为苏联第一种变后掠翼飞机,苏霍伊设计局在当时选择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将机翼转轴设置在机翼翼展约50%处,从而大大减小了机翼前后掠动期间其焦点移动范围,由此减小了上述矛盾,使得其操纵系统在当时苏联的微电子技术水平下可以保证飞机安全飞行。当然,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变后掠翼的优势也大大缩减了。同一时代的F-111的机翼转轴位于翼展约20%处,F-14位于翼展约30%处,米格-23也将转轴向内移动(具体参数未知),都是出于获得更多优势的目的。
如果用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把二代战机比作水生动物,而F-14这类成熟的变后掠翼飞机比作成功进化的陆生动物,苏-17/20/22这种半吊子变后掠翼设计恰恰就是由水生向陆生进化期间的过渡物种,而且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其过渡性的设计特点,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设计师们的脑瓜是怎么运转的。就个人看法,这才是这型飞机真正的意义所在。
二,政治因素
苏-22退役背后的因素,并不能简单地用“去俄化”和俄乌战争带来的应激反应的描述。
先来看一下波兰GDP和军费的变化(百度的数据)
很明显,2022年是一个转折点。而苏-22的替代飞机F/A-50PL的签约引进,就是在2022年。所以今天苏-22退役,其直接起点就是2022年。
而2022年还发生了什么事?当时的执政党法律与公正党(PiS)面临持续执政的压力,财政压力加剧,社会支出占GDP比重达22.7%。也就是那一年开始,PiS政府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向美国靠拢的步伐明显加快——两者之间有无关联,没有证据,但从逻辑上说,应该有。2023年10月,PiS失去参院多数席位,结束8年执政。但就是在这8年期间,PiS主导了波兰国防政策改革,国防支出占比从2015年的1.5%、80亿美元攀升到2022年的2.4%、147亿美元。而即使在2022年后,原总统杜达和新当选总统(2025年6月当选)纳夫罗茨基均属右翼势力,且与PiS关系匪浅,所以其国防军事政策依然保持了相当的延续性。
所以如果继续前推的话,苏-22退役所代表的波兰全面战略转向其实肇因于2015年。
至于深层的原因,个人以为可以看看现在的日本,再结合所谓的大波兰情节,以及PiS在背后所起的作用,就不再详述了。
